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计划总结 > 语文计划总结

关于朗读教学的点滴体会

所属栏目: 语文计划总结  更新时间:2020-10-22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三分诗,七分读”是我国古代就有的说法,朗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方法。它不仅促使学生对加深课文的理解,而且能发展语言能力,陶冶情操,也是书面语言向口头语言的复原。

  《语文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语文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可是在农村学校,有些老师不重视朗读指导,读文时“蜻蜓点水”,致使学生认为学好语文的关键不在朗读,这样的想法令人担忧。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朗读指导的有效性呢?我就这一问题谈谈点滴看法:

  朗读,是让同学们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的充满情致的语文实践活动。基于此,在有效指导朗读时应考虑以下几点;

  一、朗读要有时间性

  充分利用朗读时间,仅靠课堂的45分钟来进行有效的朗读是不可能的,要在教学新课之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学会用工具书,查阅资料,在学生通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课堂上的朗读指导会更有实效性,例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学生的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在学生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有效的课堂朗读。朗读训练的展开,一定要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只有一部分学生参与到朗读的训练中来,这样还不能算是成功。因此,注意朗读训练的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二、朗读要有实效性

  课堂朗读不能流于形式,要在学生把握文章感情的基础上进行指导朗读,课堂教学在要求学生进行默读、自由读、竞赛读的时候往往不注重实效性,课堂的朗读看起来是热热闹闹,其实读前要求没有落实,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估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真正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适当地创设情景,营造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如在学生朗读的时候播放一些相应的背景音乐,这样的情境的创设,学生们的朗读的兴趣一下子就会提高。

  文章的多种风格,就决定了多种风格的朗读。朗读的语调、声音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它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声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画面,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的闯进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灵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

  三.朗读要有“含金量”

  所谓朗读指导中的“含金量”,就是技法的指导,教学时不是简单的重复,不摆花架子,不脱离文本生硬地讲技法,而是先讲清“技法”要求,接着及时采取范读,把朗读“技法”融于范读过程中,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悟“技法”的运用对情感表达效果的影响,然后让学生交流、讨论、点评“技法”的运用情况及对表情达意的效果,最后让学生学以致用,反复练习朗读,掌握方法。只有掌握了“技法”,才能读得抑扬顿挫、有声有色,精准地表达感情。这里的“技法”主要指语气的轻重,声音的高低、色彩,声调的升降,速度的快慢,句中的停顿,句与句的连接等。如,《我爱着土地》,文本的意义在于揭示当时中国的历史状况,理解当时的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对祖国的真挚而深沉的爱以及对侵略者刻骨的仇恨。文章通过“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悲愤的”“激怒的”“温柔的”等修饰语来体现对祖国的眷恋是至死不渝的爱。是那个苦难时代华夏儿女的心声。因此在指导朗读时抓住这些关键词去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朗读教学的目的。

  综合来看,做好朗读,理解是基础,目的是统帅,感受是关键;感情要运动,声音要变化,状态要自如。这样的方式才能点燃学生朗读兴趣的火花!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语文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教育总结    下一篇:语文中应用多媒体教学心得体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