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小学科学论文

理性思维的培养—小学科学教学永远的追求

所属栏目: 小学科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理性思维的培养小学科学教学永远的追求

庆元县教研室  方春云

 

[内容摘要]小学科学是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学科,而科学素养中理性思维又占了很大的比重。如果在教学中培养理智理性的思维能力,这是科学老师永远的追求。以下几种方法不失为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可取途径: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在探究结果有悖科学结论时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在课堂即时评价中培养学生理性思维。

[关键词] 小学科学   理性思维   培养

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辞海》的解释:科学是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恩格斯说:“科学就是用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的材料”。从人们对科学的定义中不难看出,理性、思维占了科学很重要的比重。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小学的科学教育,其实质是对科学四个层次的教育,逐步认识科学的本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相互联系的四个层次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其中科学素养就是对科学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是人的整体素质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1966年,美国学者根据1946—1964年间的文献调查,提出了科学素养的六个范畴:

(1)概念性知识

(2)科学理智

(3)科学伦理

(4)科学与人文

……

科学素养的内涵尽管丰富,但理性,理智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内容。那么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理性思维的培养?笔者结合工作和调研经验浅谈几点看法。

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小学科学课堂需要观察、实验等搜集事实材料,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在探究中得出科学的方法和结论,这个过程都是通过活动承载的。新课程也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但从现在的一些课堂中,我们不乏见到各种各样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热热闹闹”,却一无所获。曾听过一节《垃圾》的研究报告课,展示学生在提出各自的研究问题后,如何分组开展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虽说是一节汇报课,但展示的内容丰富多彩:有学生的信息搜集,展示垃圾的分类;有现场的考察录像,展示垃圾站处理垃圾的过程;有学生的实验探究,展示垃圾对动植物的影响、危害;有情境的模拟,展示生活中垃圾的来源……,但从中发现,有些教学活动是“为活动而活动”,形式上热热闹闹,内容上乱七八糟,该讲的没讲清,该听的没听懂,甚至是该做的没去做,为学生设计好了,一切做的由教师包办。这样的活动不但不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反而助长了学生的浮躁肤浅,对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毫无益处。

那么如何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即有感性的体验,又能理性的思考呢。请看一个教学片段:《怎样加快溶解》

师:同学们想想,使糖块加快溶解,有哪些办法?

生1:用热水;

生2:把糖块敲碎;

生3:在杯子里搅拌;

师:同学们想的办法都很好,那我们通过什么来证明呢?

生:(异口同声)实验。

师:那么现在大家能做这个实验了吗?

生:(异口同声)能!

师:好,老师先请两组同学上来做一做搅拌加快溶解的实验,下面的同学认真看:两组同学来到讲台上,老师分别发给一组一大杯水及一点糖末。而分发给另一组的是一小杯水一大块糖,在相同的时间里让第二组进行搅拌,结果显示搅拌组的这些糖还有很多没有溶解,而未搅拌的那组已经看不到糖了。这时学生纷纷举手。

生:老师,这样不对,杯子要一样大(实质是水量要相同);

生:老师,还有糖要一样多;

师:哦,同学们真聪明,要验证搅拌是否能加快溶解,水量和糖量得一样多是吧,那么在加热和倒碎的实验中又应该注意什么呢?生回答自如。后续的活动也井然有序地进行;

分析本片段教学,教师的高明之外在于当学生处在极兴奋的半懂不懂状态,极易不理性地考虑其它变量盲动手活动时,教师没有跟着盲目,而是用一个参照实验,促进学生观察的同时进行理性的思考:这个实验中有哪些需要控制的变量,只有控制了这些变量,实验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不但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而且把学生的这种思维逐步引向深入,使后续的活动变得水到渠成。真正做到“以活动促学生发展”。由此可见,科学的活动设计必须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教师的活动设计,要具有挑战性、过渡性,激励性,激发学生复杂的思维和高水平的认知。

二、在探究结果有悖科学结论时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在科学探究学习时,有时由于学生事前设计的探究方案不严格,操作步骤不明确,注意事项不清楚,结果得出的数据或是结论和已有的科学结论不相一致;或是在对已有的结论产生怀疑时,也往往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实证意识的最佳时刻。

在我市前年十月份进行的科学评优活动中,有位老师执教《磁铁的性质》一课,在探究“磁铁各部分的磁性强弱是否一样”的问题时采取了分组实验。到反馈阶段时,前面三个小组的实验数据都很正常,但有一小组在两极挂的回形针个数是5个,而两极内侧的一个点所挂的个数是6个,也许由于时间或其它种种原因,老师没有对这组数据进行特别关注就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得出磁铁两极磁性最强,逐渐向里面减弱,中心没有磁性的结论。笔者以为这种教学是有违科学本质的,不理性的教学。学生实验得出的数据有出入时,如果教师草草了之,掩盖矛盾,或是拿书上即有的定论占有话语霸权,那么整个教学就是无效的,违背科学精神,甚至是伪科学的。相反的,应该正视而且关注这些差错,引导学生理性地进行再反思。就拿以上例子说,首先,应让这小组的学生仔细地梳理一下自己探究的全过程:实验的设计有没有问题?实验的过程是否严格按照设计进行?实验的材料有没有异样?挂回形针时的力度如何?在反思的基础上,找到了问题的结症所在。就应该调整失误之处,再进行重复实验,从而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无独有偶,在一堂《分离盐与水的方法》的课中。同学们做分组实验,他们把不明溶液放入蒸发皿,用酒精灯加热加快水的蒸发,蒸发皿中留下许多白色颗粒。然后,观察比较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与盐粒的异同,填写实验表格,汇报交流自己的实验结论。

有一个小组,由于实验时用火过猛,没有及时熄灭酒精灯的火焰,使得留在蒸发皿中的颗粒变成焦黄色。在观察比较后填写表格时,发生了这样一幕:

生1:“颜色不一样的,怎么办?”

生2:“一样的写着好了。”

于是,他们的表格中不明颗粒的颜色填成了白色。

假使这老师也担心在这问题上纠缠不清影响自己教学的话,学生不仅不能通过理性的审视去找寻自己失败的原因,反而助长了他们弄虚作假的伪科学态度。但这位具有教育机智的教师没有担心教学进程受阻,也没有过多考虑课的不完美,他首先向学生声明科学是实事求是的东西,上科学课就应该以实事求事的态度对待,然后请这组学生回忆他们的实验过程有什么缺陷之处,再请刚才实验完成得很好的小组示范,最后再让他们进行重复实验,直到他们的操作出现正常的现象。试想,这群学生今后遇到类似的问题还会轻浮对待,还会弄虚作假吗?如果说这位教师具有很强的教育智慧,在科学教学中,我更愿说他是一位懂科学,具有很强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老师。正像张红霞和郁波在《小学科学教师科学素养调查研究》中所说的“科学这门学问的积累性、逻辑性和经验性特点,决定了科学学习要比其它学科的学习注入更多的理性思维”。而他正是抓住了科学这一精髓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

三、在教学评价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首先说明,这里所指的评价主要指的是课堂上的即时评价,这种评价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旨在鼓励、促进学生的学习行为。新一轮课改实施之后,教师的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课堂上再也听不到“你真笨”等等伤害孩子们自尊的字眼,听到的是“你真棒”“你的想法真大胆”这样的鼓励、表扬性的字眼。但是在听了这么多的课之后,笔者几乎没有听到“不,你的想法错了”“不,你这样是行不通的”等对学生否认的话语。其实在我们科学课上,本着遵循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原则,有些场合恰恰是需要教师对学生说“不”的。让学生在这个“不”字中进行理性思考。

例如这样的现象科学老师一定不陌生:小组活动时,风格各异。大部分小组气氛热烈,有的近乎吵嚷、叫嚣。交流汇报时,有的孩子争先恐后,有的可能只顾自己,有的从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如果这老师还来上一句“孩子们活动真积极,头脑真灵活,发言真踊跃”等盲目的鼓励,在这种浮躁心理的支配下,如何进行探究和观察,如何进行数据整理,又如何能得出科学理性的结论呢?相反,如果这老师能冷静地提醒学生探究活动应该有序而深入地进行,交流过程要注重倾听他人的见解,也许课堂就会呈现出另一片蓝天。

还记得在我县一次培训会上,一位优秀科学老师上了《保护生态平衡》一课,应该说整堂课很出彩,得到所有参培人员的认可,但其中也有一处瑕疵:

师:请大家谈谈人类有哪些行为破坏了生态平衡?

生1:不合格的工厂排出大量的废水废气

生2:人类不合理的乱砍乱伐,乱捕滥杀动物。

生3:飞机飞行过程中把鸟撞死。

这里我们很容易看出,第三种答案显然是不经常的偶然事情,并不足以造成对生态的破坏,但老师对三种回答都给予了肯定。如果老师能对学生3的回答冷静地追问一句:“这种情况你是从哪里得知的,经常听到或看到吗?”学生就会老师婉转的否定中进行理性地分析思考,从而纠正自己不够科学的认识。总而言之,科学课堂上学生的兴趣,探究,创新,合作等科学素养的形成,都需要老师用理性的评价去引导。

林林总总赘述很多,概括起来一句话:“让学生安安静静地做科学”。给孩子一个思考的空间,给孩子一点思考的时间,我们的孩子也许会做得更好。

最后改用马文军《为什么探究》文中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没有问题的思考,不是真正的思考;没有理性思考的探究,不是真正的探究;没有理性思维发展的课堂,不是真正的科学课堂。让思考成为习惯,应该成为所有科学教师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老师科学素养调查研究》     张红霞  郁波

2、《科学课》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课堂因生成而更精彩——例谈小学科学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挖掘与创设    下一篇:例谈科学课中科学思想方法的培养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