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巧用多媒体教学 彰显语文课堂活力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20-10-21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曾看到过这么一段话:“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正逐步进入我国的教育领域。”在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今天,多媒体进入课堂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它使教学内容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丰富了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富有感染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展他们的想象空间,发挥创造力,让每一个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形成主动探索的意识,培养主体参与的能力。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尝试,我想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如何运用多媒体来激活小学语文课堂活力。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小学生的心理具有喜新好奇的特点,若教师单凭一支粉笔,一张嘴是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才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教师往往用激情的讲述或巧妙的设疑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显得单调和雷同。现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那色彩斑斓的画面和逼真的音像效果展示给学生,激发起学习的“兴奋点”以达到“课伊始,趣亦生;课进行,趣亦浓;课结束,趣犹存”的境界。

  例如:教学《牧场之国》时,首先让学生交流预习所得,整体感知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随后播放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这时课件展示出荷兰的田园风光:碧绿碧绿的草原、黑白两色的奶牛、大片鲜艳的郁金香、剽悍强壮的骏马、白色的绵羊、黑色的猪群、一条条运河……在欣赏画面的过程中,学生的身心受到熏陶与感染,惊叹于荷兰美丽的、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使自已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这样将学生带入情境中,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情感,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运用多媒体,演示难点问题,优化课堂教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运用的感觉器官越多,其作用发挥得越充分,那么知识就越容易被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许多教学内容涉及到一些事物和现象学生无法直接看到,或平时看到但观察不够细致,教师如能借助多媒体手段变抽象为直观、变静态为动态地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呈现事物变化发展过程,并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构成一个跃动的“思维空间”,就能为学生实现由形象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奠定基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化文为图,巧解难点。

  有些课文内容单凭教师用语言文字去讲解,很难达到满意的效果。多媒体教学把学生带进美的境界,将难以直观表达的语言文字,抽象的道理,复杂的现象真实地模拟出来,从而真正激活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如教学《燕子》时,第三段中讲到“还有几只横掠湖面,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圈地荡漾开去。”学生由于受环境的限制,没有观察过燕子在水面上飞行的情景,以致难以理解“横掠”的意思。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燕子横掠湖面的飞行动态(屏幕上先出现湖面,接着出现几只燕子在湖面上空叽叽喳喳地叫着,最后出现燕子横着身子轻轻地擦过湖面的画面)。学生理解“横掠”一词就迎刃而解了。学生在欣赏画面的同时,理解感悟了语言文字。这样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刺激了他们的多种感官,动画还引发了学生的思维,溶化知识的难点,学生很轻松地掌握了知识点。

  2.由静变动,生动悟意。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插图,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但篇幅有限,立体感不强,这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生动悟意。如在教学《观潮》第四自然段时,适时地播放潮来之时的录像视频,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仅使学生在观察和实践中发现和领会词语,更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将教学内容具体化、直观化、形象化,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启发思维,接受知识。

  3.演绎成趣,融生达情。

  所谓“演绎”就是将合适的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参与表演,把课堂当剧场,让学生当演员,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可突破课文的重点。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为了让学生更好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利用多媒体将书的画面逐幅映现在屏幕上。在一幅幅引人入胜的画面前,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抢角色配音表演,出色地将小蝌蚪的成虫过程了解得清清楚楚。这样的课本剧表演,既强化了记忆,又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享受。从而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三.运用多媒体,激活创新思维,提高学习能力。

  1.提高了听、读能力。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因此让学生通过模仿来提高能力也是教学的主要措施之一,借助多媒体技术让学生经常聆听录音中名师名家的示范朗读,得到启迪,进而模仿,诵读,自我纠正,能较快地掌握朗读的方法和技巧。

  2.培养了说话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多媒体,能为学生创设训练的环境,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如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我让学生观看多媒体演示的动画,乌鸦尝试了几次,都没喝着水,这时我向学生提问:请小朋友动动脑筋,谁能帮乌鸦想个能喝着水的办法?此时小朋友全神贯注,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帮助乌鸦想办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无意识地进行了说话训练,他们的发言精彩纷呈,我继续播放多媒体,当学生看到乌鸦想出的办法和自己一样时,同学们无比高兴。在你一言我一句的交流中,学生很快形成了较为连贯的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了写作能力。

  小学生平时缺乏生活经历、缺乏观察、缺乏方法、缺乏想象,所以作文课时缺少写作素材,也不知组织材料,更无法把文章写得生动,因此,写出的作文也较平淡,言之无物。从而形成了写不好作文或者“怕作文”。我尝试在作文课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效果果然不同凡响。课堂上大家全神贯注地看着,惟恐遗漏了精彩镜头,而以前那种抓耳挠腮、冥思苦想的模样再也看不见了。帮助学生克服对作文的恐惧感和厌恶感,提供现成材料,培养了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打开写作思路,扩大视野,积累素材,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4.丰富了想象力。

  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丰富了学生的思维途径,开拓了视野。它使学生充分感知事物,在抽象的词语和鲜明的表象之间建立起双向联系。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在总结“小壁虎向小鱼、老黄牛、燕子借尾巴,都没借到”,这时提出问题:小壁虎还会向哪些小动物借尾巴?于是,我在多媒体中随机出示一些动物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后想象:这些小动物的尾巴能借给小壁虎吗?它们的尾巴分别有什么作用?学生们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借助画面积极展开想象和联想。

  5.培养了良好的审美情趣。

  美育是小学教学中一个较重要组成部分,而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合理运用,能加深学生对美的理解,从而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

  (1)运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在审美阅读中,作为审美对象的课文要引起学生的审美感受,因此,教学时巧用多媒体可以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使学生目观其形、耳闻其声,形成相应的审美心理。

  (2)运用多媒体的文本功能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语文教学中审美者为学生,审美对象为教材,教者应根据语文教材语句丰富、生动形象、词义多变、富有诗情画意的特点,运用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的多媒体手段,把学生带进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品味文章为什么美,美在何处。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小学作文分层教学指导策略的实践研究    下一篇:小学作文教学的几个难点问题及应对策略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