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小学科学论文

让课堂提问真正成为“课堂提问”

所属栏目: 小学科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9-01-17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课堂提问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波澜起伏、有声有色,令学生入情入境,欲罢不能,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精彩迭出的课堂提问艺术在发挥作用。而如何让课堂提问真正成为“课堂提问”呢?

  一、精心设计问题

  课堂上教师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必须精心设计、合理规划,克服随意性。所提的问题应把握好分寸,掌握好几个度。

  1.难度。提问难度要适当。提问要有思考的价值,如问学生“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能不能”等,学生齐答了事,根本没有动脑筋,就失去了提问的价值。而提问太难,则易造成“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尴尬局面。过易过难都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如学习“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这一内容时,笔者先让学生观看“在温带地区的春季,热带地区的雨季,各种各样种子纷纷萌发”的景象,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自然界有这种现象?究竟是哪些外界条件影响了种子的萌发?”引导学生进入探索境界,并根据不同的条件让学生做对比实验。实验时种子分成四份,第一份保持干燥,第二份完全浸没水中,第三、四份用湿棉花覆盖,第一至第三份种子置于室温条件下,第四份置于冰箱中。两天后,让学生描述实验结果,进一步提问:“萌发的种子处于什么样的外界条件?未萌发的种子所处的外界条件与它有什么不同?你认为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是什么?”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紧接着教师继续提出:“冬天如何发绿豆芽?”从而引导学生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提出适当难度的问题,学生经过一番认真思考是可以解决的,这样既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角度。问题的设置应注意切入点,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当然,教学提问角度的确定,要求教师首先下一番琢磨推敲的功夫,才能设计出角度新颖、引趣启思的变式提问来。如“植物细胞在什么条件下发生渗透吸水”这类问题易使学生感到厌烦,若换个角度问:“为什么卖菜的人经常给蔬菜洒水?”学生则会感到新鲜。

  3.跨度。从纵向上看,问题的设置要具备一定的难度,而从横向上看,问题的设置则应具备一定的跨度,即紧扣教学内容的中心环节,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前后衔接,这样提出的问题就不仅具有一定的“点”上的信息量(难度),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面”上的信息量(跨度)。如果问题的跨度太大,学生很可能无法立即想起众多的相关知识而难以做答,这样会抑制学生的思维活动。反之,如果跨度太小,则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般来说,在新课中设置的问题跨度要小。如在讲“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时,首先向学生提三个问题: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那么食物中到底有哪些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对人体有怎样的作用?胖子为什么不怕冷?此时教师引而不发,学生疑问重重,求知欲倍增。

  4.坡度和广度。问题的设置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问题的设置还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面向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因此,在设置问题时既要考虑难度和跨度,又应注意到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所设的问题应让大部分学生经过思考后可以回答出来,以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

  二、讲究提问的方法与艺术

  1.梯问。即围绕主题设计一个有层次、有节奏,由浅入深、前后衔接紧密、相互呼应的问题。诱使学生步步深入。如“水分代谢”一节,围绕吸收水分这一主线,笔者提出一系列思路完整而明确的问题,层层推进:(1)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是什么?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在哪儿?(2)吸收水分的方式有哪些?(3)渗透吸水的原理怎样?(4)根内部的水分何时会渗到土壤中?(5)根吸收的水分有何用?最终去向怎样?(6)什么叫水分代谢?这一连串的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最后弄清细胞对水分吸收的原理及水分代谢概念。同时应注意,对于某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应巧妙增加思考的阶梯,使问题简单化,学生思考后能迎刃而解。

  2.曲问。曲问就是变换提问的角度,让脑筋转个弯儿,使学生开动脑筋,通过一番思考才能回答。如讲述“遗传的物质基础”一节时,可运用有趣的谚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为什么呢?(指出这就是遗传)那么,为什么亲代的性状能传给子代?这时学生必须思考,同时还要转弯,亲代并没有将性状直接传给子代,仅仅将生殖细胞传给下一代,生殖细胞中究竟有什么呢?原来生殖细胞中含有控制生物性状遗传的物质,这样很自然地引出了遗传的物质基础。这种以曲代直、变换角度的提问方法,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3.逆问。即有意从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设,造成矛盾,引发学生展开思维交锋,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如“新陈代谢”部分内容,强调新陈代谢是生命体最基本的特征,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若从正面提问,学生需用很大的篇幅回答且不易说清楚。反之,若生物的新陈代谢停止,生命将如何?生物的其他特征将怎样?这样提问,将学生引入矛盾的思辨之中,学生对所学知识就会印象深刻。

  4.悬问。即通过悬而未决的问题构成悬念,给学生造成一种跃跃欲试和急于求知的迫切心理。如讲基因的分离规律时,笔者抓住机会对学生说:“人类的双眼皮与单眼皮是一对相对性状,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请看这幅挂图。图中的一对夫妇,男的单眼皮、小眼睛,女的是双眼皮、大眼睛。假如他们生一个孩子。你们说这孩子是双眼皮,还是单眼皮?”同学们马上七嘴八舌嚷开了,不少学生急于催促教师讲下去。问题一旦提出,就构成悬念,使学生答之不能、罢之不忍,直到解决问题为止。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科学探究内容的确定和案例分析    下一篇:小议影响科学新课程在农村中小学实施的不良因素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