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三引、三联”,谈谈怎样结合课文理解词语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6-12-28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文章摘要]:理解词语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笔者从“文章交代的背景、描写的情境、使用的表达方法、词义句义、语句之间的关系、语句所描述的情节”等六个方面,对“词语教学”的具体操作进行了阐述。目的是让学生真正有效地理解词语,积累词语,运用词语,从而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关键词]:词语、上下文、背景、情境、表达方法、词义句义、语句之间的关系、语句所描述的情节、引导、联系。

  《小学语文课标》中明确指出:“小学低年级要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中年级要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高年级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词句的作用”。可见,结合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明确词语在语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词语不仅具有抽象性,还具有多义性。阅读时要在词语所可能代表的各种意义中找出它在句中的特定含义,方能正确理解。要做到这一点,只有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的描述,联系上下文的语义,才能准确把握词语的意思,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笔者在教学时试着采用了“三引、三联”的办法:

  一引:引导学生从文章交代的背景理解词语。

  这类语词大多出现在有一定社会背景的文章当中,若引导学生了解文章交代的背景,便会很好地理解词语。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只要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白色恐怖”),就能理解作者是用“黑洞洞”来形容当时社会的黑暗,用“碰壁”来比喻革命者没有自由,到处遭受迫害。

  二引:引导学生从前后语句描写的情境理解词语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些文章,为渲染气氛,表达感情,往往会使用一些特定的词语。要扫清阅读课文的障碍,在理解时就一定要结合当时所描写的情境,才能恰当明了词语的意思。

  如《青山处处埋忠骨》中的这样一段文字:“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chóu)躇(chú)了一会儿”。教师只要引导学生想象前文中毛主席老来丧子,强忍悲痛的画面以及对爱子遗体是顾全大局,尊重朝鲜首相的要求,还是破例运回祖国安葬的艰难抉择,就能明白“踌躇”是指他在如何批示电文这个问题上还很犹豫,拿不定主意,表达了他对爱子的无限眷恋,有着常人的情怀,是一位慈爱的父亲,也是一位有着广阔胸怀的伟大父亲。

  三引:引导学生从语句使用的表达方法理解词语。

  有一部分词语,单独理解词义很难把握,如果引导学生从文章运用的写作手法来帮助理解,则将化难为易。

  如《草虫的村落》一文中:“我看得出草虫的村落里哪是街道,哪是小巷。大街小巷里,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披着俏丽的彩衣。在这些粗壮的黑甲虫中间,它们好像南国的少女,逗得多少虫子驻足痴望。”

  教学时,如果从字面理解字义就比较片面,必须引导学生从语句的表达方法(想象和比喻)来理解,才能体会到:“村落”是甲虫居住的洞穴,“街道”是甲虫爬行的通道以及“南国的少女”是对可爱的小圆虫进行的形象生动的比喻。从而让学生理解词语表达的意义,感受作者奇异和独特的想象,极大地增强了文章所要表达的趣味性。

  一联:联系上、下文词义句义,让学生直接感知语意。

  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在出现时,前文、后文都已做了铺垫。指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时,就应放手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这是理解词语的最直截了当的方法。

  如《鸟的天堂》中,“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这句话中的“应接不暇”较难理解,但顺着课文读下去,就会发现后面的语句便是对这个词的解释。教学时应先让学生读下面的语句,感知语句的含义,再概括出“应接不暇”一词,其义就自现了。

  二联:联系文章中语句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理解词语一些课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很复杂,存在一些比较抽象的词。这些词语若要让学生直接从字面理解,无异于强人所难。如果引导学生弄懂前后句子之间的关系,就会事半功倍。

  如《索溪峪的“野”》一文中“走进张家界的索溪峪,脑子里只剩下了一个字:野。”对于“野”的理解,可从这句总领全文的话与后文的关系入手。由于前后文之间存在先总后分的关系,联系下文可知,索溪峪的“野”体现在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四个方面。而每个方面作者也是采用先总后分的结构来进行具体描述。这样“野”这个词语的含义就跃然纸上,学生也就更容易与作者畅游于大自然时愉快的心情产生共鸣。

  三联: 联系文中语句所描述的情节,让学生感知词义。

  这类词语一般出现在记事的文章中。学生在学习这类课文时,往往很关注故事情节的发展,急于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对维持故事的完整性、延续性有强烈的欲望。只要教师抓住契机,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描述的情节,就会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了。

  如《跑进家来的松鼠》一文中的“哭笑不得”一词,从字典中找解释,显得呆板、生硬。联系上下文所描述的情节,可知:松鼠把我们准备享用的蘑菇占为已有,又把原本作装饰用的鹿角当成它晾晒蘑菇的树枝,甚至还把它凡是能利用的地方,如:搭手巾的架子、镜子、油画上面全晾上了蘑菇,准备留着给自己过冬。这样一只调皮又可爱的松鼠,让我们爱也不是,恨也不是,自然能感受到作者全家对松鼠的喜爱之情。在他们的眼里,松鼠就像是一个顽皮可爱的小孩子,它所作的荒唐的事情,就犹如小孩子做的童年趣事罢了!

  总之,在文章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我们除了做到“三引、三联”外,还应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从而在“博览群书”中不断地完善、提高理解词语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自主学习给高效课堂插上飞翔的翅膀    下一篇: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策略初探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