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教师个人计划总结

读《陈丹青音乐笔记》有感

所属栏目: 教师个人计划总结  更新时间:2023-12-2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作者阐述的主要问题、阐明的主要观点 《陈丹青音乐笔记》的内容是1992-1998年间,作者在纽约寓所陆续写给上海《音乐爱好者》双月刊的十几篇文章,包括“灵堂琴声”、“告别交响乐”、“赴死的演奏”、“外国音乐在外国”、“阶级与钢琴”等篇。 读书心得(结合自己教育教学工作、学习、生活等) 翻了一遍目录,说不出喜欢哪篇,因每一篇中都有令人会心的细节。比如《灵堂琴声》里将霍洛维茨,说他仪表非凡,“一位大师,得活到这份岁数,上帝才会给他如此生动的老脸”,看到这里忍不住就翻到前一页,再端详一遍大师尊容;又譬如《外国音乐在中国》里面形容马友友陶然忘机时分免不了皱眉努嘴,此时面相好似“乖孩子故作怪脸,也倒可爱”;再比如《再谈音响、唱碟、听音乐》里说到名家名作,那种随性挥洒的笔触自不必说,有些感言是真的说到人心里去了的:“独奏珍本,听来僻静、安详,全然的孤单,仿佛只是音乐自己在听,你正好悄然在场,也听到了。”多美好。

  但是大约也只有在东方,才能在这样的语词里领略这种僻静安详。我们眼里的外国音乐,在西方人那里应当随处可闻,至少某一个时代是的。他们天生能够理解这种美,无须惊异和震动,只要热爱便可;我们不同,我们要安静地、专注地聆听,然后用我们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苍老浑朴,有跌宕断续之美”、“温润出神”或者“干净、清澈”、“正派、真挚”。书后谈到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时候说不必硬要互通,真正是酣畅淋漓。

  真挚这个词似乎在书里出现了很多次,那些好的音乐,无一不是真挚。十岁的男孩子面无表情地演奏巴赫,惹得老音乐家一脸妒嫉;报考音乐学院的孩子们弹钢琴,没有一个不动听;包括《东方红》这样的政治作品,虽然功底浅薄,也能颂出壮烈的调子来。当然轰轰烈烈之后,还是逃不了凋零的命运。——都是一片纯挚之情。

  最动人的描述还是上海老弄堂,“是掌灯时分,弄内有女人下班的高跟鞋走过,有娘姨开门倒水呼唤小儿,家家传出油锅煎炒与碗盏磕碰的合奏,莫扎特在其间狂奔。”我住的地方,常在周末的午后听到楼上叮叮咚咚的钢琴声,听不出来是什么调子,只觉得音符一粒一粒清楚分明,极其温婉动听。这个时候通常在看书,一个下午就这么懒洋洋地过去了。我平日里爱莫扎特多一些,看到他写莫扎特“他是人类最金贵的男孩”,几乎就要脱口而出“是啊是啊”,连忙点头。

  他评论音乐,评论生活中的美,遣词用句随意又圆转,看得人一颗心也跟着东张西望。那些话说得多么好啊,他不说的,你想不到;他说了,就好像是你说的一样熟稔平常,理所当然,直指人心。以前看过辛丰年音乐笔记,也不是不好,不过不如陈丹青的圆活,一字一句如斧凿刀劈,撼动不得,这是另一种美。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读《杀死一只知更鸟》有感    下一篇:读《写意巴洛克》有感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