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拾起一颗颗美丽的鹅卵石——浅谈评价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拾起一颗颗美丽的鹅卵石——浅谈评价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株洲市芦淞区庆云山小学   袁敏

内容摘要:

在数学教学中,有许多“鹅卵石”,学生的一份作业、一次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都是小小的不起眼的“鹅卵石”。那在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让这些不起眼的“鹅卵石”变成珍贵的“钻石”呢?合理的教学评价具有重要作用。本人结合自己教学实践,从以下方面进行阐述:迟延评价,变疑为宝;宽容评价,变错为宝;“满意“评价,变题为宝;量化评价,变乏为宝。

 

关键词: 评价方式·课堂教学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天晚上,一群游牧部落的牧民得到了神的旨意:“你们一路上多拾一些鹅卵石。如果这样做,明天晚上,你们会很快乐,但也会有很多遗憾。”牧民们非常失望,因为他们原本期盼神能给他们带来无尽的财富和健康长寿。他们虽然不满,但第二天还是在路上拾了一些鹅卵石。夜幕降临时,牧民们又开始安营扎寨,他们忽然发现,白天放在马褡子里的鹅卵石竟然都变成了钻石。他们高兴极了,同时也很后悔,后悔没有拾更多的鹅卵石。

读完故事,我想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其实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也有许多“鹅卵石”,有的一下子还看不出它的美丽,有的甚至还埋在沙里只露出一小部分,你不把它捡起来,细细地把玩、欣赏、发掘,就永远发现不了它的美丽与价值。学生的一份作业、一次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都是小小的不起眼的“鹅卵石”。那在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让这些不起眼的“鹅卵石”变成珍贵的“钻石”呢?合理的教学评价具有重要作用。本人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几点浅显的体会。

一、迟延评价,变疑为宝

美国心理学家奥斯本曾在智力激励方法中提出这样一条原则:在产生各种设想的过程中,暂时不对设想作出评论,以便参加讨论的人能在和谐的氛围中畅所欲言、互相启发,在有限的时间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以便得出尽可能完美的结论。这就是迟延评价原则。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有一个分析与综合的过程,教师对他们思维活动结果轻易表态往往会压抑思维的展开,导致学生思维“终止”或浮于表面。教师要有耐心,显得沉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毫无拘束地、无所顾忌地积极进行思维活动。

一年级《统计》知识 ——大象的生日。我把参加大象生日的客人狗、猴、兔做成活动课件,介绍完一个客人,它就走出画面,学生无法直接数出每种小动物的只数。我问:“大象打算给客人买他们喜欢吃的东西,你能数数每类客人有多少吗?”“老师,请你重新介绍客人!”我把课件重复一次,学生统计的结果杂乱无章。看到学生无法正确记录数据,我并不着急评价,仔细洞察学生的反映。

他们讨论起来,夏祖海说:“可以画小动物,出现一只就画一只。”其他人也赞同,于是,我又播放了课件,结果学生统计的数据还是不准确。“播放太快,画来不及。”学生埋怨起来。“有了,用1表示狗,2表示猴,3表示兔。这样记起来就方便一些。”杜如霜说。听到她的发言,我暗自欣喜。这时,教室里炸开了锅, “我用△表示狗,用○表示猴,用□表示兔。”……

我再次播放课件,学生纷纷记录,这次数据记录得井井有条。如:

第一种:(图形记录法)        第二种:(画“勾”记录法)

狗:△△△                   △:∨∨∨

猴:○○○○                 ○:∨∨∨∨

兔: □□                    □:∨∨

第三种:(数字记录法)        第四种:(“正”字记录法)

小狗:1  1  1                狗:

小猴:2  2  2  2             猴:

小白兔:3  3                 兔子:                 ……

在学生探究知识产生疑问后,我没有马上叫学生不断重复回答,而是努力为学生创造充分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动手探究,让他们经历了“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交流”这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步了解了记录数据的方法。采用适当的迟延评价手段,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新知,而且还开拓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宽容评价,变错为宝                  

我们知道,学生是成长中尚不成熟的个体,要正确看待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和回答的问题,要允许、容忍学生的错误,也就是采用“宽容评价”的方式,当学生出现错误时,不轻易否定学生,而是挖掘学生错误中的积极因素,给学生留点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自觉地意识错误,把“错误”转化成课程资源,让敢于发言的学生不带着遗憾坐下,让每个积极参与的学生都画上满意的句号。

   

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在探究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后,我问:“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大部分学生在四边形里画一条线,把它分成两个三角形,算出四边形内角和“180°×2=360°”。可是当我要小结时,李子婧同学说出她的发现:“老师,我不同意。我利用分割的方法试了一下,在四边形里画两条这样的线,就分成了四个三角形,内角和一共是720°,多了360°。”

她的一番解释,让我犯难了。能简单地说她错了吗?怎样让每个学生理解这多出来的360°呢?我没有马上否定,微笑着问学生:“李子婧很细心,发现画两条对角线就多出360°,为什么会多出360°?你们也像她这样试试。”学生马上动手实践,有学生还开始讨论起来。

   过了一会儿,同学们举手发言了,谢文说:“多出的360°是因为在对角交叉的地方新增加了一个周角,周角是360°。”“我们所计算的是四边形的内角和,刚才两条线交叉构成的周角不属于四边形的内角。”钟呈祥迫不及待地解释。说得多好啊,我竖起了大拇指,李子婧也点头表示赞成。

老师采用“宽容评价”的方式,在错误发生后,没有直接否定,而是鼓励学生去操作,去讨论,去分析,把错误转变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这样不仅保护了学生学习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学生大胆思考,通过暴露思维过程,纠正错误,消除疑虑,正确构建新知。

三、“满意”评价,变题为宝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作业过程中许多学生难以一次达到较高的水平,得到自己满意的等级。针对学生的这一现象,我采取了一题多改逐次提高等级的评价策略,即“满意等级制”。当作业批改后发给学生,如果学生能够及时地纠正错误,弥补不足,或者补充更好的解题方法,就视情况给学生作业提高等级,直到他获得自己满意的等级。为了增强实效,我还经常在批改作业时加一些针对性、启发性、鼓励性的语言。

教学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后,我出示一道习题:有一个长12厘米,宽8厘米,高10厘米的罐头盒,现在在它的四周贴上标签,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标签纸?

马静芳第一次交上来的作业是这样计算的:(12×8+10×8+12×10)×2=592(平方厘米)。当时我没给她评等级,而是眉批了:方法有误差,认真读读题,好好想一想!并在题目“它的四周”处画红线以作暗示。

果然她拿回去通过思考重新计算:(10×8+12×10)×2=400(平方厘米)。我给她提高等级为“优”,又在她作业本上写到:恭喜你,证明你意识到了错误,理解了题意,有收获!

谁知,作业发下去之后,马静芳又补充了一种算法:(12+8)×2×10=400(平方厘米),而且她还在后面辅以说明:沿着长方体的一条高展开,四周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长方体的长加宽的和乘二———(12+8)×2=40(厘米),长方形的宽就是长方体的高——10厘米。看到了她的这个结果后,追加等级“优+”,并且我眉批了:多好的方法,简单而有创意,你的头脑真灵活,老师佩服你!

“满意”评价中等级的提升和教师人文化的眉批,让学生深深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欣赏和关心,使每个学生把作业当作与教师交流的机会,获得一种自我的满足与成就感,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验着理解、信任、友爱、尊重、鼓励和成功。

四、量化评价,变乏为宝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做“内驱力”。在日常教学中,特别对于低年级小朋友,当他课堂表现较好时,教师采用加☆、红旗、笑脸等方式,把他的表现进行量化,让他与其他小朋友能直观看出自己在学习上的每一点进步,内驱力往往成倍地激增。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在黑板的一角留一个评价园地,对上课表现突出的组和个人加笑脸,以此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比较乏味,教学《8加几》时,我出示“8+7”,很多学生很快算出得数,但不愿意把算理说清楚,课堂气氛不活跃。

我心里有些着急了,这时,殷悦发言了:“我把8记在心里,往后数7个数,9、10、11、12、13、14、15。”我随即表扬他:“你真了不起,给你加个智慧笑脸,同时,你也为你们组争得了荣誉。”我在评价园地给她加了个笑脸,把该种算法命名为“殷悦法”,这下她可乐坏了。

笑脸的作用真大,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学生也纷纷发言,蒙晟君说:“把7分成2和5,8+2=10,10+5=15。这是凑十的方法。”“还有,可以把8分成5和3,3+7=10,10+5=15。”易鑫说。“9+7=16,8+7=15,7和7一样,8比9少1,所以得数也少1。这是比较法。” 杜如霜发言了。……   

每位学生正确的算法,我都给予了加笑脸评价,并及时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算法,看到自己的成果,学生高兴极了。一个笑脸,把老师、同伴对孩子的赞赏、肯定量化在黑板上,让他们直观地看到了自己的成绩与进步,同时也激起了其他孩子的智慧火花,让课堂充满了生命力。

一个错误回答、一次作业批改、一个知识疑点、一个精彩的教学片断都是美丽而独特的“鹅卵石”。这些“鹅卵石”都是生动的、鲜活的教育研究资料。有了它们,我们不会再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无奈,只要我们灵活机动地采用评价手段,就能随时从中捕捉教育的灵感,随时分享收获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2、《小学教学设计  数学·科学版》2005年第2期。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应用与探讨    下一篇:让数学试卷彰显人文的时代气息——对小学数学试卷命题的思考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