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小学科学论文

关于在科学教育教学中的渗透生命

所属栏目: 小学科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7-03-14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作者:左桂芳    来源:恩施教育科研网

  顾名思义,生命教育就是通过我们的教育达到保存、延续人的生命并使之更有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就是要让每一个青少年懂得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它是人生最宝贵的,从而让青少年珍惜生命,正确对待危机,勇敢的面对现实,增强抗挫折承受力,使青少年学会掌握自我心理调整、自我控制的方法,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做出危害他人、危害社会以及危害自身的行为。科学教育,就是以传授基本科学知识为手段(载体),以素质教育为依托,体验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探究方法,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建立完整的科学知识观与价值观,向学生传授用于日常生活和未来科技世界的科学知识,教育学生如何处理科学与社会问题,让学生具有在今后择业所必需的科学技术基础与继续学习科学所必备的理论基础的教育。笔者拟就在科学教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进行一个粗浅的探索,以就大家。

  一、加强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1、少数极端学生对生命的漠视呼唤关注生命教育,实施生命教育已迫在眉睫。近几年来,时常可以看到一些有关中小学生自杀和杀人的报道,一幕幕惨剧另人扼腕痛惜,实施生命教育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一名14岁的中学生因难以承受来自老师的责怪,一念之间自缢身亡;山东农村一名三年级学生因为老师的两记耳光而自杀;湖北少年捅死同窗;大通12岁小学生自杀事件;深圳五名小学生相约自杀;9岁女孩服农药自尽;因为对数学老师补课与排位等行为不满,阜南县城关镇第二小学的两名小学女生在教室里服下农药;鞍山初中生刀刺老师心脏;河南“受气包”肢解父母……以上这些关于小学生服毒自杀与初中生跳楼的令人触目惊心的报道,让所有有良知的人无不深感忧虑。国家卫生部曾公布:13、3%的中小学生中曾认真考虑过自杀,4、9%的学生曾经尝试过自杀。少数极端学生对生命的漠视、对生命意识认识浅薄,已经给我们各级各类学校加强生命教育提出了迫切要求——生命教育势在必行。

  2、“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我们应当重视生命教育。“以人为本”不仅是人类千百年来的教育理想,也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而人的生命可以说是“本中之本”,所以关注学生的生命是教育的本质所在。推行生命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不可忽视的一环。多少年来,生命教育在学校里一直是空白,因而在中小学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很有必要。人类要幸免于难(生存危机),就必须从内心深处改变,即从生命教育做起。青少年面对挫折和打击的承受能力差。除了青少年心理脆弱之外,还跟社会、学校、家庭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不够有关。

  3、学校开展“生命教育”也是新课程改革加强科学教育的必然要求。在《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生命世界”是其内容标准之一,科学课程中有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教学中我们若能充分发挥科学课的学科优势,合理地利用这些资源,给予适当的教学,就能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生命教育,去认识生命,学会尊重生命和珍爱生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增强爱心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健全发展,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据悉,开展生命教育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已有多年历史,并且,在台湾地区已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我国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已明确指出“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

  二、农村学校生命教育的内容

  生命教育,简言之即指教导个体去了解、体会和实践爱惜自己、尊重他人的一种价值性活动。生命与教育息息相关、生命是教育的根本,离开了生命,个人不可能有教育可言;而教育则是生命的动力,透过教育的力量,可使个体的潜能发挥,生命会更具有意义。结合农村学校教育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状况,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生命教育:一是要“知己”,人活着要“做自己”,首先要触碰自己、发现自己、找回自己、接受自己、转化自己、欣赏自己,进而挖掘自己;二是要“知人”,要能与他人和睦相处,关心弱势群体;三是要“知物,知天”。要关注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寻求永恒价值、生命归宿等。

  首先是“知己”,人活着要“做自己”,首先要触碰自己、发现自己、找回自己、接受自己、转化自己、欣赏自己,进而挖掘自己;学会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悦纳自我;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了解人体的构造与各器官的功能、分娩过程及染色体对遗传特征的决定作用,认识青春期(特别是前青春期)的生理现象,认识性差异;积极锻炼身体,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学会文明上网,学会拒绝烟酒和毒品;认识生与死的意义,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懂得尊重生命;学习调节和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能够承受挫折与压力,钦佩顽强的生命;培养积极的自我认同,包括自尊自信、自我评价意识和社会角色认同,学会自我悦纳,帮助学生明白自己的独特性,努力去做自己。其目的就是要引导孩子们敬畏生命,促进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健全发展,提升他们的生命质量。

  其次是“知人”。主要是要能与他人和睦相处,关心弱势群体,掌握自我保护、应对灾难的基本技能,学会用法律和合适的方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等。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认识友情与爱情的区别和联系,建立自然美好的性别角色形象,学会健康的异性交往;学会用恰当的方法保护自己,避免受到性伤害,防止性骚扰,学会应对敲诈、恐吓等突发事件的技能,学习并掌握应对灾害的技能;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能够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与人为善,学会理解和尊重父母、老师和同学,学习与他人沟通和交往的技巧,培养与他人的合作精神。当前,农村家长大量外出打工,亲情的淡漠,朋友的缺乏,导致部分学生自我保护能力较差,以致近年来不断出现农村留守孩子遭受侵犯的恶性事件的发生,因此,农村学校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并作为重要内容。

  最后是“知物,知天”。就是要教育孩子关注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寻求永恒价值、生命归宿等。包括二个方面的内容:理解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珍惜水资源和其它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关心人类生态危机,自觉自愿地参与环境保护,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三、发挥科学课的学科优势,积极渗透生命教育于其中

  在《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生命世界”是其内容标准之一,科学课程中有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教学中我们若能充分发挥科学课的学科优势,合理地利用这些资源,给予适当的教学,就能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生命教育,去认识生命,学会尊重生命和珍爱生命。

  1、利用观察自然的课文,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多样性

  科学课程要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让生命世界里的一草一木,虫鱼鸟兽,伴随着他们的童年生活。科学课中应创造让学生观察自然和与自然展开交往的机会,直接感受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好。三年级上册的科学教材一开始就安排了《我看到了什么》这一课,其实,这正是在科学课上开展生命教育的良好开端。让学生在一开始就接触到了生命,在观察大树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大树是生命,树上的小鸟是生命,树下的蚂蚁是生命,树旁的小草也是生命,小蚂蚁在树干上生活、爬山虎缠绕在树干上,小蜗牛爱在叶子底下乘凉。学生们通过观察自然,同自然展开交往,很容易产生对生命多样性探究的冲动,促使他们对生命世界的兴趣进一步延伸,从对花草树木、身边的小动物的认识过渡到对植物界、动物界乃至整个生命世界深入探究的兴趣,同时诱发和唤醒儿童的情感体验,感悟生命的可爱,培养对生命的爱心和责任感,懂得生命是多样的、平等的,懂得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2、利用种植饲养的课文,让学生感悟生命的历程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孩子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科学学习需要理性的思考,但同时也需要感性的感悟,特别是生命科学学习更是离不开种植饲养。科学课程中的种植凤仙花、种花生、饲养蚕宝宝等课程,能让学生亲历动植物的生长历程。在此过程中,孩子们能亲眼看见一粒种子如何破土而出、如何含苞待放、如何开出美丽的花朵直至凋谢死亡;能亲眼看见蚕蚁如何从卵里钻出来,如何长成白白胖胖的蚕宝宝、如何吐丝结茧、变成飞蛾产卵死亡。在种植饲养的过程中,学生亲身经历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生命历程,形成生命周期的概念;在种植饲养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捡掉土壤里的石头”,“蚕宝宝病了”等活动感悟生命与环境的关系;在饲养种植过程中,动植物一点一滴的变化,都能得到学生极其强烈的关注。每次科学课前,学生们都有数不尽的问题:老师,我的凤仙花都种三天了,怎么看不到一点变化?这几天我的花生又长了一片新叶子,蚕宝宝这几天怎么啦?我的花生花凋谢后我仍细心地照顾它,叶子怎么还是慢慢地变黄呢?学生的这些问题,无不流露出他们对这些生命极其强烈的爱,无不表现出珍爱生命的意蕴。

  3、利用实例,对学生进行避灾避险教育

  对于尚未成年的小学生来说,懂得保护自我,掌握一定的险境逃生技能理应成为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要运用课程资源,结合实例,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避灾避险意识,加强学生在交通、食品、防火、防水、用电安全以及避灾避险等方面的本领。如在《食物的营养》《发霉的面包》等课程中结合生活中众多“三无”食品,聘请专家来校召开“认清三无食品”的现场会,对学生进行食品安全教育。又如在《地球的运动》《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等学习活动中,播放实例录像——汶川大地震,一场由地球的运动引发的灾难,让学生直面灾难与死亡,知道灾难与死亡是生命里的一部分,直面地震中自救与救助他人的场面,知道避灾避险的本领的重要,这样,结合真实发生的灾难对学生进行避灾避险的教育。并且,在重现实例的强烈冲击中,学生既能感受到生与死,见证爱的伟大,又能高度认识避灾避险的重要。众所周知,印度洋海啸中一名同学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挽救了上百人的生命,史上最牛的学校在汶川地震中无一伤亡。因为有了避险教育,在灾难面前,生命才能得以延续。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结合实例,运用多媒体展示、亲历演习、朗朗上口的儿歌、学生探究等方式教给学生必要的避险知识,进行有机的避险知识的学习,掌握避灾避险的本领。

  4、利用教学中的事件,让学生懂得珍爱生命

  《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要求学生既要观察生物,研究生物又要爱护关心生物,特别是对小动物的使用尤其要善待。因此在《寻访小动物》《蜗牛》《蚂蚁》等课程学习中,增强学生不破坏小动物的家,不要踩死每一个生命(植物的、动物的)的意识。在认识蜗牛、蚂蚁的过程中,要设计人性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对动植物的爱心和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出现的动植物死伤等突发事件对学生的内心的强烈冲击,使学生更加细心地对待每一个生命,体会生命的珍贵。在《蜗牛》一课的教学中,有学生为了对蜗牛的爬行痕迹进行探究将蜗牛的壳拔掉了,我和同学都非常震惊,面对这种无视生命的现象,我停下了原定的教学过程,请同学们一起观察这只没有壳的蜗牛会怎样,不多一会蜗牛就死掉了,每个同学心情都很沉重,大家都表示再也不会发生任意伤害小生命的事情了。我讲述了非典期间因研制疫苗而为人类贡献出生命的小动物被科学家们纪念的故事,提醒大家对这些小动物应怀有感恩的心。最后,在同学们的一致要求下,我们一同将死去的蜗牛安葬在了树下的土壤里,其余的蜗牛放归自然。通过这件事,同学们懂得了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的重要性,懂得了生命的珍贵。

  总之,在科学教育渗透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怀着强烈的生命意识理念,逐步提高自己实施生命教育的能力,要寻找教学内容中的契机,把握教学的最佳时机,有机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让生命教育之花盛开在科学教育之中。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与生命教育的渗透策略    下一篇:浅谈小学低段科学课中渗透生命教育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