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的初探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6-04-2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  殷莉莉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要使他们成为有用之才,就要注意知识的传授,这不仅包括课内知识,课外知识刚更显得丰富多彩。如何让学生自主、自觉的将自身融入到课外知识的海洋中去呢?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需要是产生活动的原始动力,是个体活动性的源泉。因此,要让学生读,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让学生在“需要”中读书。

  一、满足需要,培养兴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的需要。一般来说,小学生最喜欢读内容紧张离奇、曲折有趣,体裁是童话、寓言、故事、小说等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篇幅短小的作品。从年龄上说,低年级学生喜欢读以图为主的动物童话故事、民间传说,中年级学生较喜欢读配有插图的童话、故事,高年级学生刚喜欢读历史题材的传记、小说等。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年龄和认识特点,从满足其需要入手,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二、感知需要,学习读法。

  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后,在如何“读”的问题上,教师还应进行积极的引导。要让他们懂得课外阅读是为了学习的需要,是为了从中学到一些新知识和阅读的方法。使学生不但“爱”读,而且“会”读。

  1.选读。近几年来,我国的文化市场呈现兴旺繁荣的景象,各种各样的书种类繁多。小学生年龄小,认识水平低,什么样的书适合小学生阅读?(1)社会需要的,进步的,有益身心的。(2)学生自身感兴趣的。(3)符合学生阅读能力的。在读物的选择上,教师和家长应建立一种合作关系,保持适度的沟通。在中低年级,主要以教师与家长的选择为主,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到了高年级,则以学生的自主选择为主。

  2.略读。现代科学突飞猛进,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适当的教给学生略读也很有必要。略读的目的在于把握全篇大意,得其要领。因此,对于略读可采用“以绕为进,以避为进”的方法,不必在一处多耗时间。对于长句,要善于抓主干。只要不影响对整体的把握都可忽略。

  3.精读。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文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所以教师不应该强调课外阅读一味略读,应告诉学生:对好的文章必须精读再三,方能真正品味。

  (1)抓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体会着读。言显心声,行露思想。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往往反映着他的内心,展现着他的精神风貌。写人的文章尤为如此。作者写人,人物的思想品质,往往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的刻画体现出来。抓住了这些,也就能推测人物的内心,感受人物的思想。

  (2)抓住意境,想象着读。文章由于写作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作者通过文章所表达的内容往往不同,或许还与你的生活有不少差异,读此类文章,要注意展开合理化想象,将自己入情入境,和作者产生共鸣,更好的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抓精彩的句段,联系地读。在不少文章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精彩的句子和段落。这些句子和段落也通常是文章的点睛之笔,一般比较难懂或含义深刻。但只要抓住它们,反复的诵读,联系上下文去揣摩,必能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感悟需要,总结超越。

  朱熹曾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唐彪也说:“学无他术,惟勤读而多为之自工。”杜甫的诗句更是妇孺皆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确实如此,知识只有在一次又一次的总结上才能得以超越。

  1.写,摘录好词好句,写读书笔记。人们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是的,在看的动脑及时的记下文章的好词好句,写读书笔记。这样的做法,定比单看的效果好得多。

  2.说,复述课外读物的内容。在学生读完书后,可开展一些活动如:“讲故事比赛”、“读书报告会”、“新书介绍”、“评读书大王”等。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不但有利于巩固消化读物的内容,还锻炼了口头表达的能力。

  3.演,操作表演,角色表演。学生读了自然科学读物,可以让学生操作表演;读了文艺性读物,可以指导学生改编成剧本,让学生按人物角色化妆表演。通过表演让学生体验到课外读物的乐趣,并对其进行表扬和鼓励。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

  让学生在“需要”中进行课外阅读,读书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自觉的行动。在乐中读,在读中乐;在读中学,在讲中练,在不知不觉中扩大阅读量,增加知识的积累,智力得以开发,听、说、读、写的能力不断提高,可谓是一举多得。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入情入境学古诗    下一篇:一堂“看图写话”课的思考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