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计划总结 > 历史计划总结

高二历史上期末考试试卷分析与教学反思

所属栏目: 历史计划总结  更新时间:2014-04-2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高二文科历史必修(3)的教学,重点仍然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学生理论素养的训练。只有在高二掌握了历史学习的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为后来高三的学习和专题复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次试卷充分考虑到上述因素,突出考察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突出考查历史基本技能,是本试卷的一大亮点。根据本人今年高二年级的教学实践,在我校王卫东主任和严宴云,李德坤老师的帮助和共同分析探讨下,现对本次考试情况作一详细的分析。

  一、试卷特点:

  (一)命题指导思想及考核目标要求:

  2009年的高二期末考试试卷,以08年考试说明为依据,实现对学科主干知识、学科能力和思想素养等方面的考核,注重考查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本试卷突出了考核目标中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问题能力的考核,是新课程下试卷命题模式和题型的较好范例。

  (二)测试范围及分数分配:

  本次的考试范围为必修(3)的全册。试卷分二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计50分,占试卷部分的50%;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共4小题,总分为50分,占整个试卷分数的50%,与新课程下高考试卷题型及分值完全一致,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三)考查知识点在教材中的分布情况:

  第一单元:选择题1、2、3、4题,非选择题26题,共计23分;第二单元:选择题5、6题,非选择题27题,共计19分;第三单元:选择题7、8题,非选择题28题,共计14分;第四单元:选择题9、10题,共计4分;第五单元:选择题11、12题,非选择题29题,共计14分;第六单元:选择题13、14、15、16题,共计8分;第七单元:选择题17、18、19、20、21题,共计10分;第八单元:选择题22、23、24、25题,共计8分。

  总体上说,考察的知识点涵盖了教材的每个单元,围绕考试说明的要求,注意突出教学重点,安排合理。

  二、学生答题情况统计与分析:

  抽取试卷样本80份,最高分89,最低分41,不及格15人,平均分65.48。各题得分率如下表:

  (一)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三)典型错题失分原因分析:

  第4题得分率为32.2,准确答案为A,学生的选择情况是,ABCD项均有选择,本题考察学生理解传统儒学、君主专制思想、道学思想和封建思想的区别。理论性较强,难度较大。

  第10题得分率59.4%,准确答案为B,本题考察学生从图片提取有效信息、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理解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的能力,错选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从所给材料中获取本质认识,答题分析流于表面。

  第16题得分率为46.6,准确答案为D,考察学生对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解和掌握,依托对教材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但由于“科学发展观”在教材中并没有明确提及,导致学生在答题时没有充分的依据,再加上有的学生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时间不明确,因此错选的很多。

  第19题考察关于“双百方针”的影响,图文并茂,准确答案为D,但由于很多学生对BC两项的理解不深刻,容易导致混淆从而错选。

  第26题:总分15分,均分11.83,考察儒家思想的相关内容;第①问主要考察儒家思想的改造,材料一中所给信息比较明确,得分较高;第②③问主要考察学生从材料中最大限度的获取有效信息,和对有效信息进行综合概括比较的能力。第③问是开放性的设问,一段选自《秦汉史》的材料,其观点是从正面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作了高度的评价,学生回答的余地较大,可是本卷所附参考答案仅从辩证的角度作分析,值得商榷。

  第27题:总分15分,均分9.08,也是一道图文并茂的研究性学习题目;第①问要求学生概括材料的核心信息,并联系所学文艺复兴运动的内容分析;第②问变相考察了孟德斯鸠思想的重大影响,学生答题总体情况很好。缺点在于没有弄清设问的意图,以及对《论法的精神》的重大影响掌握不全面。

  第③问实质是考察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相关知识点的比较,难度较大,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往往无法把握比较的侧重点,答题思路不清晰,这是导致失分的主要原因。

  第28题:总分10分,均分7.82,考察了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以及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反思,题目设计巧妙,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导向性,设问不难,学生得分较高。

  第29题:总分10分,均分8.43,主要是围绕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救亡道路的探索,和爱国救亡的精神的思考。考察学生比较历史问题、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所选材料篇幅较长,但思想内容较简单明了,容易理解。

  第①问考察林则徐的评价,要求必须采纳所给材料的内容,设问巧妙,有利于锻炼学生分析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第②问考察关于谭嗣同舍身赴死的精神的现实意义,具有较好的教育意义。

  第③问是开放性设问,要求结合材料信息分析历史观点,获取历史启示,分值不高,却能很好的培养和考察学生的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今后历史教学中的策略:

  1、认真研究考试说明中的命题指导思想、考核目标与要求、示例题。本试卷围绕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一指导思想,考察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并细化到对四大能力的具体要求,与高考命题的思路与要求一致。

  2、围绕课标和考试说明的要求,注重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特别是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思想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适当从纵向和横向比较历史知识。因此要帮助学生加强三本必修教材知识之间的联系,如在学习政治史的时候可以把经济史、政治史和思想史相联系,注意加强学生在掌握好分散的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一步从整体上把握课本知识。增强学生解题的能力和减少解题的阻力。

  3、创设和选取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精题好题,让学生做一些适当的习题训练,做到先立意后选题。对选择题的训练要注意总结归纳方法,如:

  ①认真阅读题干,找出限定范围、关键词,明白题意②逐个分析选项,切忌看了一、二个选项就确定答案③看清题目要选的是正确项还是错误项④善于排除法,缩小搜索范围。最佳选择题可将两个意思相似的选项同时排除,最后命中的应是份量最重、最贴近题意的一项。

  ⑤材料式选择题要善于找出材料中的有效和关键信息⑥把选出来的答案放到题目中读一遍,看看是否有误⑦要注意历史事件所处的阶段特征和阶段社会性质;⑧如果两个选项实在难以确定时,不妨相信第一感觉尤其是材料题的训练,教会学生答题的方式和方法。如总结以下一些方法:①带着问题读材料:根据设问捕捉信息,找出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从所给的材料中最大限度的获取有效信息,排除与答题无关的干扰信息。

  ②以课本为依托寻找感觉:材料都是围绕某些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来组织材料的,要把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作为理解材料的依托,找到它同课本的关联,回忆某章某节某个知识点。

  ③答题:直接提炼:概括材料内容成文;间接提炼:结合材料依托课本内容成文。

  ④看分答题⑤答题规范化、序号化4、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尽可能减少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和无目的性。尤其是复习课要讲究趣味性和实效性。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投入和交流,用爱心增强学生的热心、信心和决心。

  5、历史学习中要充实人文思想,建立大历史观。

  “人文性”是指人文学科发展背后的一种深刻动力,是人们对于自身时代境况的独特敏感,以及由此而生发的问题意识。在学习中必须指导学生以人类历史和社会生活为探究领域,关注学生的需要与体验,培养人文素质和独立的人格与创新实践能力;必须弘扬学生自尊、自信,不畏艰难的勇气和毅力以及追求真理与感受自身责任的人文精神,只有帮助学生置身于广阔的社会与生活空间之中,更注重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历史意识、价值观的形成,才能真正掌握历史学习的真谛。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高一历史第一学期期末试卷分析    下一篇: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中考复习计划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