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历史论文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历史课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所属栏目: 历史论文  更新时间:2022-01-23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要:信息化教学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有力支持,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充当着更多的教与学的中介和角色,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如何更快更好地将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则成为其中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新课改;信息技术;历史课堂;理论与实践

  当前,我国正在深入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且进行得轰轰烈烈,也已经取得很大成效。为了更好的适应课程改革,提高新课程教学质量,我们教师特别是历史教师,更应该有与时俱进的意识,更应该快速成熟起来,把历史课上得更有活力,更添光彩。而如何更快更好地将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则成为其中的重中之重。只有当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结合起来,并将课堂的高效性作为一种价值观深入到教师和学生的内心之后,追求历史课堂教学高效性的实践活动才能产生出其应有的效果。下面,我根据自身实践,从教学的内容、过程、方法三方面谈谈历史课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方法。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为历史教学灌注“活水”

  历史是有生命的,历史的生命源于生活。教师只有把教材与生活中相关的素材密切地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学才是有生命力的教学,也是历史教学的价值所在。

  (一)发掘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增长学生的生活智慧。如学习《伟大的历史转折》这一课时,我用多媒体显示“文革”中人斗人的几张图片,提出问题:为什么现在我们看不到这种现象?经过讨论,学生认识到健全民主与法制的重要性。我又出示先前发生的“3.14”西藏拉萨打砸抢烧事件,通过视频的展示,让学生分析其性质。学生认为他们的行为是违法的,手段是不正当的,应受到法律的制裁。从他们的话语、表情中,我感到了他们的是非观明确、法律意识较强。

  (二)充分利用好教材本身蕴含的“生活”内容,丰富学生的生活常识。比如《宋代社会生活》基本属于社会史范畴,介绍了宋人衣食住行乐五大方面的内容,看似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去上千年,没啥联系,但我利用多媒体出示有关宋朝风俗人情的资料:如王安石的诗“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高俅的蹴鞠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等,学生很快就能与现代习俗做比较、找异同、寻变革、讲看法,课堂很快就能“活”起来。“生活”对学生富有吸引力,“日常存在”促使他们观察思考,新掌握的生活常识既让学生有收获、有成就,又传扬了民族习俗,正合新课标的要求,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三)适时适度导入乡土历史,拉近学生与课本历史的距离。把课本上的历史与乡土历史相联系既有利于拉近学生与课本历史的距离,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课本知识,还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家乡历史的认识,以更好地理解现在,更坚定地走向未来。山西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地属晋国,我即用多媒体显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三家分晋”等等有关历史故事适时适度补充乡土历史,既加强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教学过程趣味化,为历史教学增添“情趣”

  《历史课标(北师大版)》(初中)规定,“教科书中的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呈现方式要尽量多样化”。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认为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学习。它要求我们教师都应朝着这一方向努力,使教学趣味化、游戏化,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喜欢学习,主动学习,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意愿和学习主动力趋于一致,而不是主要靠外界力量强迫完成学习任务。怎样实现教学过程的趣味化呢?

  (一)导入趣味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学习《元朝的统一》这一课,我设计用一首歌曲《成吉思汗》来导入。当广阔的草原上万马奔腾的景象映入眼帘,当气势磅礴的歌曲在教室回响的时候,所有的学生都激情高涨,豪情万丈,我设计这样的问题:听着这首歌,你脑海中会浮现什么样的情景?你的理由是什么?成吉思汗究竟是个什么人物?用启发式引导法,注重学生的心理特点,以此引起了他们的兴趣、好奇,进而萌发了进一步学习的愿望,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新课学习。其他,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有经验的老师都有其成功的经验,有的讲故事,有的猜谜语,有的放图片资料,手段不一,但其目的只有一个: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二)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如学习《法国大革命》,我利用多媒体出示教材里的两张图片——法国社会三个等级示意图和一幅漫画《多重压迫下的法国农民》,设计了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新课的学习和探究:示意图和漫画告诉了我们法国当时什么样的现状?根据你的理解,什么人的反抗意愿最强?为什么人们把这场革命叫资产阶级革命呢?资产阶级想在这场革命中得到什么呢?结果怎样呢?你认为这场革命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对图片的兴趣在我的问题引导下,思维很快调动了起来,话题自然而然多了起来。

  (三)结语巧设疑点,诱发学生无限想象。比如在《辛亥革命》一课的结语中,我们用多媒体这样点设疑点:辛亥革命虽然有它的局限性,但它毕竟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为什么这样说呢?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看看那些搞复辟倒退的人是怎样一种可耻的下场就会明白这个问题。

  三、教学方法多样化,让历史教学增添“异彩”

  (一)运用竞赛形式进行练习。初中生都具有好胜的心理,利用这种心理特点,在课堂上适当运用竞赛的形式,能改变课堂教学的单调性,使学生具有新鲜感,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思维能力处于极佳状态,教学印象极为深刻。同时,竞争的结果也会使胜利的一方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失败的一方不肯服输,双方都产生了努力学习的强烈愿望。经常有同学向我要求,以后的课堂教学要多用这种形式。

  (二)教师可以凭借实物、模型图画等直观教具教学,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增强对历史的真实感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利用图片、动画、录像、影视片断将历史重现,进一步增进学生的感官刺激,提高兴趣,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领会、理解、掌握。

  (三)巧妙运用对联、诗歌。如学习《辛亥革命》,介绍袁世凯时,我出示了时人专为袁世凯写的两副对联:“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暗含王八、无耻);“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暗含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学生通过对对联的理解加深了对袁世凯的认识,为他的所作所为感到羞耻。

  (四)适时适度地插入故事。有人把历史课的趣味化教学简单地理解为“史话教学”,以为上历史课就应当大量地讲故事,这种看法未免有失偏颇。但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教材的具体内容,适时适度地插入一些历史故事,对于调节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还是有帮助的。比如,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这一课时,我想到毛泽东与28,是公认的历史巧合,于是利用多媒体出示相关的历史资料,用它到课堂来帮助学生记忆、理解有关新民主主义的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到起来了,而且,效果极好。

  (五)要注重进行学科渗透。在学习过程中,我会适时适当地用多媒体渗透其他学科的知识,如学习《郑和下西洋》这一课时,出示世界地理图册上的大西洋,联系印度洋、太平洋与古代的西洋进行对比,得出结论:即古代的西洋并不是今天的大西洋,而是今天的印度洋和太平洋一代的海域。这样,不仅能给学生新鲜感、趣味感,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将其所学的各科知识融会贯通。

  总之,历史课堂只有与信息技术完美地结合起来,历史课堂教学才能是有效且高效的,这样才能更快更好地促进学生历史知识的增长,提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新课程改革虽然任重而道远,但相信,乘着课改的春风,历史课堂的天空将更加明媚!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历史课要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下一篇:“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尝试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