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音乐论文

让课堂生成流光溢彩--小学音乐课堂中生成性问题的处理研究

所属栏目: 音乐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内容摘要】    
  新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风景。随着音乐课程改革实施的不断推进,如何突破“预设”巢臼,变“预设”为生成,及时捕捉课堂生成的智慧火花,构建音乐课堂生成的教学,让课堂绽放活力。本文从:创设情境,激发生成热情——反馈互动,有效生成——尊重生成,张扬学生的课堂主权——引导生成,保证资源的有效价值——拓展生成,变革课堂的丰富形态——积极评价,强化生成动机。多方面进行音乐课堂生成性问题的处理研究,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从而
让我们的音乐课堂春意融融,焕发生命活力。
【关键词】   生成性问题  处理
新课程音乐教学课堂应是具有生命力的课堂,在动态中生成师生的激情和智慧。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发现、把握来自学生的非预期的有教学价值的信息,激活、运用这些资源,让学生实现生命的发展。
案例:
欣赏大提琴独奏曲《野蜂飞舞》。听后我请学生谈感受。学生纷纷说起来。“老师,我听这首音乐像拉锯”一个平时总喜欢插嘴的学生突然说出了这样的感受,学生们哄得一声笑了。他还补充说:“我爸爸拉锯的声音就和这音乐声音很像。”老师转而问学生“像吗”“不像”生齐刷刷地回答,刚才的学生一脸的茫然,教学活动按原计划进行。 
反思:
虽然我们的课堂教学确实有了民主和开放,但一些老师对“活”的课堂出现了“失察”或一定程度的“失控”现象。教师已有的教学经验已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课堂教学。尤其是面对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少教师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不能根据实际情况有效地组织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或置之不理、或听之任之、无所作为;或搪塞了事;按预设方案进行。
   案例: 
   在上音乐欣赏课《动物狂欢节》这节课中,当老师上到“你们看,动物们都来了,让我们狂欢吧!”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利用各种道具来模仿各种动物。大部分学生都去寻找周围的打击乐器,这时教师发现有一位男生(学困生)装呼噜声,执教教师强忍心中的火气,提示性地问这位学生:“请问你模仿的是什么动物?”那位同学干脆的回答说:“我是一头打瞌睡的狮子。”教师愣了一下,他的回答令同学费解,也出乎了她的意料。她沉思片刻,接着让学生说说理由。学生说:“狮子一大早来参加狂欢节,兴奋得一夜没睡好,现在它困了”教师用赞许的眼光和满脸的笑容在全班学生面前表扬了该同学一番,在该学生的影响下,在教师进一步的引导下,班内其他学生的思维也开阔了,不仅借助道具,还能从动作、神态、音乐等各方面来模仿动物,拓展了学习活动,学习气氛精彩、热烈。 
反思:
上述案例中的随机事件,虽打乱了教师的设想,打乱了教学的程序.但教师没有选择回避,而是根据学生的学情及时调整了教学过程。重新设计和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活动,把节外生枝变成最佳的的教育契机,从而使活动趋向精彩。
    纵观以上两个对比案例我们不难发现,随着对课堂研究的不断深入,真正平等的对话课堂教学对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提出了挑战,研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生成性问题的处理已势在必行。      
实施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生成热情。   
    生成需要一定的情境,在适宜的情境之下,学生会很自然地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情境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热情。   
    1、设置“疑”意。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不断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力、激发生成热情的金钥匙。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紧扣一个“疑问”适时布疑,巧妙质疑,灵活释疑,让学生充分体验了参与之乐,思维之趣,生成之悦。   
    (1) 教师可以设置疑问。当然问题一定要适当,不可过难或者过易,而且问题要有生成的空间,一定不要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的问题,否则就没有意义了。   
    (2) 激发学生发现、质疑。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下,不断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学生大胆质疑后,教师把这些新生成的教学内容作为新的教学生长点和教学契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评估筛选,但决不能置学生的问题不顾。如果质疑归质疑,教学归教学,质疑和教学是“两股道上开的车”,课堂教学生成的机会便会失之交臂。  
  案例: 欣赏管弦乐曲《羊肠小道》,伴随着管弦乐曲惊心动魄的旋律,“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一道乐曲”我用热情的声音开门见山地导入新课,然后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乐曲描绘了怎样的情景?你脑子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欣赏完毕,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起手,一位学生抢先说:“我看到了阴森森的森林”一学生说:“我仿佛看到荒野,没有人烟,好害怕”一学生说:“我仿佛看到的是一个雷雨交加的深夜”。我被同学们种种精彩的描述所陶醉,刚想做总结发言,忽然,坐在后面角落里的一个男同学的举动引起了我的注意,只见他把手举起又马上放下,脸上是一副欲言又止,犹豫不决的表情。于是,我微笑着说:“这位同学,请你说说听了这首乐曲的感受好吗?”全班同学都把目光投向他,只见他迟疑了一下,站起来怯生生地问:“老师,我可以说和别的同学不一样的想法吗?” 
  “当然可以,请你大胆地说吧!”我鼓励他。“听着音乐,出现在我眼前的是一队阿拉伯商人遇到了强盗。”哈哈……教室里面发出“轰”的一陈阵笑声,进而有些同学开始窃窃私语,我示意大家继续听他说下去。“他们走着走着,忽然前面出现了手持大刀,面目狰狞的强盗,他们要抢商人的钱财,音乐紧张、惊险。到最后有一个人非常勇敢,而且武艺高强,强盗不是他的对手,只好四处逃散了。于是,阿拉件商人继续向前行进,音乐又恢复了平静……” 
教室里一片哗然,不少同学脸上充满了嘲讽的表情,看到这个情景,我让同学们安静下来,并用热情语气高声地说:“我非常欣赏这位同学,他的想象很丰富,很神奇,很有创意!希望大家以后也像这位同学一样,自由地想象,大胆地发表与别人不同的感受……这时我看到那位男同学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同学们用佩服的目光重新投向他…… 

      

    2、设置“画意”。 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需要借助更多的情景,当今多媒技术已经展到相当完美的阶段,多媒体技术的声、色、形能强烈地刺激人的感官,使人激奋,注意力集中,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直观形象,来创设课堂情景,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思维,让生成有机可乘。   
    3、营造“情意”。在音乐教学中,学生的生成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充满诱惑的情景或意境,   
    (1)体验之情。在体验中,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凭借自己的直觉、灵性等直接的、直观的感受、体味、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在感受音乐的同时,也激发了创新思维,在体验中思索,在体验中创造,在体验中生成。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现有水平及表现的心理,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自己进入角色,音乐中的角色不在是书本上的而就是同学们自己这样,学生们对音乐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而在角色扮演中必然通过“耳动、脑动、眼动、口动、手动”等各种感官体验与参与,这样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创设学生生成的空间。 
  案例: 
  在歌曲《小红帽》教学时,我设计了结合歌曲作情境表演的教学内容。表演能力强的小朋友演主角,那些不善言表的小朋友扮房子、小草的造型并随着音乐有节奏的舞动。小朋友们都沉浸在各自的角色之中体验到了音乐的快乐,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2)发现之情。在课堂中采用发现式的方法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发现式的学习需要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论证问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说发现的过程就是生成性的过程。 
    案例: 
  我让学生用中国民族打击乐器锣、钹、鼓,为歌曲《丰收之歌》伴奏。正当全体一起来的时候,有人提议“我没有乐器,老师我能不能用凳子当作大鼓来伴奏”。顿时,所有的学生都乐了,哄堂大笑,有的也学着他的样子,起劲地敲起来,教室里一下开了锅,我哭笑不得,正想批评他。突然间,灵机一动,做了个噤声手势,环顾四周,所有的孩子都安静下来了。我微笑着说“你给大家表演一下,好不好?” 他表演得非常成功,我请同学们热烈地表扬了他,又以他为榜样,要求学生向他学习。一场别开生面的(打击乐器与自制乐器的交融)演奏会在学生的发现下开始了
  (3)合作之情。在合作学习中,因为学习成员是自己熟悉、亲密的伙伴,学习氛围轻松、自由。合作学习必定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生成新问题的温床。 
   案例:  
  在欣赏乐曲《我是人民的小骑兵》时,我请学生采用“任务分割、结果整合”的形式,通过合作学习小组完成欣赏要求。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有的从情绪上谈,有的从速度、力度上谈,有的从节奏、旋律上谈,纷纷发表了意见。然后小组长负责记录大家的发言,然后代表小组在全班进行交流。学生热情高涨,学习气氛相当热烈。 
  (4)偶发之情。课堂上冷不丁会出现偶然事件,要么是外界干扰,要么是学生的思维与老师背道而驰,打乱了课堂教学秩序。如果善于抓住偶发事件与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将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情感,产生新的生成性问题。
案例: 
  一次,上课铃声刚落下,我就走进教室。一位学生没发现我已经进入教室,还靠着墙悠闲地打着口哨,由于其他学生突然静下来,所以口哨声显得格外清脆。其旋律是电视上正在播放的一部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歌。发现我进教室了,把舌头一伸,头一缩,面红耳赤地等待我的批评。但我不仅没有批评他,反而表扬他吹得非常好。那节课正好是一节音乐综合课,于是我就让那位学生站起来用打口哨的方式表现歌曲的旋律。他开始很不好意思,我让大家给他鼓掌加劲后,他的精神一下子来了,于是较流畅地吹奏了起来。刚吹完,学生们就不由自主地为他再次鼓起掌来。我顺势拓展,问谁也愿意来表演,一下子就有十多只小手举了起来,其中还有两名女生。我就让会口哨的同学坐在一起,不会打口哨的坐在别一边,我用钢琴伴奏。会口哨的打口哨吹旋律,其余同学生唱歌词。顿时,钢声、口哨声的旋律甚是优美,学生们个个激动不已。他们不仅进一步感受到了音乐的美,而且感到非常新鲜有趣。在教学活动中如能机智地应对偶发事件,不仅可以从容地摆脱困境,还可以博得学生青睐,提高在学生心目威信。把尴尬变为教育契机,化腐朽为神奇,从苦涩中发掘情趣。 
                  二、反馈互动,有效生成。   
    师生在进入了情境之后,必然要发生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所谓的有效生成是相对于虚假生成而言的,在很多情况下存在着貌似生成而非实质性生成的情况,这里有效生成的含义是真正的真实的生成。   
    1、教师要注意营造平等交流的氛围。教师有与学生不平等的特权,或者某些学习好的学生独霸了话语权,那么课堂就无法生成。平等包括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平等,不仅有人格上还有行为上的平等。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师生才能共同发展。   
    2、教师要注意与学生之间的反馈。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并不等于学生至上,我反对走极端地强调某一方面的重要性的做法。学生有和教师交流的需要,教师同样需要和学生交流,教师通过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也能更清楚地掌握学生的情况,因此教师要注意和学生之间的反馈,在获得来自学生的信息的同时,向学生提供自己的看法、意见等,由于年幼学生在很多方面不成熟,作为成人的教师在学习方法以及情感生成等方面必须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   
  案例: 
  六年级的音乐课上,教师正有感情地范唱歌曲《小竹桥》,这是一首描写苗汉小朋友团结友谊的歌曲。唱着唱着,发现一男学生大声感叹“太幼稚了!狂晕!”我听了一征,转而便饶有兴趣地探究起该学生来。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什么地方让你有这样的感受?” 
  “老师,‘哎啰哎罗’的地方真是太幼稚了;还有“亲亲热热’处让人狂晕”。 
  “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哎罗哎罗’是苗家人唱歌常用的衬词,有了它,歌曲才充满苗族味呢!不信,咱们一起来听听唱唱看”。 
  “至于‘亲亲热热’这个词,说说看,你是怎么理解的?” 

        

  “我有两种理解,一种是男女之间的亲亲热热。另一种是同学之间的友谊”。 
  “说得好。那我们歌里的‘亲亲热热’应该理解成哪一种?” 
  老师笑问:“还会让你狂晕吗?”“不会了”。同学们也善意地笑了。驱除了心中的杂念后,渲染了情感后唱起歌来更认真动听了。 
    3、教师要注意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反馈。学生与学生之间由于年龄相近,心理发展程度相仿,并且同处于同龄团体所特有的文化之中,在交流时会产生与教师交流不同的效果。因此,教师决不能忽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互动形式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生成,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性角色以及情感等。   
                   三、尊重生成,张扬学生的课堂主权。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表明,儿童具有与生俱来的获得认可与被人欣赏的需要。就音乐课堂教学而言,现场生成是彰显学生探究悟性、思维灵性、丰满人性的独特学习生命态的真实反映,是学生自觉凸现课堂主体地位的有力例证。在课堂教学双边参与的动态过程中,师生之间处于一种平等互动的生态关系,因此,作为教师理应尊重并珍视鲜活灵动的课堂生成,把它作为推进课堂进程的重要资源。 
   案例: 
   欣赏完歌曲河北民歌《赞歌要比星星多》后,又将进入我们十分钟的口风琴练习。我刚想胸有成竹地布置这节课的口风琴作业时。一位学生冷不防地提议,“老师,你能用口风琴吹奏一下《赞歌要比星星多》吗?”随着他的提议,同学们热烈拥护,这时,如果我再以教师的权威布置我的教学任务的话,想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我得尊重他们。“好吧,你们演唱我来伴奏”。一曲下来,学生情绪高涨,这时,我便进一步引导,组织了一个“民歌的点歌名”。要求学生演唱,教师伴奏。在学生声情并茂的演唱中,教师娴熟的弹奏中,一首首民歌声声入耳:《风阳花鼓》、《太阳出来喜洋洋》、《打夯歌》、《对花》…… 
  在课堂教学双边参与的动态过程中,师生之间处于一种平等互动的生态关系,让学生立刻找到了课堂“主人”的感觉。在这种感觉中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口风琴兴趣,而且进一步了解感受了各种民歌的风格特点,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民歌的兴趣。因此说当课堂上学生的个性思维如潮水般喷薄而出时,教师理智地放弃了预设,尊重了生成。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尊重和珍视课堂生成势必成为教学艺术的重要方面。 
                  四、引导生成,保证资源的有效价值。   
    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导致了课堂生成难免存在一定的偏颇、缺陷乃至失误,这时就需要教师适度发挥主导作用进行有效的价值引导和人文点化。常用的方法有:   
    1、让学生先开口——找准起点,因人施教。 
    案例:口风琴活动中,进入最后环节,口风琴齐奏《我们多么幸福》,悠扬的乐曲,赏心悦耳,我正陶醉于如此美妙的乐声中,冷不丁“嘀嘀哒哒”的刺耳的乱吹声,传入我的耳膜,顺着声音找出去,原来是口风琴的后进生(赵X),他平时在吹奏活动时,可是遮遮掩掩,怕别人笑话他,有时还干脆便坐的,今天怎么了,这时如果我强令喝斥,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好既然你开口了,有了,我说:“这声音还真与众不同,那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乱吹吧”这时大家爆发出一陈笑声,接着便开始吹奏,特别是那些后进生,看着他们全神贯注的样儿,乍一看,还挺像是那么回事。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偶尔抽查几个后进的同学,看他们的吹奏的状态大胆自信了许多,虽然还会经常出错,但进步是显然的,在音乐教学中,找准起点,紧抓生成资源,因人施教,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的。 
    2、巧用学生的话——由此及彼,趁热打铁。  
  案例: 
  五(3)班欣赏《望望春天》,我像往常一样按照教学计划教他们唱唱参与。我很起劲地讲着、唱着、企图带动他们,但是学生却一点也不耐烦,一个个昏昏欲睡,用唱催眠曲似的声音敷衍着。 
  我想启发一下他们,于是问:“你们难道不觉得歌中所唱的春天景色很美吗?”没想到一个学生站起来,摇摇头说:“老师,这首歌太老土了。”另一个学生说:“大自然根本不像歌词所唱的这样” 
  “那你们说大自然是什么样呢?”我疑惑地问。没想到这一句话还没说完,班里就如开水沸腾般热闹起来。他们顾不得站起来,就在座位上冲我大嚷:“大-气-污-染、生--危-机”等等。 
  我生气了,但是转念一想,学生对这个问题这么关注,这么感兴趣,如果能够耐心倾听,积极引导,说不定会有新的收获;我为何不以此为契机,积极引导他们呢? 
  想到这里,我马上作出了把教学中心转到“唱唱到你心中的大自然”上来的决定,要求他们分组搜集材料,进行综合加工,为我们的歌曲进行重新填词,然后又用一节课时间开了一个“为了我们的绿色家园”小型音乐会,让他们用自己编创的音乐去表达心中的想法。在我的鼓励引导下,学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参与冲动热情,我和他们一起体验着这种实践的乐趣与创造的喜悦,体验着这种生成的精彩。 
   3、妙用学生的错——将错就错,因势利导。
案例: 
  有一次我在讲解民歌知识时,让学生列举民歌,学生答出了几首,有一位学生回答“《两只蝴蝶》”,全班立即唱了起来,当知道答案是错误后他们仍然兴致不减。面对这样的情况,若我严厉地制止学生的歌声,然后板着脸严肃地讲解民歌的特征及其他知识,那么学生便会索然无味、兴趣全无。于是我笑眯眯地夸奖学生唱得好,然后开始借题发挥,即兴地讲解流行音乐的特点与民歌的不同,然后再讲述民歌的特征。学生安静得出奇,聚精会神,效果特好。虽然我放弃原定计划的顺序,但是,这样既兴发挥,妙在了利用学生的错点,将错就错,激起学生的兴趣。生成了新的知识点即了解了民歌与流行音乐的区别,用对比法讲述了民歌的特征。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追问寻错、争论辨错、反思纠错等方式,真正的把学生的错误用到妙处。 

        

    4、善用学生的问——顺势延伸,乘胜追思。 
   案例: 
   配合“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的歌曲比赛,几周下来都在练唱抗日歌曲《游击队歌》。在一节音乐课上,继续让学生练唱《游击队歌》,一学生提问:“老师,我们为什么要学抗日歌曲,可以换首歌学吗?”我还没回答,其他的学生已开始议论纷纷。显然,这学生的话得到了大家的支持。我冷静了一下,便让学生展开辩论赛,正方观点是“要学”,反方观点是“不要学”。激烈的辩论赛开始了。正方同学理由充足:“抗日歌曲让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音乐。”“学习老歌使我们知道音乐史中的一些内容。”、“学习抗日歌曲宏扬革命精神”“学习抗日歌曲让我们更勇敢”那些原本不想唱的学生,经过这场辩论赛后,他们自己找到了答案。课堂气氛也变得活跃,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这场辩论赛替代了一个七嘴八舌的场面,反省了一些不理解革命歌曲意义的学生,最后,学生们一起学唱这首歌曲,并且特别声情并茂。面对学生的提问,我用顺势延伸的方法是最恰当的,这样的处理过程显然让课堂轻而易举地上出一个小高潮。 
     引领学生回归符合学习要求的正确轨道上来。假如教师的作用仅仅是停留在学生原始的生成资源上而不给予即时引导,那么,课堂生成的丰富价值将会大打折扣,严重的还会对音乐学习产生误导。所以,关注课堂生成,价值引导至关重要。   
                   五、拓展生成,变革课堂的丰富形态。   
    课堂教学具有极强的现场性。面对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不应拘泥于预设的教学规程,而应独具慧眼,将“弹性灵活的成分、始料未及的信息”等生成性资源即时捕捉并理智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从而真正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灵动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具体表现在:    
    1、即时“变奏”。教学的流程可以在生成中即时“变奏”。   
  案例: 
  欣赏《小白菜》课时,在教师语言的渲染下,凄凉悲伤的音乐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正听得投入时,忽然,一位同学放声大哭起来,顿时,教室里一片哗然,经过了解原来这位同学的妈妈前不久不幸在一场车祸中离开了,我便因势和导,即时变奏,“老师就是你妈妈呀,”我亲切地边说边把她拥入怀中,学生们在我的影响下,也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嚷嚷开了:“我们都是你的好朋友呀!”“我们很喜欢你呀?”“别哭了,有我们呢”……女孩不哭了,然后在我的引导下,我们同唱《多么快乐》、〈拍皮球〉等欢快的歌曲。女孩重捡了欢乐。最后,女孩在老师的怀抱里,在大家的簇拥下欣赏了《小白菜》。瞧!在以后的活动中,这位小女孩还积极举手回答了许多的欣赏问题呢? 
  通过教学流程的即时“变奏”,在变奏中不但让学生进行了一次“爱”的教育,而且让学生在歌曲《多么快乐》、《小白菜》、的对比中,进一步感受了乐曲的情绪、速度、力度,进一步了解速度与情绪的关系。关注生成即时变奏,让教学变的多彩亮丽。 
   2、适度“更换”。研究的主题可以在生成中适度“更换”。 
案例: 
   一上课我为了将学生带入幽静和梦幼般的意境中,我有感情地演唱了一首《愉快的梦》…… 
  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聆听,告诉老师你能感受什么? 
  生(不知名的):“闭什么闭,我才懒得理你呢!” 
  师(我皱眉扫视了一周后把眼光落在一位翘着二郎腿的同学身上):徐X X同学,你仔细听了老师演奏的曲子后有何感想? 
  徐:我什么也没听,也懒得想。(说完一副趾高气昂的样子) 
  师(正想发火的样子,转而面带尴尬的微笑):好吧,那你先请坐,听听别的同学是怎么回答的…… 
  徐:“白日做梦吧!” 
 师(将手头上的资料都收了起来,在琴凳上默默坐了一会儿。
  师(诚恳地):“我想我和你应该好好谈谈,你觉得老师什么地方最让你讨厌)
  徐:我…… 
  师(诚恳地):“没关系!你可以直说,我现在倒觉得你的直爽很好,比那些在背后说老师坏话的同学强多了。 
  徐(低下头、支支吾吾地):“其实你也没什么让我很讨厌的地方,就是你平时上课太凶,还有你老上书本上那些老套的歌曲,我一点也不喜欢,我们想学的流行歌曲你你总说是不健康的。 
  师:没有了 
  其他学生:徐X X,快向老师道歉,要不然班主任知道你就惨了。 
  师:不,暂时不用向我道歉,如果正是我的问题,我应该向徐宇杰道歉。 
  徐(涨红了脸):老师,我错了 
  师:是的,你错了,但老师的错误也许比你更严重一些,我确实忽略了你们的感受,以后我也一定会多改进自己的教学态度,多听听你们的想法,尽可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但需要给我时间准备,老师并不是圣人,说会就会,我也需要学习!你们有事也应该事先和老师交流,而不应该以这种极端的方式让老师难堪,今天徐宇杰的表现确实很令我气愤但归根究底也有我的原因,就互相扯平了吧•! 
  (这时全班同学热烈地鼓掌起来,我想是因为我的真诚。) 
  以传统的教学观来看,这是一堂失败的课,没有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这一课我也成功引导了一个叛逆的学生。假如当时我控制不了愤怒的情绪而进行强制压抑继续上课我想很有可能会引起很大的不可挽救的场面,正因为当时我采用了教学主题的适度更换,和他进行了诚垦的谈话,使这个学生能自己认识到错误后真心诚意地向老师道歉。而我的坦诚同时也使全班同学理解了老师,这可是我的一笔无形的财富。 
    3、合理“升降”。预设的目标可以在生成中合理“升降”。 
  案例: 
  在教学《八只小鹅》一课时,像往常一样,我在学会歌曲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小伙伴,根据乐曲中小鹅形象一起进行表演,随着轻轻的乐曲声响起,同学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表演了起来:喜欢跳舞的同学,纷纷展现出了或优美或活泼的舞姿;喜欢画画的同学在黑板上勾勒出春意盎然的春光图;喜欢打击乐的同学用乐器给歌曲伴奏;正当我为学生们的表现高兴时,“轰—轰—轰”一首不和谐的声音传入了大家的耳膜,只见一位男同学扭动着腰,张牙舞爪要往花丛中挤,同学们都生气了,纷纷指责他。我看他的动作挺象狗熊的形象,于是灵机一动,笑着对跳舞组的同学说:“蜜峰们,原来你们请了狗熊来做客呀,你们还请了哪些小动物呢?同学们一楞,似乎有些不相信,“还有小白兔”,有点大胆点的同学冒出一问。“请得不错”,小白兔的舞姿很美,肯定能为蜜蜂音乐会添彩的!“我马上鼓励道。“还有小布谷鸟,他的歌声最美!”又有学生接道,“有天鹅,它会跳舞!”“小猴会演奏乐器”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进来,学生的兴致上来了。望着兴致勃勃的学生们,我觉得适时的点拨,合理提升我们的预设目标,是令人兴奋的。把节外生枝变成了最佳的的教育契机,是令人感到的。

        

    4、适时“增删”。环节的推进可以在生成中适时“增删”。 
  案例: 
  在学唱歌曲《我是小鼓手》中,按教学进入最后环节,有情绪地演唱歌曲,全体起立,音乐伴奏,老师手持指挥棒指挥。一位调皮的同学觉得老师真神气,深深被指挥棒谜住了,心里痒痒的看的出神很想来指挥,我因势和导,和他换位请他学指挥,同学们边听他指挥边唱,后来大家都想争取来学指挥,通过轮流换位,互动演唱,学生情绪高涨、热烈把歌曲的情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动态生成资源前,教师的及时捕捉,并适时“增加(让学生指挥)这一环节,学生不仅能更有情绪地演唱了,而且还让学生了解掌握了二拍子指挥图式,能随歌曲进行指挥。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表现力,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因生成而热烈,我感谢那位调皮的学生。  
   把课堂真正归还给学生后,课堂究竟会出现怎样的可能,已经远远不是在备课的时候就能完全 了然于胸、把握在手。一个充满生命活力气课堂,需要教师在围绕课程目标精心预设教案的基础上,依循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弛以及情感的波澜,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处理生成信息、即时调整教学进程,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弹性优化。这样一来课堂教学才能充盈生命成长的人文韵味。   
                 六、积极评价,强化生成动机。
积极的评价,能调整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能使学生趋利避害,增强兴趣,强化生成动机。我们要运用激励性评价,增强学生自信心。   
    1、多元评价。对学习音乐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音乐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音乐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2、及时评价。因为评价是促进学生成功的保证,及时正确评价能促使正确的学习成果得以及时巩固。   
    3、延时评价。延时评价能磨炼人。比如当学生苦思冥想、创新失败时:可商量式地反问一下“是这样的吗?”也可询问式地引导“你还有什么补充吗?你再想想,这样对吗?”或是轻松、幽默式迂回评价;或是采用手势打“?”的动作评价等。从而产生新的生成性问题。只要做到持之以恒,必将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效果】: 
  1、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
  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式课堂教学中学生用自己的思想,头脑,用自己的方式与别人交往,重拾批评意识,重建和甄别平等互动中找到自我,找到对音乐知识和生活的理解。 
  2、满足了学生的探求欲望。 
  生成教学能更加有效地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深入探讨,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主动地建构知识,进行自由想象和直觉思维,实现课示所提倡的“学会学习“创造性学习”。 
  3、展现了课堂教学的真实性。 
  生成教学提供许多不曾料到的信息资源,使得教师可以及时地获得第一手资料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更好地实现学生主体性发展。真正的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真实性,体现了从复制到创造的质变 
  【反思】: 
  ——生成场面热热闹闹,不过是游离于音乐文本之外的对话毫无意义可言。 
  ——生成结果貌似创新,其实已经偏离了音乐的价值取向。 
  ——课堂生成随波逐流,无法接近音乐的主题。过份迷信生成的艺术,而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地位的平衡。 
     课堂是动态的,教师要密切关注教学预设外生成的问题,筛选有价值的问题,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学习,使预设外生成的教学转化为促进教学的有效资源,从而让我们的课堂因此不断走向圆满,让我们的学生因此实现生命的发展。让我们为音乐课堂中,无法预约精彩喝彩吧!让课堂生成流光溢彩! 

  
   【参考文摘】
《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科学出版社
《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音乐教育》2005年
《中小学音乐教育》 2004年、2005年
《福建教育》2004年第5、6、8、11期,2005年第2、3、6、12期
中国中小学教育网:WWW.cbe21.com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筛选,引导,创作--小学高段流行音乐进课堂实践研究    下一篇:重拾音乐倾听 夯实音乐课堂--对小学音乐课堂中学生倾听习惯培养的再思考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