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9-11-28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主阵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以追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课程改革的参与者,我们应站在“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高度,立足课堂,运用自己的教学艺术,使每堂课都成为有效教学。

  一 课堂可以是静悄悄的吗——谈“沉默是金”

  语文活动充满了探究。新的阅读理念告诉我们语文课堂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应指导学生具体深入地思考读物的质量和深度,鼓励他们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对作品的情节、人物、思想、词汇和结构作出反应。”这样,思辨活动就成了最重要的一种语文课堂活动。但是许多老师害怕课堂气氛太冷清,所以不由自主地将本来学生要“跳一跳”摘到的“果子”都放到了其伸手可及的地方,甚至于喂到“嘴边”,造成教育的惰性。你一问,我一答,但可惜的是往往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束缚学生,甚至越俎代庖。或,一接近自己确定的已有的答案便加以诱导;或,稍有出入就加以否认。最常见的对话是:(师)“读到这里,你产生了什么想法呢?” (生)“我们要向**(主人公)学习。” (师)“是啊,我们要向他(她、它)学习……(如孝亲敬长、勇于奉献,视课文而定)的精神。”看上去,教学过程流畅,没有任何缝隙。但是,这种“无缝对接式”的教学活动有多少黄金含量呢?更有甚者,有的老师一上讲台就“忘”了学生,讲得口若悬河,眉飞色舞。学生也听之动容,但过后也就忘了个干净。因为学生大脑并没有开动,思维并没得到训练,成了课堂的应声虫、活道具。

  表面看上去,上述课堂气氛热烈,但是学生的思维却是很不充分的。学生还来不及思考,教师便迫不及待地把答案告诉学生,此时,教师不是在引导,而是在拽着学生往前跑。学生的思维跟着老师的指挥棒亦步亦趋,长久以往,会使学生产生“我喜欢阅读,但阅读与我无关”的思想。这种表面上看上去的“高效”无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无利于其可持续性发展,实际上是一种“低效”的教学活动。

  画家作画,常会“留白”。而这空白处,留给人们无限遐想,让人荡气回肠。在教学时也是如此。教师在课堂上不妨有几分淡定的气质。教师应根据教材和学生,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提问。而当一个重磅的问题投给学生后,不妨学会等待。就像一支交响乐,行至舒缓处,听似婉转低吟,实则酝酿着一场暴风骤雨。同样,表面上鸦雀无声的教室这时实则充满了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长达几分钟的“空白”,看似因教学流程的停滞而显得死气沉沉,实则涌动着思辨的激流。等了一会儿,大珠小珠落玉盘——高潮来了。思辨是最有价值的教学活动,教师要将思辨的时间真正留给学生,长久以往,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主体性得到发挥。

  二 谁拽着牛鼻子——谈“平等中的首席”

  新课改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鼓励学生做充满热情的、独立的、反思的阅读者”,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并重视其独特感受和体验。在这样的理念下,课堂不再是教师独霸的舞台,学生也不再是张开口袋等待灌注的知识回收站。如今的课堂,活力比以前增强了,沟通比以前频繁了,师生关系比以前平等了,课堂气氛比以前民主了。但是,孩子的小脑筋有时也会蹦出一些出其不意的想法,扰乱正常的教学进程。这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被调动起来了,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呢?有时,我们会非常遗憾地看到,一堂本来备得很好的课,在学生一些出其不意的表现之前,这种主导作用显得异常乏力。有的教师因为拒绝倾听有悖课标而选择站在了课堂的边缘,让学生尽情天马行空,不着边际,放弃了或找不回教育的权利,忘掉了教育作为一种交往活动它是有目的的这样一种特质。正由于失去了教育的目的性,课堂上表面看来你一言,我一语,实际上却耗时而无效。

  前不久,我在教《“生命桥”》一课时也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学生忽然问我:“难道这些羚羊正好就是一对一对(一只老的配一只年轻的)的吗?如果有一只正好是单数,它不就摔死了吗”(在我的课堂上,学生是可以随时向老师提问的。)这时,教室里其它同学的注意力立即被这个问题吸引住了,苦心经营的课堂气氛立即被打破。怎么办呢?我想起了钱梦龙老师。

  听说,钱梦龙老师教学生学习《少年闰土》一课时,有一个学生突然插嘴问:“跳鱼有几只脚?”钱老师坦诚:“不知道。”又问:“同学中有人知道吗?”同学也说不知道。接下来会是什么结果?

  我想,若我的学生时代,我的老师会立即喊停:“这跟我们这堂课没有关系。”(话语的霸权)

  新课改之后,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这个问题我们放到课后来解决,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查课外书,然后来告诉大家。”(这时,有的同学顺着这个思路从课堂上“游移”了出去:我家有什么书?我去问谁?……)

  钱老师的解决方式:“有一个人知道——那就是闰土。为什么我们都不知道,闰土却知道呢?”于是引向文章的主题——我们生活在一个“四方”的天空下。

  从这个课例,我们既能看到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同时,也能看到教师作为“平等的首席”所发挥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教学情境中的问题,能理性地审视、妥善地处理,使“课堂的生成”成为为教学服务的亮点。在这堂课中,我们既看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又充分发挥了教师点拨者、引导者、激励者的作用,使课堂以一个优美的弧线又回到了原有的轨道上来。这就是教学智慧。做一名教师,就应该做一名有智慧的教师,这样,才能保证有效的教学。这种智慧,是边实践边思想边研究获得的,体现了教师自我反思、设计教育教学行为、从事行动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学习钱老师的做法,当学生提出上面的问题后,我是这么回答的:“同学们,文章写到羚羊群飞度悬崖就戛然而止,并未交代他们有没有安然无恙。但是,倘若真发生刚才大家想象的情形,他们的命运会如何?”同学们开始埋头沉思。不一会儿,答案出来了:“羚羊是安全的。因为猎人们已经被眼前的情形所感动,纷纷放下了手中的猎枪。说明猎人是知错能改的。”我又追问:“猎人是被羚羊怎样的精神所感动呢?”于是,又顺利回归了主题。

  三 删繁就简三秋树——谈语文的“简约美”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这是新课改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为了充满活力,许多教师动足了脑筋。但是,也不乏这样的现象:过于追求形式化的东西,占用了不少时间,但少有实效。有的课,吹拉弹唱,热闹非凡;有的课,又画又演,活泼有趣。但追问真正学到了多少关于语文的东西,却少之又少。我曾经听过一堂语文课《飞夺泸定桥》。教师硬要让学生将红军战士的动作演一演,结果贻笑大方。还有一节课《天鹅的故事》。教师辛辛苦苦做了一个“天鹅破冰”的动画。由于不逼真,反而让学生笑得前仰后合。种种现象不一一赘述。所以有的专家提出这样一个口号:“去除非语文的东西。”“语文课要做减法。”是的,简简单单才是真,简约才是美。那么,语文的抓手是什么呢?语文课的“根”在哪儿呢?那就是语言。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于语言,语言便是语文的本位,便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而学习语言的方法正体现在“讲”、“读”、“思”三个方面。语文教材所选篇目大多经过了精心的筛选,当然应该溶进学生的精神海洋。文章的多种美都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所以语言是根本,品读课文的语言是阅读教学义不容辞的职责。

  比如,国标本第八册《第一朵杏花》:

  第一句:“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春风吹醒了柳梢,吹绿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通过“醒、绿、皱、鼓”等关键词,简直把春天写活了。)

  第二句:“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多么美丽的杏花呀!竺爷爷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 ”(通过“顷刻间、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竺可桢激动兴奋之情跃然纸上)

  落实语言的基本活动方式是什么?我认为主要应该是“讲”、“读”、“思”。“讲”,包括教师“讲”、学生“讲”;要选准“讲授点”,落实重点,突破难点。通过“讲”,使对文章的理解不断走向深入,开启智慧的引导,同时,还潜移默化地交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读”是一种技能,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如朗读,默读,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最后,熟读与精思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学而不思则罔”,要通过各种方式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如此,“讲”、“读”、“思”三结合,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既能感悟到文字的运用和表达效果的关系,学习准确生动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自己写作技能(如第一句),又能在斟酌文字、品析玩赏间,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语言积累,体会语句深藏的含义和文章表达的主题,提高鉴赏文学的能力(如第二句)。于是乎,学生得以深入理解课文,深化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放弃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领悟来解读文本,甚至完全超越文本,把教材当作了一个“引子”,是买椟还珠的愚蠢做法。这样做,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和写作水平,不利于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张扬,当然也不利于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追求课堂的有效性不是神话。只要我们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加以反思、研究与改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那么我们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来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浓郁语文味,本色语文美    下一篇:让语文渗进孩子的心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