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英语论文

小学英语真实教学情境的设计

所属栏目: 英语论文  更新时间:2015-07-04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在正式开始介绍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讲一个小笑话。

  一学生爬墙外出被校长抓到,校长问:为什么要爬墙出去?答曰:美特斯邦威 不走寻常路。校长又问:爬墙有什么感觉。学生指指鞋子说:特步非一般的感觉。第二天学生从正门进,被校长看到。校长又问:怎么不爬墙了?答曰:安踏 我选择 我喜欢。校长又说学生不能穿混混装上课。对曰:森马 穿什么就什么。第三天。该学生进校门又被校长看到了,校长说:穿褂子也不行。学生说:男人简单就是好 爱登堡服饰。校长脑怒地说:我要开除你。学生问:为什么? 对曰:动感地带 我的地盘我作主!

  不难看出,在这个笑话中,不同品牌、不同内容的广告语放入了一定的生活情境中,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达到了一定的喜剧效果。

  前面说的事都和“情境”有关。

  今天在座的都是英语老师,下面我结合多年的学习和教学实践,想和大家主要探讨一下“英语教学情境”。共包括五个方面:什么是英语教学情境?为什么要创设教学情境?英语教学情境有哪些主要类型?当前创设教学情境有哪些误区?如何创设有价值的英语教学情境?

  一、什么是英语教学情境?

  情境,它有两层意义:一是指景物、场景和环境;另一层是指人物、情节,以及由场景、景物所唤起的人的情绪和内心境界。教学情境就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遵循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来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从而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

  二、为什么创设教学情境?

  当代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

  2011版《英语课程标准》也强调:教学中要通过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实践、参与和交流,形成语感。

  德国一位学者曾对情境有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有着很大的意义:

  (一)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创设教学情境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情境创设引起学生的惊奇、困惑等心理状态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更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二)教学情境,促进知识有效迁移

  传统学习中学生对于脱离情境的知识的理解也仅仅限于字面上,只懂得用它解决课堂上或是试卷中的问题。而情境认知能意识到思维中的疑难困境及产生背景,有助于更直接地理解语义的情境,并能揭示真实的生活情境在学习中的内在意义。

  (三)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真实学习

  传统学习中人为的、简化的“情境”是为固定的认知路径而设计的。这一路径是课程编制者与教师预设的,而且常常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有效的、有序的、科学的。而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了在日常环境中,人们倾向于采用实用的策略。有助于语言的自然运用。

  (四)情境教学,有利学生主体建构

  置身情境中的学生很容易产生探究的愿望、解决问题的热情与责任感,这些学习的动力资源促使学生主动寻找、确证、评价甚至开发信息要素,自主建构认知的路径,这种路径是个性化独特的。有助于活跃思维自主学习。

  三、英语教学情境有哪些主要类型?

  根据情境创设的依托点的不同,我们把教学情境分为以下几种:

  (一)呈现实物,直观情境。

  教学所展示的形象愈是鲜明,愈是具体,就愈能缩短感知时间,激发学生认知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根据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充分利用直观教具,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语义变得更简易、快捷,防止学生用汉语作“中介”。如教学习用品时,就利用学生手中的钢笔、铅笔、橡皮等;教学水果时,就把各类水果带进课堂,在英语与实物之间建立了直接联系,促进学生理解、记忆所学新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些常见的句型也可以通过这种视觉方式来呈现,而不需要做语法解释和句意翻译。

  (二)利用图(画),烘托情境。

  图片、简笔画可以起到替代实物的作用。同时,对有些抽象名词或不易找到对等实物或不易带进教室的,就可以利用图片、简笔画、图景来展示。教师也可根据教学内容或故事情节,设计一幅或几幅图画,设置情景,让学生看图说话,将学生引进一定的语言环境。

  (三)运用体态  理解情景

  丰富的体态表情也是不错的创设情景的方法,它能补充、代替有声语言的不足,提高课堂教学的信息容量和准确性。如在教学like …“ 和 ”don't like“时,通过运用体态语,学生就能根据教师的表情很快区分”like …“ 和 ”don't like“的意思,并迅速地掌握所学知识。

  (四)音乐歌曲,渲染情境。

  优美的音乐(歌曲)伴随着富有表情的对话,能把静态的抽象的文字变成动态的具体的语言交流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把人带进特有的意境中。

  (五)多媒体手段,丰富情境。

  多媒体是当今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重要手段。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运用多媒体设计理性与感性相结合、内容与情感相统一的教学情境,可以改变课堂狭窄的空间,带领学生进入生活,能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促使他们用”心“去学习。简言之,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能变抽象为具体,化疑难为容易。

  (六)分层表演,体验情境。

  儿童天生好动,模仿性强,进角色快,这些与生俱来的特性可以加以利用,让学生在”演一演“”做一做“等多种形式中模拟真实情境,调动多种感官,寓教于乐,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的愿望。

  小学生首先可以就课文内容进行表演,如分角色朗读、表演,这样的活动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迅速感知教材内容,并能很容易地理解教材内容。故事中的”事“好象自己做的,故事中的”话“好象是自己说的。扮演得越真就越感到亲切,越感到愉快,就越感到学习的轻松。

  之后还可以在所学课文内容基础上,结合课文中有关日常生活内容,利用所学句型进行创造性的表演,引导学生进入”生活“,让学生自己创造情景,积极思维,丰富想象。在运用语言过程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他们的能力。

  语文案例:

  一位教师教学《守株待兔》,很快就教完,可学生并不理解其寓意。这时教师灵机一动,扮成守株待兔者,倚在黑板下,闭目打坐,让学生”劝“自己。学生兴致倍增,纷纷劝起老师来:”老师,你等不到兔子啦“……”老师,再等下去你会饿死的!“老师还模仿守株待兔者的口气和学生争辩。学生越劝说,兴致越高,就越深刻地理解这篇寓言的意思。

  (七)语言描述,如临其境。

  声情并茂的朗读能把学生带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之中,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地在头脑中浮现出教师所描绘的情景。

  语文案例:

  窦桂梅老师在教学《落叶》的尾声部分时,朗读了课文。整个会场一片寂静,大家都在静中感悟,静中汲取。朗读结束后,窦老师说:”下课。“学生没有反应,恍在梦境。”下课了。“窦老师弯下腰,再次提醒孩子。还是没有人动,没有人出声。”同学们,我们下课了!“窦老师略微提高声音,第三次宣布。学生才一起齐说:”窦老师,再见!“

  科学案例:

  一位科学老师在面熟中国冬夏风流向特点时说:夏季风像神态肥胖的小脚女人,姗姗来迟,走起来摇摇晃晃,走三步,停两步,喘口气,再艰难地向前迈几步……冬季风却像彪悍的小伙子,他一来就入猛虎下山,一泻千里,席卷大半个中国……

  (八)开展游戏,激活情境。

  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和小学生年龄特点,设计小学生喜欢的游戏情景,这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好办法,使学生乐而好学。

  (九)生活再现,真实情景。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现象已经进人到他们的认识领域,成为了他们的经验。教师在设计学习环境时,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活化教材等学习材料,努力创设真实语境,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自主地进行仿真的语言交际练习,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真实的交际语境让学生感受到处处可以学英语、处处可以用英语,人人都能学英语、人人都能用英语。这种价值认同感将会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真正原动力,让学生从内心喜欢学习英语、愿意学习英语。学生会感受到从课本上学的英语,不单单是字母符号,而是学以致用的。

  四、当前创设英语教学情境存在的误区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注重通过”情境“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提供攀爬支架,课堂因此有了生气,有了效率,但是,有的教师只把它当作点缀,还有一些教师却因此迷失了教学的方向。

  ◇ 设计目的不明         ◇ 乐于兜圈猜谜

  ◇ 片面追求形式         ◇ 脱离生活实际

  ◇ 限制学生思维         ◇ 刻意追求情境

  ◇ 缺乏真情实感         ◇ 忽略参与过程

  误区1:设计目的不明

  教学情境设计牵强附会地联系生活实际,其结果是既浪费了时间,又妨碍了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妨碍了学生对知识的真实运用。

  案例:《司马光》

  师:你觉得司马光砸缸救人的做法好吗?

  生1:大家都慌了,有的去找大人,有的哭起来,只有司马光的办法又快又好。

  生2:我觉得司马光的办法不好,砸坏了公园的缸,又可能把缸里的小朋友砸死。

  师:你们觉得第二位同学说得有道理吗?

  生3:对,小石头都会砸伤人,这么大的石头真的会把缸里的小朋友砸死。

  生4:缸片飞出来,还会把外面的小朋友砸伤。这办法危险!

  师:这几位小朋友真会动脑筋!

  其实,该文主要是赞扬司马光在危急时刻不慌不忙、急中生智、挺身救人。而这大智大勇的司马光却被群起而攻,批了个体无完肤,使大部分学生对人物的理解严重偏离了课文原意。

  让我们来再看一组学生对文本主人公的解读与评价:《狐狸和乌鸦》——”狐狸很聪明!你看,它为了得到肉,很会动脑子“;《秦兵马俑》——”我觉得应该感谢秦始皇。如果秦始皇不为自己建造陵墓,就不会留下举世无双的兵马俑了“;《虎门销烟》——”林则徐没有环保意识!几百万斤烟渣冲入大海会造成多么严重的污染!石灰冲入大海,对大海动植物的危害更大!“这些脱离文本主旨,游离文本语境天马行空式的”独特体验“,是对文本的误解,它不仅严重偏离、曲解了课文原意和科学本质,而且还出现了价值观的偏离,扭曲了学习的方向和实质。

  案例:英语句子练习

  误区2:片面追求形式

  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与课程的内容没有实质性的联系,是在课程内容(糖果)上人为裹的一层糖衣,学生可能只是被花花绿绿的糖衣所迷惑,对五颜六色的糖衣感到兴趣,至于自己吞下去的糖果是什么,他却全然不知。

  案例:两步计算式题

  如某教师在讲”两步计算式题“时,课始,创设了去游乐园玩的情境。课件演示:两个学生乘车来到游乐园门口,遇到了”拦路虎“,要求学生闯过”迷宫“才能进门,教师充满激情地问:”同学们有信心闯过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有!“课件显示迷宫图:把算式和正确的答案连起来,连对了就能走出迷宫(只有一题是两步式题,其余均为一步式题)。学生顺利闯关后,教师表扬:”真能干!“追问:”这些题目中哪一题是与众不同的?“从而揭示课题”两步计算式题“。可以说,这种情境与教学内容并没有任何内在的实质性的联系,只是外加的一顶”高帽子“。

  案例2-2:英语教学片段(交警指挥)

  误区3:限制学生思维

  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让知识服务于我们的生活。生活中的问题是现实的,丰富的,不能要求有唯一的,最佳的答案。

  案例: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一位教师是设计了一下问题情境:玩具商店有一架遥控玩具汽车售价65元,小刚身上只有10元人民币。问:小刚至少要带上几张这样的人民币,才能买回这辆玩具汽车?请说出最佳方案。

  生甲:要带7张,工70元。理由是足够买下这件玩具。

  生乙:要带8张。理由是一部分用于买玩具,一部分用于车费。

  生丙:要带6张。理由是可以要求售货员打折。

  师:我认为学生甲的方案是最佳的。学生乙和丙的想法都不切合题意。

  有一个教师问学生,”雪融化成了什么?“

  生1:”雪化了变成了水。“

  生2:”雪化了变成了泥巴。“

  生3:”雪化了变成春天。“

  第一二位学生的回答得到了老师的表扬,第三个学生的回答却没有得到肯定。然而第三个孩子的回答明显充满了智慧,不仅有哲学的诗意,而且有新意,有创造力,有想象力。老师认为这个回答是错误的,就是因为这个答案是老师事先未想到或参考书上没这么写。

  教师总是在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或唯一的标准答案困住学生,给学生画地为牢,这是非常有害的。正确的方法应当是抓住这个闪光点,加以鼓励和赞赏,肯定其不同于别人的新意和创造性,而不是急于否定。正如罗杰斯所说:”只有在真实、接受和理解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对课堂教学才有一种安全感,才敢于和用于发表见解,自由想象和创造,从而愉快热情地汲取知识,发展能力和形成人格。“

  误区4:缺乏真情实感

  情境从认知层面看是到位的,是有价值的。我们强调的是真实的情感,而不是虚假的情感。教师不能以一种机械的方式来展示它。结果就会像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所说的那样:”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

  案例:《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一位教师上《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时,为了活跃气氛,问学生:”你们最崇拜谁?“学生纷纷举起了手。有的说崇拜球星罗纳尔多,有的说崇拜影星赵薇,有的说崇拜棋圣聂卫平……学生交流结束后,老师反问学生:”你们猜,我最崇拜谁?“话音刚落,学生们异口同声说:”老师崇拜董存瑞。“一听这么整齐的回答,在多媒体教室坐着的近百名听课教师顿时爆发出一阵哄笑。

  案例:英语教学片段(篮球队长)

  所以说,我们需要带给学生的是真实、积极的情感食粮。

  误区5:乐于兜圈猜谜

  教学情境顾名思义就是指向教学的情境,促进学生学习的情境。但有的教师创设情境却是兜圈子、猜谜语,让学生不知所云,反倒影响和干扰学生的学习。

  案例:《乡愁》

  有位教师上《乡愁》,设计了一个提问导语,想让学生说出课题。首先叫起一个学生,启发道:”如果有个人到了一个遥远的地方,时间一长,他开始想念自己的亲人,这叫做什么?“ 学生答道:”多情。“”可能是我问得不对,也可能是你理解有误。好,我换个角度再问:这个人待在外乡的时间相当长,长夜里他只要看见月亮就会想起自己的家乡,这叫做什么?“教师又问道。”月是故乡明。“学生很干脆地答道。”不该这样回答。“教师有点急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学生回答的语气显然不太自信了。他抬头一看,教师已是满脸阴云,连忙换了答案:”月亮走我也走。“”我只要求你用两个字回答。而且不能带‘月’字。“教师继续启发道。”深情。“学生嗫嚅道。好在此时下面有同学接口:”叫做‘乡愁’“,教师才如释重负。

  有位小学老师上课,为了导入新课—蓝天,就问小朋友,”小朋友,你们说我们的头上是什么啊?“小朋友大声回答:”是头发!“老师见没有答到要点上,又问:”那么我们的头发上面是什么呢?“”是帽子!“”那帽子上面是什么呢?“”是屋顶!“老师无奈只好又问:”那屋顶上面是什么呢?“他想这回该到他设计好的答案上来了,就捋了捋衣袖,做好了在黑板上写字的准备。小朋友很天真地回答道:”是瓦片!“”笨!那瓦片上面是什么呢?“老师不禁火了。小朋友见老师这么生气,眨了眨眼睛,认真地想了想,最后忙坏信心地异口同声回答:”瓦片上面是小鸟!“

  误区6:脱离生活实际

  案例:

  有位教师在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境,结果是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许多学生当即表示不同意,认为小狗跑得最快,应该小狗第一。虽然这是假设的情境,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

  案例6-2:英语教学片段(Can you run fast ?)

  误区7:刻意追求情境

  为情境而生成的”虚假情境“,违反了设计情境的规律和特点,其实是一种无价值的情境。

  案例8:

  《坐井观天》一课快要结束时,执教教师问学生:”同学们,青蛙听了小鸟的话后,跳出井口看到了什么?“学生想了一会儿,纷纷站起来发言。有的说,青蛙看到了广阔的田野,被田野里美丽的景色吸引住了;有的说,青蛙看到了工厂,工厂里的工人师傅正认真地工作着;有的说……总之,大多数学生认为青蛙原先是坐井观天,后来看到外面的天地很广阔。但有一个学生说:”青蛙又跳回去了!“理由是:”当青蛙跳出井口正要喝水,一只老青蛙拦住了它,告诉它河水被污染了。青蛙正要感谢那只老青蛙,只听一声‘哪里逃’,一柄钢叉把老青蛙捉住了。青蛙感受到了外面世界的危险,所以赶紧跳回井里。“另一位教师听了这个有趣的课例之后,也执教《坐井观天》。课快结束时,他也让学生谈青蛙跳出井口看到了什么。学生畅快地谈着青蛙在井外的愉快生活,一连几个同学发了言,仍不见教师有让他们停止的迹象,而是一个劲儿地追问。在听课者万分纳闷之时,教师发话了:”同学们,外面真这么好吗?青蛙怎么不跳回井里?“大家恍然大悟:原来教师要让青蛙跳回井里! 紧接着教师要求学生讨论后回答:从故事中我们读到了什么?虽然学生们的回答各式各样,显然不能满足教师的要求,最后教师只好自己概括出:从故事中我们应该认识到, 一方面,青蛙很聪明,学会了保护自己;另一方面,当前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太差,所以青蛙都不愿也不能跳出井口……

  误区8:

  忽略学生参与的过程。

  五、如何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

  ◇ 基于生活

  ◇ 注重形象性

  ◇ 体现学科特点

  ◇ 内含问题

  ◇ 溶入情感

  (一)基于生活

  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其实质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为此,创设教学情境,第一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其中的问题应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遭遇的一些问题。第二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学生的经验包括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

  案例:《直线的讲解》

  在教学《直线的讲解》一课时,

  师:如果在平坦的操场上我把一个肉包子扔出去,身边的小花狗发现了,是绕着圈跑过去,还是直着奔向肉包子?

  生不假思索地说:直着奔向肉包子。

  师:为什么?

  生:因为小狗非常喜欢吃肉包子。它肯定选择最近的路。这条路最近。

  (教师板书,所有连接连接两点的线中,直线最短。)

  案例:

  著名小学数学教学法专家邱学华与一位小学教师交谈时,这位教师不停地埋怨自己教的学生”笨得像石头“。邱学华让他请个”笨得像石头“一样的学生来。学生来了,邱学华笑眯眯地说:”今天不让你做题,你能帮我办件事吗?“说着拿出两角钱,请他去买两本作业本、两支铅笔,而且要便宜的。孩子高高兴兴地跑了,一会儿就买来了本子和铅笔,还找回了4分钱。谁知,邱老师说少了一分钱,孩子着急地申辩说:”本子一本5分,二五得十;铅笔一支3分,二三得六;两角减去一角6分,还剩4分,怎么不对呢?“不料,他刚说完,邱老师却高兴地笑了。学生走后,邱老师对那位教师说:”你看他多聪明呀,在实际生活中能解答复杂的多步计算应用题,而且还带着小括号呢!“这个”笨“学生之所以能解答这种复杂的多步计算应用题,正是因为他有”实际生活“作为认知停靠点。

  (二)注重形象性

  首先,我们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应该是感性的、可见的、摸得着的,它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化;其次,应该是形象的、具体的,它能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使学生能够超越个人的经验范围和时间、空间的限制,既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事物,又能促使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互动发展。

  案例:

  一位教师执教《小小的船》一课时:

  师:老师很想知道有多少小朋友喜欢看月亮。

  生:我喜欢看月亮。生:我也喜欢看月亮。

  师:真好。有时候我们看见月亮是这样的,这是什么样的月亮?(出示圆月剪影)

  生:这是圆月亮。

  师:月亮很圆,用两个圆字会说吗?

  生:这是圆圆的月亮。

  师:(又出示新月剪影,把这弯弯的月亮贴在一幅画有星星的深蓝的天空上)有时候我们还会看见这样的月亮,这是什么月亮?

  生:这是半月形的月亮。

  生:不对,半月形没有这么大,这是弯弯的月亮。

  师:对!晴朗的夜晚,这么可爱的月亮挂在蓝蓝的天上,该多美呀!难怪我们小朋友喜欢看月亮。有一位老爷爷还特地把我们小朋友看月亮的情景写了一首诗。题目就是”小小的船“。

  (三)体现学科特点

  情境创设要体现学科特色,紧扣教学内容,凸现学习重点。只有这样的情境才能有效地阐明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学科知识的内涵,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和热情。

  案例:《分数的初步认识》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时,教师给学生讲了个故事(通过多媒体演示画面):有一天,唐僧师徒4人走在西天取经的路上,太阳热辣辣的照在他们身上,使他们感到口渴难耐。孙悟空向师傅请求去给大家找水喝,师傅同意了,不一会儿,孙悟空没找到水却抱回了个西瓜,猪八戒看见可高兴了,说:”大师兄,让我来分西瓜吧,我的肚子最大,所以我吃1/8,师傅和我一样多,也是1/8,沙师弟吃1/4,大师兄肚子最小,吃1/2,就够了“。孙悟空一听就哈哈大笑起来。你们猜一猜,孙悟空为什么发笑?同学们听完看完,各个兴奋起来,有的猜猪八戒吃的多,有的猜猪八戒吃的少,学生的思维产生了碰撞,进而产生了探究的欲望。

  (四)内含问题

  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有效的问题情境创设

  问题要有现实性---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

  问题要有思考性---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

  问题要有针对性---紧扣教学内容

  问题要有挑战性---思维来自对问题的挑战

  问题要有趣味性---将问题置于有趣的情景

  案例:

  下面是”圆的认识“一课的情境创设。

  教师媒体出示:有18个小朋友站成一行,做套瓶游戏,比谁先套到这个瓶(图略),对这样的比赛你有什么想法?

  生:这样比赛不公平。

  师:那你认为小朋友应该怎样站才是公平的?(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围成的圆形)

  师:为什么要站成圆形呢?

  生:站成圆形,可以使得每人到瓶的距离相等……

  揭示课题。

  这个情境围绕着套瓶游戏规则的重新设计,趋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他们从各自已有的知识背景与生活经验出发,迅速投入实际情境中,从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角度,发现只要每人到瓶(圆心)的距离相等就行,自然形成站成圆形的观念,并且从直觉上解释为什么要站成圆形,这里孕伏着圆的特征,为后继教学打下了伏笔。这种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学习。

  教师在教《坐井观天》一课时,启发学生:”小青蛙听了小鸟的话想不想跳出井口去看一看呢?(预设是学生说:想。跳出井口眼界开阔了,见识增多了。

  生1:想。

  生2:青蛙根本就不想跳出井口。他在井里生活很安全。外面的世界车辆很多,噪音很大,青蛙不喜欢……

  师:假如青蛙永远不跳出井口,它将错过了什么呢?

  生2:它永远也看不到喧闹的城市,宽敞的马路,高高的楼房,广阔的田野,无边无际的大海……

  生3:它不知道世界上有好多好玩的玩具,还有许多好吃的东西,连肯德基和遥控车都不知道。

  生4:它连奥运会这么好的机会都错过了。

  ……

  师:说的真好。那么,假如青蛙看到了这一切,又会说些什么呢?

  生5:哇塞!世界原来真的这么大啊!

  生6:好一个宽敞明亮的世界!对亏我跳出来看一看。

  ……

  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正)方体的特征时,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小棒和橡皮泥搭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有些小组搭出了“漂亮”的长方体、正方体,可是有的小组搭出的长方体、正方体就是不像样,还有的小组根本就没有搭成。这简直出乎教师的意料,可他还是对学生说:大家搭得很认真,但因为时间有限,有的小组还没搭好,有的小组还没搭出最佳的长(正)方体,相信大家课后一定能搭好。下面请大家仔细观察老师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已搭好的可观察自己的),说说长方体有哪些特征?正方体呢?

  从片段中我们不难发现,课堂教学的进程完全按教师设想的流程进行。当学生搭的结果出乎教师预设时,只被老师的一句“大家搭得很认真,相信大家课后一定能搭得很好”给搪塞了。接着让学生仔细观察老师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特征。这样的教学,只能使学习变得机械,缺乏生气和乐趣!

  一位听课教师重新对这一新生成的教学资源进行了设计:

  大家搭得都很认真,可是为什么很多小组搭不好呢?我们一起来找找原因怎样?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展开了讨论……原来,不能搭好长(正)方体的小组,他们课前准备的小棒只有23根;搭得不“漂亮”的小组虽然准备了24根小棒,但是小棒的长短不一样。在新的设计中,对于“搭不好长(正)方体”这一临时生成的问题,教师没有回避,而是通过“为什么”来分析原因,认识特征,营造了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促进了学生的积极的学习态度的形成。

  (五)溶入情感

  第斯多惠说得好:“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赞科夫也强调指出:”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只有教师入境入情,才能带来学生的心动情发,起到见作者之所见,思作者之所思,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心灵共鸣的作用。

  案例:

  一位语文教师教《凡卡》一文时,讲到凡卡给爷爷投出求助信后,满怀希望进入了幸福的美梦之中,然而这位天真的孩子却不知爷爷是收不到这封信的,因为他连地址也没写上。即使收到了,这位穷苦的守夜人也不可能让凡卡跳出火坑。对于这位九岁的孩子来说,属于他的幸福只有在梦中!讲到这儿,这位教师再也控制不了自己了,眼泪涌了出来,甚至无法讲下去,全班学生竟然在寂静中伴坐了很久,连平时管不住自己的学生,也在这无意创设的情境中被无声的语言”管住了“。教师入境入情,带来了学生的心动情发,起到了见作者之所见,思作者之所思,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心灵共鸣的作用。

  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强调情境的重要性并不等于要将所有的问题都放到情境中去学习。这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尤其是面对比较简单的内容时。另外,”情境外的学习“也是不能忽视的。这里要避免那些习惯”情境中学习“的学生在脱离情景时不知所措,如应对考试等。同时还要考虑如何通过情境性学习进而形成抽象思维能力的问题。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小学英语中的听力教学    下一篇:“以学为主,当堂达标”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