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浅谈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5-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兴趣是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是学生活动最直接最活跃的推动力。正如大教育家孔子说的:“知之者,不知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但在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一提起写作文就犯难,不知写什么,更不知怎么写,在初学写作阶段就已经对习作失去了兴趣。由于小学生正处在初学写作时期,所以教师应从兴趣出发调动学生的习作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产生热爱,热爱创造奇迹。我认为:只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实施优化的教学法,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训练,充分调动学生的习作积极性,作文教学就能成功。为此我在作文教学中作了如下尝试:

  一、通过观察,培养兴趣观察是学生认识的源头,是写作的起点,尤其在孩子认识世界,练习写作的起步阶段,迈好坚实的一步,意义极为深远。鲁迅先生在?致董永舒?的信中说:“此后要创作,第一需要观察。”在?答北斗杂志社问?中,所谈写作经验的第一条就是:“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要看到一点就写。”鲁迅先生还曾把他的写作经验总结为四句话:静观默察,烂熟于心,凝神结想,然后一挥而就。根据这一特点,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时机,通过观察,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

  (一)根据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好胜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使学生乐于观察,培养习作兴趣。一天,我发现我们班的几名男同学每人拿着一个塑料袋,围着月季花捉蜜蜂,我很奇怪。课下找到几名学生了解情况,他们有的说:“捉蜜蜂是想观察蜜蜂是怎样蛰人的。”有的说:“捉到蜜蜂后把它放到瓶子里反复摇晃,蜜蜂就会把蜂蜜吐出来,然后冲水喝。”……知道这些情况后,我想,学生对蜜蜂这样感兴趣,何不因势利导,让他们认真地去观察,了解蜜蜂的有关知识呢?于是我留了一个作业让学生去观察蜜蜂是如何飞行的,如何采蜜的。这个作业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天,我让学生把观察到的情况在班中进行交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大家七嘴八舌,把自己了解到的知识一股脑地说了出来。接着,我让学生自命题目进行习作练习,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写出了一篇篇精彩的文章。

  (二)及时捕捉学生感兴趣的现象、话题作为练笔材料。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熟悉的、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给孩子们提供了大量的习作素材,我要求自己抓住写作契机,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每次遇到偶发事件,我就“计上心来”,不失时机地、别出心裁地指导学生观察、练笔,力争使学生写出一篇篇真实、自然、朴实、清新的文章。有一次我的杯子盖儿拧不开了。上课了,同学们纷纷走进教室,我灵机一动,有了想法。等同学们都安静下来,我说:“同学们,老师课下没顾上喝水,我先喝口水可以吗?”然后我使劲拧了几下杯子,打不开。这时几个男同学主动上来帮我拧,第一个没拧开,第二个接着来,还没拧开,第三个接着又拧。这时,全班同学都认真地看着,从表情上也能看出他们心里也在着急,直到第四个同学才把盖儿拧开了。我让同学们说说刚才这几个同学的动作、表情,当时自己在想些什么,通过这件事你明白了什么?大家纷纷发言,课堂气氛相当活跃,然后我让大家把这件事记述下来。批阅时我发现大多数同学的作文叙述准确,条理清楚,不仅有的写,并写出了自己从中得到的启示:成功是大家的共同努力换来的。

  二、创设情境,诱发兴趣(一)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初学写作的小学生,看到一个习作题目后往往无从下笔,不知该说什么,因为他们的感性材料的积累还很贫乏,他们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这就需要教师开动脑筋,为学生创造“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捕捉写作时机,激发学生的习作情感。创设情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语言描绘”、“声像渲染”、“生活再现”、“现场表演”等,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使学生情感激越,不吐不快。例如,有一次课堂小练笔,我让一个同学到前面朗读《老师的微笑》,我让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她的外貌、服饰、神态、语言和动作,为她“画像”,极大的激发了同学们的习作兴趣。写完后我让几位同学到前面读自己的作文,并让大家评一评,看谁“画”的最逼真。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来读。某某同学写道:“她走到前边,大大方方地向老师、同学敬了一个队礼,开始朗诵。她的声音时高时低,动作很自然,就像在台上表演节目一样……朗诵结束了,大家都给她鼓掌,她的脸由于高兴都涨红了,一溜儿小跑回到了座位。”

  (二)从学生喜爱的游戏、活动入手诱发兴趣。

  对于传统简单的命题作文,学生往往感到缺乏材料,无话可说,对于教师呆板的指导,学生会感到单调乏味。为了满足孩子好动的内在需求,提供作文素材,我便组织学生做他们喜欢的游戏,如跳绳比赛、丢手绢、老鹰捉小鸡、贴人儿、抢椅子等,以游戏的直接感受激发学生敏锐的想象力,以对游戏的兴趣唤起学生表达的愿望。做游戏前,我给学生提出明确要求,注意观察游戏的经过是怎样的,大家都有什么动作、表情如何……如写《记一次有趣的游戏》时,我把游戏引入课堂,同学们积极性异常高涨,写作时能言之有物,真情实感流露于字里行间。在写《画鼻子》这篇作文时,就把当时画鼻子同学的动作以及自己的心情及周围同学的反映都真实生动地反映出来。如“某某被蒙上眼睛了,开始往前走。呀!不好,只见他伸着两只胳膊慢慢向脸盆走去了,我心里很担心,真怕他给脸盆画个鼻子,多让男生没面子呀……”“------比赛结束了,大头娃娃的鼻子画哪儿的都有,有画脸外的,有画耳朵上的,有画腮帮子上的,我们都大笑起来,‘画鼻子’游戏可真好玩!”

  三、改革评价方法,激发兴趣(一)加分送分,培养积极心理。

  在目前的作文教学中,分数作为一种评分手段,在认识、情感 领域中发挥着评判和心理调节功能。但教师往往只注意了分数的评判功能而忽略了心理调节功能。这样经常得低分的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就受到了挫伤。为了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我对传统作文评分方法做了如下改革:1、多次加分。一篇作文一个分数,这就把学生每次习作水平看成了一个“常数”,从客观上抹煞了他们习作进步的可能性。为此我实行一篇多练,即练一次,进步一次,加一次分。变传统的“孤立”、“静态”习作为连续的贯穿于学生整个习作过程的“动态习作”。

  2、舍得“送”分。如果用同一标准衡量全体学生的作文,表扬、鼓励就很少有“后进生”的份。对这类学生,我坚持不与别人横向比较而与本人纵向比较的方法,劣中选优,沙里淘金,只要有进步,就适当提高学生的分数。对于实在不好“送”分的,就耐心引导,或教写法,或分散难点,促其提高。3、突破满分。在一次次的修改过程中,学生的习作得分越来越高,当达到“顶峰”满分时,虽然学生的高分心理得到了暂时的满足,但兴趣也由此减弱。为此我打破了“优”为最高分的评分方法,充分挖掘学生的习作潜力。用“优*”“优**”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师生同评,营造良好氛围。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生活经历以及个性特征、知识水平、人格尊严。因此,教师应该与学生平等相处,在课堂上形成平等的朋友关系。

  讲评时,我经常当堂宣读学生写的作文,引导他们仔细聆听,说说哪些作文写得较好,为什么?启发学生评价。学生兴趣激发了,积极踊跃发言,我再宣读作文评语,当学生惊讶地发现自己的评价与教师的有的出自一辙,有异曲同工之妙时,又不失时机地说上一段话:“同学们都很聪明,都能当小老师了。下面,老师再念一些文章,看看那位”医生“火眼金睛,一下子就能找到病症所在。”学生们思维活跃了,每篇文章所存在的毛病都被他们发现了。 习作中存在的毛病通过师生同评这一过程,找到了纰漏,学生就会开动脑筋,仔细修改,认真写好自己的作文,班级里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种喜欢作文的氛围。

  (三)巧写评语,滋润写作激情。

  在批改作文中,教师不光要发现问题,更要发现学生具有闪光点的佳作,及时在班里交流欣赏。对于作文基础较差、作文兴趣较低的孩子只要作文中有一句话,一个修辞,甚至一个标点用得好,也应让大家共同来欣赏。我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尽量肯定他们的优点,用委婉的话指出不足之处。当然,在作文中,有些学生的习作并不见佳,但在用词、写句等方面有一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我也给予赞美,激发其创作的兴趣。记得一位同学在一次课前两分钟演讲中说道:“徐老师在我的随笔评语中总是极力的找出所谓的优点,对我进行表扬和鼓励,我知道我的文章并没有老师所说的那样好,是老师想激励我,想激发我的习作热情,想唤起我的写作自信心,看着老师的评语我心里感到欣慰和喜悦,我想我现在有愧于老师的表扬,但终有一天我不会辜负老师的期望。”由此可见,恰到好处的批语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引发其写作的内驱力。好的评语是洒向学生心灵的阳光,好的评语是渗入学生心田的甘露,是对习作激情的滋润。

  四、体验成功,保持兴趣在作文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和帮助学生反复修改,锤炼佳作,向各级各类报刊杂志投稿,并给以推荐介绍,这是满足学生“发表欲”最有效的方法,也是引发学生作文动机的一条好路子。因为学生正处于充满幻想的年龄,所以经常会有一部分学生并不满足于班内的交流欣赏,此时教师应满足学生的愿望,对一些有修改价值的作文,要紧抓不放,反复指导。待作文修改到一定程度后便向校报或报刊杂志推荐投稿。

  每次作文,我要求学生认真对待,选出一些较佳习作,推荐到各种刊物上发表。近几年,我所教过的学生有数十篇作品在报刊上发表,大大提高了他们创作的积极性。许多学生的作文发表后,都踊跃地再次投稿,争取更多的发表机会。由此可见,体验成功的快乐是保持学生习作兴趣的有效途径。

  实践告诉我:习作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工程,它需要教师循序渐进地指导,更需要教师随时地培养、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并保护好这种可贵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引导学生热爱习作,让那些貌似“老大难”的作文都成为“小儿科”。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对语文课堂教学中心转移的思考    下一篇:谈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