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为有源头活水来——以有效备课促高效课堂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5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温岭市温西中学  吴巧慧

  【摘 要】作为老师,都追求高效的课堂。而有效备课是打造高效课堂的保证。如何使备课有效,这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大问题。本文从备自己、备学生、备教材、备课后几方面对有效备课作了探讨。

  【关键词】有效备课  高效课堂   教师素养   教材  反思

  教学的有效乃至高效是每位老师所孜孜以求的。促使教学有效高效有多方面的因素,而“有效备课”是“高效课堂”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如何以有效备课促高效课堂,保证高效课堂的“源头活水”呢?本人有以下几点浅见。

  一、备自己--多读书,提高教师个人素养

  教师的个人素养包括很多方面,如良好的品德、渊博的知识、出色的课堂驾驭能力、漂亮的粉笔字、标准的普通话等。对一个语文老师来说,博览群书,使自己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犹为重要。

  “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这句话是教育界都熟知的。当然也有人认为这句话在如今已经不怎么适用了,于是乎有人就提出:“为什么老师就非得给学生水呢?我们教会学生怎么去找水不就得了?”是啊,作为新时期的教师,确实应该教会学生去找水,但是,试问,如果一个教师本身肚子里没水,又如何教会学生找水呢?

  “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节课,我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一位老师对别人问他一节课备了多长时间这个问题的回答。确实,作为一名教师,就要终生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这何尝不也是备课呢?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而许多成功的经验都证明,所谓高效的课堂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探索、发现知识,取得学习的成就,获得快乐的过程。当教师拥有更丰富的知识时才能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而语文由于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对语文老师的个人素养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广博的知识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多读书是必须的。有的教师可能会说,书我天天都在读。可是这里所说的书可能绝大部分是教科书、教参以及一些报刊杂志。其实,读什么书是大有讲究的。富有教育思想的名著、教育专著应该是首选。如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著名的教育理论著作,例如《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于漪语文教育论集》、《魏书生语文教育改革探索》、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等书,都能很好地扩充教师的知识储备、丰富教师的教学思想、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提升教师的教学魅力。当然,阅读经典之余,也不能忽略时文,阅读报刊、阅读网络,这样教师才能不断地给自己注入新鲜的知识,与时俱进,与学生之间也能找到共同的话题,能更好的走近学生。例如在开展综合性活动“我也追星”时,学生所认为心中的“星”大多是一些演艺界的明星、世界富豪,如港台歌星、企业CEO等。有的学生会认为明星很风光,掌声鲜花不断,又能赚很多钱,于是就把明星当作自己的偶像,这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作为老师也应该对这些娱乐资讯有一定的了解,使自己能参与到学生的话题中。但是,对老师来说更重要的是要去了解一些明星、富豪成功前的历程,让学生了解明星、富豪光环背后的付出,使学生不至于盲目追星,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笔者在执教时,还有一个事例让自己深感一个语文老师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的重要性。在执教海伦凯勒的《重塑生命》时,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莎莉文老师为什么给海伦那么多的关爱?仅仅是作为一个家庭教师的职责吗?课堂上谈海伦重塑生命成功的因素时,只是泛泛而谈--既有莎莉文老师的因素,又有海伦自身的因素,对于莎莉文老师来说,她热爱教育对象,讲究教育方法,了解儿童心理。而莎莉文老师为什么能给予海伦那么多的爱心,为什么能很好的了解教育对象的心理,学生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执教时也未能给出一个很好的解释。课后去查阅了相关的资料,才明白其中的原因所在。原来莎莉文老师三岁时,患了很严重的沙眼,却因家中贫穷无钱医治,导致视力恶化,只有微弱的视力。她在柏金斯盲校读过书。尽管经过多次治疗,最终也处于“半盲”状态。这样的经历使得她能感同身受,或许正是因为如此她对海伦付出了更多的爱。如果执教者在之前阅读过海伦的《我生活的故事》,了解莎莉文老师的经历,应该能很好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另外,就算学生没有提出这样的问题,教师也能结合莎莉文老师的经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莎莉文老师为什么能成功地“再塑生命”。

  二、备学生--了解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备课应目中有学生。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个体,带着自己的知识、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因此,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序。在备课时,应该把学生也作为课程资源,了解学生实际,使备课做到有的放矢。

  笔者在一本教育专著上看到一项对学生进行的关于课堂的调查,这项调查对我们备好学生有着深刻的启迪。调查内容如下:1、课堂上最快乐的事--交往。在对“课堂上,你觉得最快乐的是什么”的回答中,有42.5﹪的学生认为能够与老师和同学交谈有趣的问题而感到最快乐。2、课堂上最感兴趣的内容--新奇而富有挑战。在对“你对课堂上老师提出的哪类问题感兴趣”的回答中,只有10﹪的学生对书本上的有关问题感兴趣,而90﹪的学生对教科书和练习册之外问题感兴趣,100﹪的学生愿意对未知问题进行探究。3、课堂上最喜欢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在“你喜欢怎样的学习方式”的回答中,97.5﹪的学生选择“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和“与同伴合作学习”。

  根据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学生的某些课堂心理,对这些具有鲜活生命、富有灵性和个性的学生来说,“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不受学生的欢迎,学生渴望“自由”,乐于用各自不同的方式解决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课堂教学的设计应该面向学生、适应学生,给学生留有足够的空间。因此教师在备课进行教学安排时,应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主要是“听中学”、“看中学”的被动局面,把学生视作课程资源,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引导、促进、激励和唤醒学生的主动性,减少教师的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统一的讲解、点拨等,可作为学生自主讨论、探究的必要补充。

  在哈佛大学师生中流传着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索问题。”故而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为学生发现知识创造条件和提供帮助。从调查中我们也可以知道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因此我们在上课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在课堂上渗透研究型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以教材内容为基点,以开放性、综合性问题为线索,以问题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如在《藤野先生》一文的教学中,可设置这样的问题: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弃医从文?从他的人生选择中你想到了什么?你在人生旅程中面临过怎样的选择,你当时是如何做的?这些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学习、感悟,不仅让学生理解了鲁迅的人生选择,还让学生对人生、对社会等问题进行了思索。再如在学习《我的第一本书》一文时,也可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乔元贞在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这算不算没出息呢?学生自主探究这些问题,能有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启迪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三、备教材--深入教材,走出教材

  教师在具体备课时,首先必须要与教材对话。因此教师必须要深备教材、用好教材。而要深备教材、用好教材,以下几点应该要做到:

  (一)全面的了解现行教材的特点。

  备课要吃透教材。而要吃透教材,应该对现行教材的特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现行初中教材大致来说有以下三个特点:1、语文的生活化--更加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打通语文学习与生活的通道。教材按照课文反映生活的内容编排单元,如七年级上册按人生体验、自然景物、科学世界、想像天地来编排。教材新编了大量“语文综合性活动”内容,这些活动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紧密联系,形式灵活多样,既有趣味性,又有社会实践操作等特点,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 2、语文的人文化--选文注重文化内涵,体现人文特点。语文学科又是一门人文学科。新教材选文十分注重文化内涵,注重人文熏陶,强调课文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3、语文的科学化--弘扬科学精神,培养创新意识。教材中有不少的科学小品文,能强化学生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看云识天气》、《大自然的语言》、《生物入侵者》等。另外,《居里夫人》、《邓稼先》之类的文章也能让学生从中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感染、科学精神的熏陶。

  全面了解教材后,教师要敢于突破教参上的条条框框,打破陈旧的观点,敢于融入自己的独特见解,要根据课程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对教材加以科学的、灵活的、有效的处理,合理地选择教学资源和教学材料。只有这样,教师才会放手去改组教材,拓展教材,超越教材,让教材亲近学生,服务生活,从而保持教师自我处理教材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如学习《生物入侵者》一文时,教师可在课前布置学生一个作业--调查本地的生物入侵情况。课堂上教师在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及生物入侵者的危害后,可让学生联系实际,为如何减轻生物入侵者的危害献计献策。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了本地的生物入侵者水葫芦、一枝黄花等的情况,就能更好的把握文章的内容,并且这样也能很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以说是既用好了教材又走出了教材。

  (二)抓准教学目标。

  教什么远比怎么教重要。就一篇文章而言,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播和语文活动不能面面俱到,胡子眉毛一把抓,究竟教给学生什么,是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只有目标设计有利于学生发展,目的清楚实在,才能有的放矢。备课时目标不宜太多,不能给学生妄加一些自以为是、拔苗助长的不切实际的目标。而没目标则会把课上得支离破碎,给人感觉“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另外偏离目标则会使上课舍本逐末,甚至以引起兴趣为名,采取种种不妥帖的做法,追求所谓的“奇特”,远离真正的目标。要想真正发挥范文的作用,就要像于漪老师说的那样:读懂教材,拿稳手中的“矢”,了解学生,摸清“的”的具体情况,要胸中有书,目中有人,善于拎出课文的要点,尤其是长课文,更要透过繁复的文字拎出全文的要领。教学要领拎准了 ,就可以大胆地删剪旁枝繁叶,突出重点。例如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文章篇幅较长,教学时可抓住主人公杜小康“感到孤独”、“面对孤独”“走出孤独”的成长历程进行分析,并引导学生比照自己的生活经历,这样就能删繁就简,让学生真正读懂“孤独”,迎接成长中“孤独”,丰富学生人生的内涵。

  (三)巧用教学方法。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文体多样,内容丰富。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根据课文的不同,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例如在多媒体的运用上,有的文章适用适合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而有的文章若运用则多此一举。学习朱自清的《春》就可用,优美的图片、悠扬的乐曲可更好地让学生感受春天之美。而学习《傅雷家书》则大可不必。还有,不同的文体我们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如诗歌教学可以朗读为主,通过朗读,可让学生更好的体味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文言文教学时亦可突出朗读的地位,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同样一些优美的散文也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而一些议论文、小说的教学,可采用探究法。如议论文教学可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辨析,明确作者的观点,分析作者观点的价值与是非,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小说教学可根据教材特点创设教学情境,设计探究话题。如学习鲁迅的《故乡》,可让学生在课堂上自读课文,然后将课文中的难点或疑点提出来。在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后,教师则根据教学目标,筛选出一些问题,诸如“闰土前后性格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杨二嫂为何从‘豆腐西施’变为‘圆规’”,“‘我’为何两次在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等,让学生开展讨论,从文章中找依据回答问题。这样的学习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多余的讲授和不着边际的指导,从时间上确保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课堂效率。再如有些语文综合性学习可采用“知识竞赛法”,调动学生搜集资料的热情,从而达到综合性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四)适当拓展延伸。

  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只是例子。语文拓展阅读是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的自然延伸,是积淀文学素养、提高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最佳途径。”对一节课的内容进行巧妙的拓展延伸,可让整节课锦上添花。如结合课文特有的句、段做一点仿写;结合课文目标,选择相关的材料进行比较阅读、扩展阅读,然后或摘抄或写读后感或做笔记。只是这些活动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位,以语言思维训练为本位,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为本位。这样,学生的语文学习不但在更大的范围内有所“得”,反过来又产生更持久的探索语文宝库的欲望与情趣。当然拓展延伸拓展延伸的内容应注意到与教学内容的相关性。例如有教师教《春》一文讲到“一年之计在于春”时,拓展开来问学生“你们还知道其它的谚语吗?”这下学生你一句我一句说出很多条,教学任务没完成下课铃声便响起。事实上这节课教师在该环节上花时过多,导致喧宾夺主,跟教学目标有所游离,以致降低教学效果。拓展延伸要符合教学目标,整堂课的内容都应围绕目标组织进行,否则我们的课堂就有可能成为无边无岸的课堂,成为包罗万象的课堂。在学习《春》时,不妨在教学的最后环节,让学生模仿文中最后三节进行仿写,写几句“春天像--”,谈谈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学生联系课文,结合自己的感受,仿写出“春天像活泼的孩子,蹦着跳着”“春天像一根丝巾,随着微风,到处荡漾”诸如此类不错的句子,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这样的拓展比起随兴的拓展效果岂不更好?

  四、备课后--及时反思,教后有所获

  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注重课前和课中,而对课后重视不够,熟不知,课后反思亦是有效备课的重要的环节。在课后及时进行反思,总结得失,写下心得,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有很大的帮助的。教师在每节课后,不妨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我这节课的教学亮点在哪里?我这节课学生学习收获在哪里?我这节课有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从学生的作业中反映出哪些问题?

  课后反思可以起到对课堂教学进行全面回顾的作用。通过全面回顾,有助于我们总结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所谓“得”,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效果较好,自我感觉较满意的环节和片段。“得”有的反映在训练精彩、教法得当之处;有的反映在学生学习主动性强,思维活跃之处等。课后就该总结反思: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效果?运用了哪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重点和难点是怎样找到突破口的?采用何种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等。所谓“失”是指授课不得法或语言点拨欠妥,影响学生的接受,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之处。“失”在哪里?是错误地估计了学生的实际水平?是教学设计不切实际?还是对教材钻研不透,无法满足学生的质疑?出现这类情况,应细细研究“症结”所在,然后设计改进意见,及时找出弥补的方法,为今后再讲此类课时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学生的作业情况也是我们课后反思的一个重要依据。通过课后反思,教师把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点滴都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就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总之,有效备课是有效教学的保证,只有有效的备课才能保证有高效课堂的“源头活水”。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怎样教得精彩》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有效教学》崔允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9

  4、《语文教学通讯》2004.7-8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听而有闻,言为心声——谈有效对话如何观照学生的真实成长    下一篇:惟其根深 方能叶茂——透过《风筝》探知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