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实效性的整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6-02-13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姓  名:寄会霞    单 位:虢镇小学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信息技术正以一种全新的概念,促进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进,课堂呈现出一派“迷人的景观”:千姿百态的情境创设,千锤百炼的小组合作,百花齐放的探究活动,百家争鸣的评价方式……如此的课堂,在教师的细心呵护下,“茁壮”成长。透过表面的“浮华”,审视这些花样百出、热闹非凡的场面,我们无法领略到课堂真实有效的风采。这使我开始追寻和思索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不仅为我指明了方向,更坚定了我探索的信心。

  一、巧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相机引导,提高课堂实效性德国一位学者对创设教学情境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如果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于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运用信息技术,合理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重要手段。例如,北师大版第六册的《轴对称图形》,对“轴对称”概念的理解,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制作了孩子们常见的蜻蜓、蝴蝶等对称昆虫的动画,让这些对称的昆虫平铺在屏幕上,孩子们注意力立刻被吸引。我再让那些可爱的小昆虫的翅膀一扇一合,并抓住契机:请孩子们仔细观察,这些小动物有什么共同点?孩子们很快观察出蜻蜓和蝴蝶的两对翅膀扇动时是不断重合的,从而理解了“轴对称”的定义。在这样的形象化教学中,孩子们一点也不觉得数学概念枯燥,相反他们一直在兴趣盎然的观察着、思考着、探索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的情境,还需要结合教师机智的引导。如果没有有效的引导,也是事倍功半。同样是北师大版第六册《轴对称图形》,观看蝴蝶和蜻蜓的动画片后。

  师:蝴蝶、蜻蜓和树叶是一家,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生:因为蝴蝶、蜻蜓都在树叶上睡觉,树叶就是蝴蝶、蜻蜓的家。

  师:再想一想还有什么原因能说明它们是一家的。

  生:地球是一个大家庭,地球上的生物都是一家。

  师:我这里有蝴蝶、蜻蜓、树叶的图片,你们看一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可老师出示蝴蝶、蜻蜓、树叶图片后,有的学生还在思考它们为什么是一家这个问题。

  同样的课堂,却有截然不同效果,有效与无效的鲜明对比,反衬出课堂是一个变化的载体,需要教师精心地设计,正确地引导。让信息技术教学走进课堂,创设美丽、丰富的情境,作为课堂上的引导者,教师应机智、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一资源,使它真正服务于课堂教学。

  二、借助信息技术,体验活动,训练思维,提高课堂实效性《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里所指的“数学活动”应该是指数学观察、实验、推理、交流、合作等实践和思维活动,信息技术在辅助教学活动中,也取到不小的作用。可有的老师将“数学活动”等同于“一般的活动”,片面追求课堂的“活动化”是当前值得注意的又一个问题。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时、分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体验“1分钟”的长短,安排了形式丰富的活动,有1分钟口算,1分钟写字,1分钟背唐诗,1分钟跳绳,1分钟拍皮球。随着教师的一声令下,课堂里沸腾起来,学生沉浸在兴奋之中,或奋笔疾书,或口若悬河,或手舞足蹈。又随着教师的一声令下而突然停止。然后,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并没有像老师所希望的那样去体验时间的长短,而是只关心他人的活动成绩。

  如此的数学活动没达到学习的目的,思维训练的效果,有点本末倒置。其实体验一分钟的长短,最简单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真正去感受一分钟。教学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制作一个时钟,嘀嗒嘀嗒的声音,让学生用心去感受时间的长短。再演示一分钟内一个小朋友在背唐诗,让大家数数他背了几首,从而体验一分钟的短暂,知道一分钟我们可以做的事情并不多,适时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数学活动并非是热热闹闹的场面,有时静思默想的思维活动才是适合的、有效的,正如一句广告语:“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真正去观察、体验,达到数学思维的活动,从而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又如:北师大版第九册《整理与复习(一)》中的一道练习题:寻找能开4把锁的万能钥匙,第一把锁要求是“一个奇数”,第二把锁要求 “所有因数的和为48”,第三把锁要求是“5的倍数”,第四把锁要求是“一个两位数”

  课堂上,小组同学运用列举、排除、筛选等方法,寻找符合条件的数。我把这道题目制作成课件,当同学们得出结果时,把数字填在钥匙里,再通过这把钥匙去开每一把锁。只有符合条件,锁才能被打开,只要其中一把锁开不了,说明你的答案是错误的。同学们饶有兴趣地不断尝试,不断筛选,最终找到一把万能钥匙。当钥匙在开锁时,大家十分兴奋,都期待着成功,也更坚定探索的热情。在验证结论时,是最令人心潮澎湃的,让我们借助信息技术,使验证的过程成为学习的动力。

  在课堂上借助信息技术,巧设数学活动,对提高课堂实效性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教师能有效地借助多媒体,让数学活动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真正体现活动的价值,才能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三、运用信息技术,强化形象,主动学习,提高课堂实效性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充分感知形象,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分辨与综合,是提高课堂实效性,帮助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形象感知运用得好,学习和记忆效果就好;而概念的形成过程越清晰,学生的思维就越顺利,这样就使得学生能够进行主动学习。

  例如:教学北师大版第九册《数的奇偶性》时,创设了渡船的情境——小船从南岸到北岸来回摆渡。我借助计算机演示,首先让船停靠在南岸,摆渡第一次时到北岸,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这一过程(画图或列表或简单记录),再摆渡第二次回到南岸,如此反复……学生在直观演示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表象信息,再进行归纳、整理、总结,得出摆渡奇数次后,船在北岸;摆渡偶数次后,船在南岸。通过动画演示,学生反复记录,正确分辨,形成直观的表象,从而更易于得出结论。学生的思维在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中顺利地进行,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构建了一节有效的课堂。

  又如:在学习《圆的认识》这一课时,我制作如下图的课件,并提出问题:“在玩套圈游戏中,哪种场地安排最公平?说说理由。”

  我借助计算机演示:第一幅图,小明套中6次,是最多的,其他同学都不服,要求要站在小明的位置上套圈。这时我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小明会套得最多?学生回答:“因为小明站的位置离小旗最近,其他同学都比较远,比较不容易套中。”接着用线段显示每个同学到小旗的距离,学生一目了然。第二幅图,在演示之前让学生说说哪几个同学套中率会高些?再直接出示每个同学到小旗的距离,验证大家的说法是否正确。第三幅图,先由学生说说这种场地安排是否公平,在学生发表看法后,再出示每个同学到小旗距离的线段,再把这些线段进行比较,发现它们一样长。通过直接的操作演示,学生很容易理解圆上任意一点到中心点的距离相等,进而为认识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及圆的特征打好基础。

  再如:为了让学生思考:“汽车的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我设计一组动画软件:屏幕上出现机灵狗坐着一辆方形车轮的车,只见机灵狗被颠簸得一上一下的。学生见了哄堂大笑,这时我引导学生讨论:机灵狗为什么会颠簸?学生回答:“因为车轮是方的,有棱有角,行进起来当然感觉颠簸”。老师说:“难道坐在没棱没角的车轮的车上就不会颠簸吗?请同学们再看屏幕。”这时,机灵狗坐在椭圆形的车轮的车上,仍见机灵狗随着车轮的转动上下颠簸。“这又是为什么呢?”再次看屏幕:机灵狗端坐在圆形车轮的车子上,在悦耳的伴奏下平衡地前进。车轮向前滚动时,车轴“画”出一条与地面平行的“直线”,鲜明地揭示了车轴与地面的距离保持不变的道理,也就是说圆在滚动时,圆心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圆心到圆上各点的距离相等。通过三次动画演示,反复刺激,进行分辨与综合,从而形成正确的表象信息,浅化了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及对枯燥概念的理解,使思维更清晰,学习更有效,课堂更生动。

  信息技术与有效课堂教学的整合,是课程改革下的新视点,我们所追求的有效课堂,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映衬下更加熠熠生辉。运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搭一座桥,它给我们教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给孩子们思维探索开拓一片天地。在整合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会用、善用、常用信息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合理选择、精心设计教学流程,使数学课堂走出“浮华”、收获“实效”。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    下一篇:浅谈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