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其他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系

所属栏目: 其他论文  更新时间:2021-06-18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下了一个定义:“健康不但是没有躯体疾患,还要有良好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力”,可见,人的健康不仅指生理上健康,而且还应包括心理上的健康以及个体的社会适应性等。而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关系到国家的兴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全民素质的提高。

  通过一系列的案例分析,发现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的产生既受家庭环境和家庭素质的影响,也受学校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的影响,还受社会等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并且学生年龄越小,受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的影响越大。因此,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处理好以下几方面关系: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的关系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人一生中的许多“第一次”都应该是从家庭、父母那里得到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父母的情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种瓜得瓜,和豆得豆”,孩子的许多心理品质是在家庭中发展起来的,可见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鲍姆令德提出了父母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即要求和反应性。要求指的是父母是否对孩子的行为建立适当的标准,并坚持要求孩子去达到这些标准。反应性,指的是对孩子接受和蔼的程度及对孩子需求的敏感程度。根据这两个维度,可以把教养方式分为民主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四种。民主型的父母采用民主的方式对子女进行教育,使孩子情绪稳定、情感丰富、意志坚强,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会比较乐观、积极。持专制型教养态度的父母往往强迫孩子按父母的意愿办事,而且用惩罚来强制执行,导致孩子情感冷漠、自卑、孤僻,容易形成粗暴、敌意和冷淡的性格。溺爱型家长对子女过分关注,对孩子的任何要求都有求必应,一味满足和迁就,导致孩子情绪不稳、意志薄弱、交往困难,容易形成骄横、任性、执拗的性格。采取放任教养态度的父母对子女采取不闻不问、放任自流的态度。导致孩子固执、散漫,社会适应性差,容易形成冷酷、消极和玩世不恭的性格。家长素质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首先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维护孩子心理健康。家长应牢记自己有教育子女的责任和义务,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科学规律和社会规范。其次是在教育原则上,实行宽严适度,正面引导为主。要注重包括具体指导,培养以良好习惯为中心的“养成教育”。父母教育态度和方式要一致。然后是在家庭氛围上,注重夫妻和睦,尊老爱幼,邻里关系融洽,形成良好的家教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有利于形成自然和谐的亲子关系。家庭成员间容易情感交流,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的关系

  现代学校教育以其纯洁优美的育人环境,现代化的教学设施,精心设计的教材,专用化的师资队伍,并通过鲜明的目标和周密计划,丰富多彩的寓教活动,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施以直接的影响,并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也是对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充实和优化。因此,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研究学生心理发展的现状,把心理素质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是非常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

  学校是一个特殊的教育环境,是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场所,是传递社会文化、塑造道德品质、陶冶高尚情操、发展个性特长,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成长的乐园。优化学校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较好的促进作用。学校环境,在此专指学校的校园文化,学校应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创造一种相互关怀、信任和友好的氛围,吸引学生发自内心地热爱学校。学校良好的文化氛围,是学生最好的“精神食粮”,是矫治心理和行为问题的“灵丹妙药”。学生非常需要教师的理解、尊重、信任和鼓励。教师应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兄长,是容易亲近、可倾诉内心的知心朋友;学生的人生导师和顾问,帮助他们学会选择正确的人生之路,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做孩子的心理保健医生,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引导和帮助他们克服成长中的一切障碍。

  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促进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课要内容丰富,如青春期教育、不良心理教育课、思想品德课、社会实践活动等。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化、规范化,原则上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学校还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日常工作。如建立对学生心理测量制度;建立问题学生心理档案;定期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与讲座;为学生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或心理卫生知识讲座。结合教育改革,开展有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科研工作;对部分学生进行个案分析,发现问题,进行疏导,总结经验等。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环境是指一定社会的文化背景等。中外心理学家就社会环境因素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如风俗习惯、道德观等,从出生之日起就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中小学生,使他们逐渐形成理想、信念、世界观、需要、动机、兴趣和态度等心理品质。不同的文化对人的心理健康有不同的影响,其中有些是健康的影响,有些则是不健康的。社会意识形态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通过社会信息作为媒介的,健康的社会信息,有助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而不健康的社会信息,则会造成种种危害。

  特别在当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广泛,各种社会传媒的作用越来越大,生活紧张事件增多,矛盾、冲突、竞争加剧。所有这些现象都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内心矛盾,影响身心健康。社会风气与中小学生的关系就像自然气候与植物的关系一样,社会风气可以通过家庭、同伴、传媒等途径影响其心理健康。不良风气会使一些中小学生的心理受到扭曲,难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因此,要确保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共同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净化环境,树立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

  总之,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只有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结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力量,才能实现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化、规范化,才能把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上一个新水平。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如何在学生德育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下一篇:浅谈学校发展须加速校长的专业化成长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