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聚焦文本语言 提高语用能力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23-10-07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教师必须启动“语言”这艘承载思想的“船”,注重语言训练,尤其要专注文本语言的特殊形式,达到磨炼语言敏感性、加强语用能力的目标。

  中 一、精选“例子”,力求语言训练的长度,增加积累

  怎样选择语言训练点,这是教师在解读文本时最难把握的地方。笔者认为,教师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年段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课文中选择语言表达上具有某种规律性的语言现象。这种语言现象应该是可以迁移、可以概括类化的,正如数学课的“例题”一样,“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语)一般来说,低年级的“例子”重在优美的词句;中年级重在典型的段落,如总分总式的构段方式,排比句的运用等等;高年级则重在篇章结构和文章的表达方式上,比如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等。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圆明园的毁灭》第三小节时,抓住“亭台楼阁”这个特殊的词语展开教学,让学生学习概括事物的写法。

  师:据统计,圆明园共有1000多处景观,而课文却只用147个字来介绍,发现秘密了吗?看,园内曾经有(),有()……这里所用的六种景观图片,你会发现建筑风格相似,都是“精巧别致”的,作者就用“亭台楼阁”四个字概括,代表这一类建筑。

  接着,引导学生结合图片,展开想象,将“殿堂、买卖街、山乡村野”等概括性的词幻化为一个个生动的画面,并再次思考:作者为什么不这样写,而要高度浓缩?从而感知概括地写一类事物的妙处。

  训练并未就此戛然而止,教师再次将本段的句子打乱顺序,对比原文,引领学生发现作者是采用分类的方法来写圆明园内景观的,“殿堂”与“亭台楼阁”是一大一小的对应,“买卖街”“山乡村野”等其他建筑则分别是一闹一静、一实一虚、一中一外的关照。这样分类描写,条理明晰,读起来浅显易懂,是学生今后练习写景可模仿的经典片段。

  在欣赏完3D还原的圆明园景观画面、学生动情朗读后,教师又出示了奇珍异宝的图片,让学生学着既概括又分类的方法介绍奇珍异宝,看看第1~5自然段的哪些文字可以用于写话中。

  正如郭沫若所说的“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这样由始至终、一以贯之的语言迁移训练,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串联起来,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提高。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还应注重练就学生的一双“火眼金睛”,使他们善于发现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并主动进行积累。

  如《北京亮起来了》第四小节这样写道:“焕然一新的王府井、西单商业街上,明亮的橱窗,绚丽多彩的广告,五光十色的霓虹灯,把繁华的大街装扮成了比白天更美的‘不夜城’。”

  大量的四字词语,犹如那华美的灯饰使课文也“亮”起来了,而这些词语学生又是很难“消化”的,于是在教学中,笔者不失时机地呈现了王府井灯光璀璨的图片,引导学生逐一看图说话,感知词语意思。然后展示家乡的夜景图片,拉近文本语言与现实的距离,学生立即就有了赞美这份“绚丽”的愿望,此时让他们选用学过的四字词语来描述家乡的夜景,有效地达到了检测、积累的目的。

  二、巧设问题,探求语言训练的深度,提升思维

  那么,简单的句子、片段的仿写就是语言训练了吗?当然不是,语言训练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良好的语感,发展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所以在进行语言训练时教师设计的问题思维含量必须要高,使学生形成强烈的认知冲突和阅读期待,才能具有深刻对话、深度训练的效果。

  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执教《与象共舞》这一课时,指向写作能力培养的教学设计就是一个良好的例子。

  初读课文后,王老师抛给学生一个问题:“如果这是一篇命题作文,你会写什么?”学生答道:“和大象一起跳舞。”王老师又问:“为什么只有第五小节写与大象一起跳舞?”

  一石激起千层浪,解决“为什么”这个问题成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王老师紧接着引导学生默读第五小节,交流难以忘怀的细节,着重通过品味一个“拥”字,理解“与象共舞”的深层含义。

  “迫不及待地进去,叫——拥,潮水般地进去,叫——拥……”“观众们,奔进去,你就不怕大象把你踩死?”“由这个‘拥’字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从中体会到“与大象亲密无间”,也就理解了“与象共舞”的另一层含义就是“与大象亲密无间”。

  王老师再让学生回顾课文第1~4小节的主要内容,体会看似和“与象共舞”没有丝毫联系的段落,其实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在写“人与大象的亲密无间”,这种写法叫作“一语双关”。

  最后,王老师出示一系列“与×共舞”词语,让学生感受这类词表达的意思就是与××亲密无间,进一步提升了课堂语言训练的深刻性。

  叶圣陶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在课堂上应留足时间,引导学生咀嚼关键词句的意蕴,玩味它们的作用,达到“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第一学段目标)。

  《难忘的泼水节》中在描写傣族人民盛情迎候周恩来总理时这样写道:“那天早晨,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四面八方”的意思,从“赶”字感受傣族人民急切期盼的心情,笔者设置了这样一个对话情境。

  师:现在我就是东村的人,我对邻居们说:“听说周总理要来咱们傣族寨子过泼水节啦!”邻居们会怎么说?

  生:是呀,我也听说了,咱们快走啊!

  生:周总理要来啊,我得快回家换上盛装再过去。

  生:快点走吧,要不然就来不及了!

  师:西村的人会怎么说?(生答略)

  师:南村和北村的人又会怎么说呢?(生答略)

  师:通过你们的描述,老师仿佛看到了傣族人民怀着急切的心情从四面八方跑来了,课文里说的情形与你们描述的不同,是“赶来了”,细细地读这个字——“赶”,想象画面,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生:“跑”表示快,“赶”是争先恐后地跑着。

  生:“赶”字更能表现傣族人民盼望见到周总理的既兴奋又着急的心情。

  师:同学们,一个字、一个词往往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只要我们细细品味,就能品出独特的味道来。

  这样的课例更多地出现在中高段的名家名篇中。例如《怀念母亲》这一课中“看黑夜慢慢织上天空”的“织”,用得巧妙传神,将自己萦绕心头、愈见浓烈的思乡之情比作“黑夜之网”,一张“思乡之网”,多么精妙的比喻,令人叹服!又如《金钱的魔力》中运用夸张、反语等手法和幽默辛辣的文笔,将两个见钱眼开的势利小人刻画得活灵活现,这与《临死前的严监生》细致的描摹和曲折的情节相比,又是另一种风格。教学时,教师应当紧扣文本独有的风格和特点,引导学生品读文采,迁移运用。

  三、渗透学法,打开语言训练的宽度,提升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所谓训练,“第一,必须讲究方法。怎样阅读才可以明白通晓,摄其精华,怎样写作才可以清楚畅达,表其情意,都得让学生心知其故。第二,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行的习惯。因为阅读与写作都是习惯方面的事,仅仅心知其故,而习惯没有养成,还不济事。国文教学的成功与否,就看这两点”。

  因此,教师要不断给学生灌输这样一种理念,自问“这篇课文我该怎么读?”让学生习惯没有教师的引导,照样能根据文本的特点,进行一类文章的学习。小说怎么读?要关注写作背景的了解、故事情节的分析和人物形象的揣摩。写景的课文怎么读?得边读边想象文字所描述的画面,体会这样的写法……进而使学生真正形成读书的能力。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三年级上册略读课文《狮子和鹿》时,就让学生关注课题前面的“*”符号,引导学生知道这样的略读课文可以根据文前的“导语”进行学习:“《陶罐和铁罐》告诉我们应该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下面这篇课文,又会给我们什么启发呢?认真读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再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体会。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把这两篇课文联系起来,想想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读导语,画出读课文有哪几个要求:初步学会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其次体会文章蕴含的深刻道理。同时,要与前一篇课文联系起来,进行学法迁移,通过人物的对话,揣摩人物的心理。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学生自然会掌握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需要教师潜心会文,正确地解读文本,寻找语言的增长点;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需要教师一以贯之地将三维目标贯穿到每一堂课上,扎扎实实、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这是一个教师教学智慧的集中体现。

  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组织方式,就是文本的表现手法。我们将它提炼并迁移,用于理解同一类文章或同一种语言现象。由于新教材并没有明显的写作序列,导致许多年轻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习作时出现盲目性。其实,教师可以“就地取材”,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挖掘经典的表现手法,初步渗透表情达意的常用方法。如《少年闰土》一文写法很有特色,作者两次写到了“闰土看瓜刺猹”,但表现手法完全不同。第一个片段侧重于环境和动作描写,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瓜地、项戴银圈的少年,构成一幅有声有色的唯美画面,不仅引人入胜,而且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在农村自由生活的理想,因为诗意的语言背后就是他那颗向往自由、向往多彩生活的内心。第二个片段则侧重于语言描写,在闰土绘声绘色的介绍中突出看瓜刺猹的惊险经过,侧重于表现少年闰土机敏勇敢、善良活泼的特点。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对比两处语言的异同,在对比中,学生们将切身感受语言的表现形式是丰富的,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合理安排。

  加强“语用”能力,让学生明白一篇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已经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比如低年级如何按逻辑顺序组词成句,中高年段如何构段谋篇,怎样运用细节描写、侧面烘托等多种方法把文章写生动,这些技巧都要在平日课堂中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

  只有立足语文学科的特点,守住“语用能力”这个语文教育的“根”,才能构建语文高效课堂,才能真正走向“高效低负”的康庄大道。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方法初探    下一篇:浅论低段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