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道德与法治论文

打造思想品德学科的有效、高效性课堂

所属栏目: 道德与法治论文  更新时间:2015-04-21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我校“以学为主、当堂达标”的教改已进行两年多。我虽正式参与课改不到一年,但深感课改使“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效果好起来”。初中思品课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综合性课程,它整和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以培养现代公民应具有的心理素质、法律意识、社会责任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是我国基础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它对学生逐步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学生缺乏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动机认识,不喜欢思想品德课。客观地说,新课程改革下的教材本身还是比较切近学生实际和社会现实的。注意了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较重视教材与学生的亲和力出现。能出现此种状况的原因大致有二:

  其一,教师的问题。多好的教材教法不当,也会使课堂教学索然无味。如果思想品德教师的教学理念陈旧,讲课照本宣科高耗低效,就会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限制学生思维。再加上教材的可读性和通俗易懂,如果教师还照本宣科,那么课堂教学当然就显得多余了。

  其二,传统教育的存在的,它对于开发学生的潜在创造力,存在着种种弊端:(1)只注重知识传授,缺乏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坚持以教材为中心,限制了学生的视野。 (3)突出共性培养,压抑个性发展。个性发展是培养创造力的关键。 (4)采用注入式灌输,忽视启发诱导。 (5)重视智力因素,忽视非智力因素。(6)强调课堂教育,忽视实践训练。这种传统教育形成学生综合能力的缺欠。正是由于初中学生综合能力的欠缺,影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制约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高效。

  传统教育培养的是继承型人才,而不是创造型人才。这正如杨振宁博士所指出的那样:“中国的学生知识丰富,善于考试,但却不善于想象、发挥和创造。”试想这种“高分低能”的学生,怎能在未来承担得起我国发展知识经济的重任呢。因此,提高思品课的高效性势在必行。

  21世纪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应当成为学生走进社会、自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我们必须站在社会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的高度,努力改进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在教学过程中树立和强化主体意识、实践意识,一切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确实占据主体地位,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就像一首诗中写道:

  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

  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

  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

  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

  给学生一个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就给教师作了精辟的定位:教师的职责现在越来越少的知识的传授,而是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越来越多的像是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教师要勇于打破严谨完整有序的传统的课堂模式,为学生营造自由、安全的质疑环境,允许并鼓励学生彰显自我、表现自我、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把“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作为核心理念,紧跟时代步伐,突破原有的教学方式,逐步从传统走向现代。进而打造高效性课堂。

  首先,给本学科定位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我们的每一堂课都应当而且必须是奔着一定的目标去的,失去目标或者目标不明的课堂肯定不是有效的、高效的,有时甚至是无效的、负效的。从我们的教学实践来看,思品课的知识技能目标普遍较能落实到位,如《法不可为》一课,教师将有关法律的知识、要求、实质等讲述得一清二楚,相信如能给予学生更多时间,知识点的掌握这一目标肯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但是,作为思品课,我们的目标定位到底应该是怎样的?围绕中考,知识和技能的目标实现了,是不是就可以断定这堂课就是有效的、高效的?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面对现实生活中青少年学生厌学逃学、好吃懒做、求新求异、不懂感恩甚至违法犯罪等现象日趋严重,我们应清醒地意识到加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教育界有识之士常说“文化素质不高是次品,思想品德素质不合格就是危险品”。作为思品教师,更应当在学校德育教育这一领域有所作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理应将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第一位目标。

  其次、备课严谨、提高效率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之一,也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明确教学的任务,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学生顺利有效地进行学习做好准备。新课程要求注意备课的开放性和科学性。

  一、要吃透《课程标准》和教材

  《课程标准》是思想品德学科教师教学的指南,教材是教学传递过程的主要载体,我们必须重视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研究,要明确《课程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知识的要求,要从教材要求的具体内容出发,把握这些知识在整个节、章或网络体系中的地位,从而认识其具有的功能和作用。

  二、调查和了解学生,即备学生

  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了解学生情况,对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我校的学生整体素质不如兄弟学校,但与过去的学生相比,现在的学生更有朝气,更有活力,兴趣更广泛,接触面也更广。他们关注社会,他们敏感敏锐。所以不要只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要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

  三、备结合点

  其一,教材和学生的结合点

  因为每节课的重点、难点不是单独由教材和《课程标准》内容决定的,而应结合学生的知识面和接受能力来决定。所以在备课中要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找教师传授和学生学习接受的最佳结合点;

  其二,思想品德与历史与地方等学科之间知识的结合点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逐步改变过去过于强调本科的做法,而趋于综合,不仅学科内综合,而且要求加强科际综合,注意各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充分地考虑到这一点。只有教师在备课时挖掘得深,才能为更好的指导学生做好准备;

  其三,教学和社会的结合点

  这是由思品课的学科特点决定的,把学生学习、生活的“小环境”与社会的“大环境”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客观看待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分析原因,探求解决途径和办法,拥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人生观、价值观。理解掌握,及时复习。我们必须以教材为依托,联系社会实际,拓展教材的内容。在结合中,要特别注意做到:观点材料化、材料学生化。要善于用现实社会中的材料来证明观点,并且将材料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

  最后,备教学法

  即寻找突破重点、突破难点的教法和学法。由于教学中非预期因素很多,常常会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在备课时要充分留有余地。另外,为了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地学习,应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时间。在教案的撰写上,既不能过于简单,也不必过于细致、完整和严密,而应突出其灵活性、变通性,给老师上课以充分发挥的余地。而且为了以后教学,要对教案不断的更改和完善。在学案方面我也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二阶段由教师精心设计学案内容包括问题式学案和知识结构式学案,同时设计一定数量、质量上乘的练习题,与新课标接轨,限定时间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当堂达标。经过一段学习之后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可以脱离导学案通过自己阅读小组讨论就可以掌握知识要点了。

  第三,使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感兴趣

  授课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它是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互动的过程。传统教学理论把课堂教学分为几个相关联的教学环节,如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课后作业等,传统的上课方法也就是按照事先预期的计划进行“表演”,往往忽视学生主体的存在。

  要想使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感兴趣,就要求教师能在自己的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发学生学习兴趣。高效的课堂在教学中应体现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一)新颖性

  在教学诸环节上,要新颖别致,要做到教师处理教材的方式新、教学过程新、教学角度新、教学中引用的材料新,以致教师的教态要新、板书要新、在我的教案上可以看出,同节课的内容有不同的板书设计,这是教学过程中不断提炼的过程。语言要新和教学手段要新,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1、寓教于乐;乐中受教。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知道它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学习有三种不同的境界:知道——喜欢——乐在其中。

  “知道”偏重感性,你是你,我是我,只是被动学习知识,不能把握自如。

  “喜欢”触及情感,发生兴趣,喜欢学就学,不喜欢就放弃,不能长久。

  “乐在其中”才是“乐之者”的境界。学习起来非常“投入”,几乎“陶醉”,这样的人学习不累。

  在讲“我能行”时,组织学生开展一个活动——说说你感触最深的“我能行”。这个游戏很有教育意义,学生乐于参与,认识很明确,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精神,加深了对合作重要性的认识。《尊重他人是我的需要》时,组织小组竞赛,说一说我们的自尊是在许多人的呵护与激励下形成的。他人是谁?看哪各组记下的人最多,各组纷纷参与基本都说出了“父母、老师、朋友、同学等”。我既是机遇启发能记住心中的这些他人,知道了感恩。

  2、给学生创设表现的机会,增强学生间的相互教育功能。在讲“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时,给学生布置了“让你感动的生命”的作业,学生通过观察、网络、图书、报纸和听闻等,每人介绍一种让人感动的生命,并说明令人感动的原因。同学们找了很多,如有的同学在军训过程中看到操场中的蚂蚁。南北极动物要经受极度的寒冷和刺眼的阳光,迎客松能在石缝间求得生存,小草能在柏油路的间隙求得生存,仙人掌能在极度缺水的沙漠求得生存,残疾人能参加各种运动会等等。这个活动培养了学生珍惜自己身边的每一种生命,让学生看到了生命的顽强,从而鼓舞他们在人生道路上做生命的强者。在讲《自信、自负、自卑》的区别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编一个反应自卑者、自负者、自信者在同一事情上不同表现的小品并现场表演。深化学生对自信、自负、自卑之间的认识,从中促进学生超越自负,告别自卑。在《告别依赖走向自立》一课时通过小品把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摆出来,使学生认识到以来的危害。

  (二)师生平等性

  民主平等是创新教学的重要特征,也是实施创新教学的前提条件之一。教师不应是课堂的主宰,而应是学生创新学习的引路人、学生疑难问题的解答人;教师不应是课堂教学的唯一权威,而应是课堂讨论的平等参与者、启发学生有疑难问题的积极倡导者。只有在这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氛围里,才能给学生不计其数的学习机会,使每个学生都在积极参与中有所收获。通过一堂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孩子们在一种和谐、宽和、放松的精神状态下学习,他们才敢于表现、敢于质疑、敢于争论;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特点有了张扬的空间并得以实现。在这个短短的过程中,师生、生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之间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了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实现了教学相长。学生的学科情感常取决于对任课老师的喜好,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在课堂上要对每个学生抱着积极、热情、信任的态度,并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态度。当学生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和挚爱、积极的期待和希望时,他就会有一种受到信赖、鼓舞与激励的内心情感体验,从而内心升腾起对老师的信赖和爱戴。“爱屋及乌”,由喜欢老师而喜欢他所任教的学科,从而愉快接受教师的教诲,并努力将教诲转化为行动,从而实现教师的期望……

  (三)灵活可变性

  传统的教学具有很强的计划性、可控制性的特征。教师在讲课时严格按照事先设计好的计划进行,忽视了教学中的许多非预期因素,以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严重脱离联系。所以新的教学方式是在事前充分准备的前提下,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和新的问题的出现而不断调整和改变。同时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课堂控制能力和教学艺术。如:《唱响自信之歌》备课时用的是故事导语。在讲课时正赶上利比亚国内动乱许多难民逃到国外,我就临时改成中国在利比亚公民安全回国来证明个人自信与民族自信的关系。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四)层次性

  正如宋朝朱熹所言“圣人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由于遗传素质、生理特点、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个性倾向、意志品质、气质类型的不同,对同一事物在理解的角度和深度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而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即可造就一大批不同类型、各种规格、充分发展的人才。教学对象的这种差异性,决定了教学中授课的层次性。这种层次性既指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具有层次性,而且指教学时间、空间、方式方法的层次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和培养,促使学生扬长避短,张扬学生的个性,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差异潜力。

  (五)师生互动性

  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地位,构建师生互动型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师生互动性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教学交往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其功能是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双向互动,达到共识、共享、共进。教学的互动性包括师生间、生生间动态的活动与交流,导致双方观念和行为的适应和调整,相互沟通与促进。师生互动与教学密切相关,教学如果没有本质性的交往,就没有真正意义的教学。有效的教育取决于有效的师生互动与交流,它既是教学的核心、教学的条件,也是教学的内容和手段,所以在课堂上,采取“师生互动,人人来讲”灵活多样的方式,这样教师通过教可以重新学习,不断提高,学生通过学,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4、用生动风趣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要优美动听,音调和节奏也不能太单一,要抑扬顿挫。老师每一个真诚、善良、会意、由衷的微笑,饱含着对学生的尊重、鼓励、赞许、支持、关怀和同情的真挚感情,学生从中获得奋发向上、克服困难、奋勇拼搏的精神力量。

  (六)开放性

  我们必须由传统的封闭式的教学向开放式的教学转变,这种开放式的教学表现在教育时间、空间、内容等方面的进一步拓展:在时间上的拓展表现为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刻刻学习品德;在空间上的拓展表现为教学与社会、与生活、与实践的广泛结合,从而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加强教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在内容上的拓展表现为各学科之间的广泛联系和相互渗透,从而进一步增强教学的综合性。我在讲《民族自信要不做有损国格的事》问:“为什么在外国的公共场所都用汉语标出—不许随地吐痰等警示语”学校为什么要开展文明强化月活动、我校今年的主题是什么?说一说不文明的行为有哪些?使学生深受震撼。只有把整个教学置于一个动态的开放性的系统之中,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围绕激发兴趣、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这个中心而因材施教,可以探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达到提高能力、发展智力的目标奠定基础。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是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学习需求得到激发,学生的知识、价值观、能力得到培养的教学。我们要明确目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并不断地充实自身,努力打造有效的乃至高效的课堂。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是促使学生乐学的好方法    下一篇: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