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判断题的“是”与“非”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判断题的“是”与“非”
                           易虹辉  (长沙市开福区教育科研培训中心)
       学数学12年,教数学14年,研究数学教学2年,判断题对于我来讲,一直是一个难解的“结”。

学生时代的心病
    还在读小学时,我就特别“怵”判断题。平日里,我是数学老师眼里的“优秀学生”,面对一些数学问题,我思维活跃、方法独到,常在一些竞赛中获奖。可是一到学校考试,我就很容易在判断题这个“阴沟”里翻了小船,导致与满分失之交臂。这让喜爱我的数学老师痛心疾首,她想不明白,为什么这个看起来也还聪明的学生却总是这么“粗心”?她也许不知道,其实每次答判断题,我总是慎之又慎,可一再小心还是错了。我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判断题里总会有那么多“陷阱”,让我防不胜防。小学毕业时,我以数学99分令人遗憾的分数升入中学,就是因为一道判断题。

教学时的困惑
    1992年师范毕业以后,我分配到一所城区小学,教高年级数学。在一次期中考试中,为了一道判断题,我和经验丰富的平行班数学老师争得不可开交。我清楚地记得那道判断题:“直径是通过圆心的线段。”我认为应该打“√”,他认为应该打“×”。他的理由很充分:教材第86页明确写着“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其中,“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线段”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否则就是错误的概念。
    我不能认同他的观点。反复品读这句话,我觉得从逻辑关系上来分析这个命题,是没有问题的。因为该题用的句式是“直径是通过圆心的线段”,而非“通过圆心的线段是直径”,所以,这不是给直径下定义,只是描述直径的部分特征,因而是对的。我俩争得面红耳赤,谁也说服不了对方,他是学校最权威的数学老师,我是刚毕业而性格执着的年轻老师;他认为我是教给学生错误的概念,我认为他连逻辑关系都没弄清楚。
   当时我们都认为:判断题,非“对”即“错”,这是“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不能含含糊糊,否则就是误人子弟。最后,我们两人各自按照自己的标准来阅卷。其间,有一个较真的家长还为此事找校长理论:同样的答案,怎么出现了两种不同判法呢?校长很恼火,不过他也没断出一个是非来。那段时间,我做梦都在想,从语法的角度分析,怎样说服这位老教师,“是”字前后的语义范围究竟有没有讲究?有什么讲究?可惜我的专业知识太有限,想破了脑袋,最后也没能解决好。
    后来,有争议的判断题就经常在练习题和考试卷中出现,如:“X=0是方程”;“任何一个数和它的倒数相乘都得1”;“甲数比乙数多 ,则乙数比甲数少 ”……类似这样有争议的判断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困扰着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有些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认识的提高,慢慢地得到了解决;而有些题,则一直找不到统一的答案。

教研中的疏漏
    2005年,我开始做数学教研员。当一个好教研员不容易,其中有一项技术难度特别高的活儿,那就是负责命制全区的期末试卷。我教过多年数学,当然知道期末试卷的重要性,那是不能出任何纰漏的。而且,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我希望我命制的试题不要为难孩子,尽可能让他们把“会”的东西展现出来。可担心的事情还是会偶尔发生。
    2005年冬,期末考试。由于我校稿疏漏,在一张试卷上,竟赫然出现了一道这样的判断题:“34与50的乘积末尾有1个零”。等到考试当天,我才发现这是一道多么捉弄人的判断题。从孩子的角度来判断,98%的学生都认为这句话是错的,因为34与50的乘积末尾毫无疑问有2个零。可是从语义的角度分析,“有1个零”并未否定“有2个零”的事实,应该是对的。可是,我们能奢望小学生有这样高超的语义判断能力吗?再说,这道判断题的本意也不在于此。原题是“34与50的积的末尾只有1个零”,考查学生能否用一些简单的方法检验计算的正误。没想到一字之差,竟弄巧成拙。最后,不管学生打“√”还是打“×”,我们都判对。只能用这样的方法来弥补这个疏漏了。从此以后,我命制判断题时就更加小心了。
    接下来,在一次全市的小学生毕业统考中,上级教研部门提供的数学试卷上,也有一道判断题掀起了轩然大波,题目是“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大家都知道,在平行四边形中,有些是轴对称图形,有些不是。学生真是痛苦抉择,打“√”也不是,打“×”也不是。老师的意见也分成两派,有的主张判对,有的主张判错。争来争去后发现,其实大家的观点是一致的,不一致的是对这个命题中某些文字的理解不一样。最后,全市统一阅卷标准,不管学生怎么做,都算对。至此,激烈的争辩才算结束。从此,判断题的效度问题,成为我们教研员比较关注的话题。

思考:抓住核心,才不会迷失在具体的问题之中
     真正深入思考判断题的教育价值,是在最近一次考试后才开始的。今年六月,在六年级数学考试中,有一道判断题引发了我的思考,题目很普通,也没有争议:“圆的周长与直径成正比例。”这个命题无疑是正确的。但让我奇怪的是,很多老师反映:不少成绩优秀的学生反而把这道题判错了。问他们怎么想的,学生答:“没有标明在同一个圆里。”而且有少数老师也认为学生的思维有道理。我不禁愕然。
    “同一个圆里”真的这么重要吗?竟然在学生心里打下如此深的烙印,逢“圆”必说“同一圆里”了。其实,即使说“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两倍”,也是合理的,可以视为默认“在同一个圆里”(华应龙老师的观点,我很赞同)。 学生怎么会这么“多虑”呢?他们操心的问题可真多呀,真不容易。我出题的本意是想考查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如: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圆周率的特点、正比例的意义等,并不是这些文字上的东西,怎么会产生背道而驰的结果呢?我不禁对判断题的命制产生了怀疑。
     数学考试到底应该关注什么?判断题追求的是什么?它的价值究竟体现在哪里?说到底,什么样的数学才是有价值的数学?某些判断题的咬文嚼字、故弄玄虚,过度追求表达形式的逻辑性,学生得到的究竟是什么?很多有争议的判断题,争来争去双方的数学观点竟是相同的,只是对文字的理解不同!这样的思辨,有没有真正地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发展呢?应该说,好的判断题是有助于学生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与内涵的,可实际上学生的思维是命题者往往无法预料的。学生明明是懂的,却仍然做出了错误判断。

   

    我又联想到另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国旗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天安门城楼的图片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一位教师在教学时也遇到了这个问题,学生说天安门城楼的图片“不是”轴对称图形。老师问:“你是怎么想的?”学生答:“两边的字不一样。”老师说:“把字擦掉,不看字。”学生说:“两边红旗的褶皱不一样。”老师说:“把褶皱擦掉,不看褶皱。”学生说:“现在对称了。”如果你是老师,你认为这个学生理解“对称”了吗?如果学生已经理解了最本质的东西,那我们还要追求什么呢?如果把这样的问题作为判断题,这么复杂的情境,只允许学生打“√”或“×”,是不是有点为难学生?是不是很多时候,由于判断题的局限性,难以帮助我们看到学生最真实的想法?
    如果命题时舍弃判断题,会有什么结果呢?会不会造成学生数学上的损失呢?我查阅了其它国家和地区的部分数学试卷,结果让我很意外。在我查找到的加拿大、美国、香港、台湾的数学试卷里,竟然都没有判断题!这更加印证了我心里的某些想法。
    所以,有了更深的理解——抓住核心,才不会迷失在 “细枝末节”的问题之中。


【主编的话】
    这是一篇很值得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认真一读的文章。内容真切,深刻,切中多年来小学数学判断题的某些弊端。希望有更多这样的好文章。——刘兼。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中学数学CAI课件的制作及其运用    下一篇:在操作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