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积累写作素材,彰显个性特色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6-12-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习作素材具有广阔的时空,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和很强的立体感。然而,由于平时教学时多向思维不够,单向指导较多,教师不能引导学生有效地挖掘习作素材,学生只是机械地运用现成素材,不去精雕细刻,不去加工提炼,因而写出来的文章大多千篇一律,缺少特色。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挖掘习作素材,多角度、多侧面地去认识和运用习作素材,让一个看上去极普通、极简单的素材鲜活起来,彰显个性特征,从而增强素材的效能呢?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观察,不失为储备习作之源的有效途径。

  一、观察景与物赞科夫曾说过一段十分精辟的话:“学习观察并不需要到非洲去,也不需要到西伯利亚去,你们只要在屋子边那块草地上蹲下来仔细看一看,你们就会发现一个十分惊人的昆虫世界。”的确,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关键是我们要善于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发现。如引导学生欣赏新鲜灵动的世界,要追问缤纷的自然:一尾鱼因为什么而欢腾跳跃?一茎草因为什么而婀娜多姿?一颗在荷叶上滚动的晶莹露珠在破碎之前为什么还要作最后一次流连的闪耀?一只鸟在窗台上跳跃顾盼、抖动漂亮的羽毛之时想倾诉什么?引导学生善于思考,他们就会发现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是有情有意的,习作中就不会出现“无米之炊”的现象了。

  二、观察人与事写人记事是学生习作最基本的内容,可习作中常常会出现写人无个性、记事不具体、缺乏时代气息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缺乏留心观察周围人和事的意识与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以社会为背景去观察、发现、积累周围美好的、具有特色的人和事。老师最近为什么新添了几根白头发?妈妈清晨起床为什么要蹑手蹑脚?为什么在复习阶段,奶奶这个“电视迷”却“抛弃”了电视?这些都值得学生仔细玩味。

  做观察生活的有心人,才能捕捉到“貌不惊人”却又“异彩纷呈”的生活素材。不少范文,所写者小,所见者大。教师若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索,就可以唤起学生对生活中的小事、平常事的留神或关注。一天清晨,有个学生上学经过学校传达室,听到老传达员打电话到供电所,大声地问路灯为什么还不关掉,随即又听见老传达员对着话筒叫:“什么?什么?忘记了?这是浪费,是不负责任!”这个学生到班上告诉了其他同学和老师。老师觉得很有意义,就启发同学们议论:老传达员为什么要“多管闲事”管到供电所去?他为什么把误时关灯说成是“浪费”“不负责任”?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之后,同学们写了作文,作文写得充实感人。

  三、参与实践活动亲身经历各种活动,也是学生积累习作材料的重要途径。教师有目的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开展或参与各种活动,提供亲自感受现实生活的机会,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真实、生动、典型的习作素材,而且还有利于他们在体验情感、提升认识的过程中深化习作主题,写出富有生活气息和鲜明个性特征的习作。

  比如配合重大节日组织学生举办联欢会,如今年六一儿童节开展的“阅读照亮梦想”的活动,利用中队活动开展“畅想未来”的主题活动。定期举行校园艺术节、运动会、“看我露一手”擂台赛等活动。学生参与这些活动中,亲历了事情的经过,了解了基本的事实,学到了鲜活的语言,从中受到了感染,习作时学生就会从不同的角度写见闻、谈感受,作文就会百花齐放,亮点纷呈。

  四、激活思路,彰显个性《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习作中要“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独特感受”也就是个性认识,这就要求教师在习作教学中要注意激活学生的思路,尊重他们的独特感受,彰显其个性。鼓励学生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各抒己见。只要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的作文就一定会富有个性。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仿写,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方法    下一篇:品读悟“妙”——《杨氏之子》摩课感悟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