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其他论文

若非孙权,吕蒙听否——试析孙权的劝说艺术及其他

所属栏目: 其他论文  更新时间:2016-11-27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德阳市第八中学  许必华

  选自《资治通鉴》的《孙权劝学》,全文仅118字,可谓寥寥数语,便勾画出三位人物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文章改自于《三国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较之原文更加精练地突出了人物的神韵,而且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教学时,宜将二者对比,更能够展现出人物的精神风采。

  两文不长,引用如下:(可跳过不读)

  《资治通鉴》(下简称为《鉴》)

  初 ,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三国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下简称为《志》)

  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勖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今论,何一称穰侯乎。兄今代公瑾,既难为继,且与关羽为邻。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陵人。今与为对,当有单复以乡待之。”密为肃陈三策,肃敬受之,秘而不宣。权常叹曰:“人长而进益,如吕蒙、蒋钦,盖不可及也。富贵荣显,更能折节好学,耽悦书传,轻财尚义,所行可迹,并作国士,不亦休乎!”

  吕蒙15、6岁时随姐夫邓当从军,其年龄大约现在的初中毕业,其学识亦充其量达初中水平。因胆气累军功而至将军,镇守浔阳,统领一方,年近而立,正当少年得志,要在此时劝进他读书,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孙权首先讲了学习的必要性,“当涂掌事”,当了领导就必须要学习,才能统领全局。《鉴》用的是“不可不学”,语气强硬,虽有人主风范,却不是“劝”,倒有些强权之“逼”。吕蒙从小有胆气,岂肯吃硬?所以很直接地“辞以军中多务”。《志》用的是一个“宜”字,应当的意思,更有劝的意味。当然吕蒙的推托也较温和,“恐不容复读书。”这第一波交锋中,《鉴》以硬对硬,以君对臣,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志》以柔对柔,以兄对弟,更显出二人的亲密。《鉴》写于宋,时代久远,且写书的目的是帮助皇帝借古鉴今,加强统治,因此在重史实的基础上,更讲艺术性;《志》成书于三国之后的晋代,时隔不久,当更符合历史细节。

  吕蒙关上了门,但没有上锁。孙权也没有推门而入。这第二波劝说,最能体现孙权的劝说艺术。他并没有直接接过吕蒙的锋芒,而是让其软着陆。如果他直接就说:“卿言多务,孰若孤?”很可能引起听话者的反感:你是人主,当然事多!但孙权先撇开军中之事,单谈读书的目的,先反面说,我又不是让你去研究学问当教授,你那么冷硬横推干吗?寓威严于玩笑中,化千钧之力于无形。再正面说,我让你读书,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广泛地浏览,了解一下历史,汲取一点教训,增长一点才干而已,没有别的意思。三言两语,彻底打消了吕蒙的顾虑。

  第三波交锋,孙权已完全占据主动,我读了那么多书,觉得很有好处,你何不试试看?现身说法,平静中有一种不可推卸的力量,吕蒙彻底服气,于是走进了学习之门。

  吕蒙读了些什么书,是怎么读的,有这么大的功效,以至于连饱学之士鲁肃都佩服?须知鲁肃是他的上司,且一向认为他不过是“吴下阿蒙”而已。《鉴》略而不答,《志》告诉我们,是“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等,原来都是些行军打仗的专业书籍和历史。正是这些书籍,再加之“笃志不倦”,让吕蒙变得了文韬武略,卓尔不群。这一点得告诉学生,读书使人聪慧,读史使人明智,只有读书,孜孜不倦,才成就了吕蒙。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孙权的劝说艺术。第一、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效果不佳,无功而返。第二、以退为进,迂回侧击——效果显著,吕蒙无言。第三,现身说法,收获很大——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吕蒙诚服。当然,孙劝之所以能够劝说成功,除了他高超的劝说艺术之外,还在于他特殊的身份,他是人主、兄长、朋友,有权威有期待还有情感,再加之吕蒙的聪悟,综合因素,劝说成功。

  同册第5课《伤仲永》中,王安石何不劝仲永及其父母,令其好好读书,尽管已不能“称前时之闻”,但毕竟才十二三岁,完全可以亡羊补牢!就算二十岁了又怎样呢,况且吕蒙是将近30岁才读书,和苏老泉差不多,也都一样成才。看样子读书关键在于懂得道理,“朝闻道,夕死可矣。”只要懂得了道理,就是炳烛夜读也不晚。从这一点看,一个天才的泯然,王安石也是有责任的。

  王安石的不劝使一个天才变成了常人。那劝而不听又是怎样的后果呢?引导学生读《三国演义》75-77回。关羽的失败成就了吕蒙。血的教训一方面证明了孙权之劝使吕蒙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另一方面也写出了不听劝听不进劝的关公所遭遇的灾难性后果。关公先不听王甫之劝失掉荆州,再不听王甫之劝败走麦城,致使一世英雄,身首异处,可叹可悲。这不能怪王甫,他毕竟只是一个下属,下劝上而要令上动,谈何容易?最后王甫知关公不幸,在麦城上“堕城而死”,也可算一代英雄。

  以课文为窗口,通过比较拓展,让学生明白了读书与不读书的天壤之别,同时也懂得了听劝与不听劝的成败之理。一篇课文,多种收获,乐亦无穷也。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试论现代学校“立体管理”模式    下一篇: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