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英语论文

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所属栏目: 英语论文  更新时间:2017-06-2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长冲高中 殷炼传统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它只关注知识的接受,使学生成了盛装知识的容器,而不是具体的有个性的人——生命主体。这便是传统教学的根本缺陷,而这一本质的缺陷恰恰是阻碍素质教育,特别是创新素质教育目标顺利实现的根本障碍。因此,我们必须对传统教学的弊端有明确的认识。

  一、传统教学的弊端及启发式教学思想。

  传统教学的弊端表现在:(一)教学观念的局限与偏差。传统教学是在“主知主义”及“教师中心”观指导下的教学。“主知主义”观把人的培养仅仅局限在知识的传授上,而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中心” 观忽视了学生作为“人”在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和权利。其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把丰富复杂的教学过程简括为特殊的认识活动,且在教学过程中不尊重学生的思想感情、看不到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即使在完成认识任务时,由于受认识机械论的支配,如把知识看成绝对真理,把学习简单看成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输入过程,低估了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经验,轻视学习者心理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等。使师生的生命力在教学中得不到充分发挥,结果连其视为最主要的认识性任务也难以有效完成。(二)实践操作上的缺陷:1、只重学不重用;2、只重结果不重过程;3、只重教师不重学生;4、只重认知不重情感;5、只重计划不重开放。

  鉴于此,为了更好的实施素质教育,我们提倡用启发式教学。其实,启发式教学最先为中国大教育家孔子首创。其思想要义首先体现在他的经典性论断中,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后来者继承与发扬了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经过数千年的实践和研究,终于得出现代教学论启发式教学思想的主旨和内涵。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教学的客观规律不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成功地使学生的思维情绪和智力活动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自觉地独立地展开思维,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学会学习,提高思考力。”同时,我们也确定了启发式教学的范畴属性:它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学方法体系的指导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原则。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们称启发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思想。当前,转变教育思想、加快教育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启发式教学能否再受关注,重要的是教师能否重视启发式教学思想并注意将这种思想随时融会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之中。解决了对启发式教学内涵的理解,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会找到一些体现的办法。对此,每一位教师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的途径来实施启发式教学。我认为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习和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因而提出问题理所当然地成为教学的起点。这样,课堂教学过程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教学方法――课堂提问,也自然成为实施启发式教学的首选方法。

  二、启发式教学的含义及特点(1)启发式教学的含义《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给启发式教学界定: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

  (2)启发式教学的特点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在于构建和塑造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学生知、情、意、真、善、美的完美人格,并以此使学生达到“爱学”、“会学”、“学会”。启发式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体现了教学过程的认知与非认知的统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互作用的统一、教和学相互作用的统一、教学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强调理论语文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实现书本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三、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优点“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充分肯定现行语文教学大纲对于语文性质认识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样新的表述。这一表述,摆脱了长期以来人们关于语文学科功能的争论,正面论述了语文的学科性质和地位,即不能单纯强调二者中的某一方面,应在二者统一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是新的课程标准的一大突破和进步。

  一是激发学生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兴趣对学习成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使学生感到语文课程是一种享受,既可领略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和高尚的思想情操,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又能学会学习的方法,养成自觉运用语文的习惯。

  二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同的教学方法,作用于学生的效果是不同的。启发式教学的最大特点在于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也就是让“主体”发挥最大的效应。大家知道,师生在课堂上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教与学、授与受、主导与主体都是相互作用而产生效果的。这对矛盾中,主导是外因,主体是内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启发式教学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内因作用的教学,内因的作用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提高了。

  三是使学生达到“自力”。“自力”的要求是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意思是学生通过语文课的学习,能凭自己的能力读书作文,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众多教学方法中启发式较之其他各法,更能减少学生在学习时对老师的依赖性,它能使学生在学习时变被动为主动,变死记硬背为重新思考,变无所事事为想方设法,变苦学为乐学。用魏书生老师的话来说,学生把上语文课当作是一种美妙的“享受”,在甜蜜、轻松的“享受”中,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步培养起自己读书作文的能力,教师则达到了“教是为不需要教”的目的,学生达到了“自力”。

  四是积累知识,增长才干。启发式教学只是一种手段,激发兴趣,提高效率,培养“自力”。最终的关键是为了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更强的能力,增长学生更大的才干。语文学科同其他学科一样,也有许多知识点要学习,这是不容质疑的。

  所以说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是必须的,也是可行的。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塑造良好的人格魅力。

  四、语文课程如何进行启发式教学语文教学如何运用启发式呢?这是一个要具体回答的问题,因为启发的方式多种多样,教材的内容不同,采用的方式也不完全一样。说到启发,有人认为提问就是启发,把启发与提问等同起来,很显然,这种看法并没有真正弄清何谓启发。提问可以是启发,但不一定都是启发。一些深奥难懂的问题,教师不作引导就问学生,或一些浅显的问题,学生都懂了,还问学生“是不是”?就起不到启发作用。反之,有时不提问,只是教师讲课,也可以使学生受到启发。比如我们常常说“某某同志的讲话使我受到了启发”。因此启发式教学应该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学会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下面我想通过实例说一下我是怎样坚持用启发式教学进行语文教学的。

  (1) 问题情景式什么是创设问题的情景?它的心理依据是什么?教学中如何实施?

  所谓问题情景,简言之,是一种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通过努力去克服,(寻找达到目标的途径)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景。(学习任务)实践证明,任何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发生的。只有具有这种问题性的情景,对学生才能有强大的吸引力,而对学习需要才具有强烈的激动作用。

  从心理学上讲:“思维活跃于疑路的交叉点”。即思维活跃在有了问题亟待解决之时。人的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人的思维活跃在新的有趣的问题亟待解决之时,表现出高度集中、高度振奋。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学习,可提高注意力。只有把知识和情景结合起来,才有学习的积极性,即使知识带有情绪色彩。

  教学中是否有问题情景,主要看学习任务与学生已有经验适应如何。所以,创设问题情景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结构,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此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及智能水平,遵循从已知到未知、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原则,才能有效地创设问题情景。

  下边就语文课文教学中,运用创设问题情景,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实践进行讨论。

  例如我在讲授九年级语文《故乡》一课,在分析典型环境的基础上分析典型性格时,由教师结合情节发展,通过讲述人物的语情、行动、心理,进一步展示环境。鲁迅悲剧小说《故乡》是以“悲凉”为基调的。这可从回故乡的心情、渐近故乡的感受、在故乡的见闻以及离故乡的沉思中看到,全文通过“我”回故乡这件事的具体描述,不仅展示了主人公“悲凉”的心境,还展示了破败荒凉的旧中国农村面貌。在此基础上就作者在典型环境中对人物的描写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进行分析:作者在《故乡》中写杨二嫂,只用了短短两百多字就成功地写出了一个典型人物,这是怎样一个人?作者写她有什么意义?学生很难把握这两个问题,不知如何回答。通过给学生创设情景,介绍写作背景等进行启发。随后引导学生扣住原文分析:杨二嫂,过去是一个在小镇上靠姿色招徕生意的、过着小康生活的小商贩,当时,人称之为“豆腐西施”。二十后,她变成一个“凸颧骨、薄嘴唇、细脚伶仃的圆规”。杨二嫂的外貌变化,有深刻的意义。由于当时社会对贫农的多种压迫、剥削化,使失去土地的农民闺土变得穷困和麻木,对此大家易于理解,但像杨二嫂这样一个“豆腐西施”的变化,就是“我这一个从小住在她家斜对门”的人,也“愕然”了。这说明由于当时兵匪官绅捐杂税的压迫和摧残,不但使贫农破产,而且使像杨二嫂这样过去过着小康生活的人们,也不可避免地破产了。这更显示出当时农村的经济破败萧条的广泛性。杨二嫂不但外貌有变化,而且性格也大不一样了,过去“终日坐着”可算是文静的,现在她尖刻、泼辣,在“我”面前,她敢露出“鄙夷”的神色,“冷笑”地挖苦“我”“贵人眼高”。同时,她敢于揭露那些旧社会里“讨三房姨太太”“坐八抬大轿”的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方式,虽然,她找错了抨击的对象。杨二嫂自私,贪小便宜,这是由她的小市民身份决定的,也是当时病态社会中一个典型代表,农村经济的破产引来了她这样的小市民随之破产,致使她二十年后,景况不如以前了。为了生存,她公开向“我”要些破烂木器回去用,走时“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可以说这都是生计所迫。

  这样讲述与启发提问归纳相结合,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既节省了时间,突出了重点,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2) 暗示启发式暗示教学法的理论认为,人的学习活动不仅依靠大脑皮层结构,而且是在感情的潜意识的共同参与下进行的,是显意识与潜意识交织的心理活动。每个人都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而实际学习成效是受制于显意识与潜意识的协调状态的。

  在课堂上,当学生的显意识在学习课程的同时,他们的潜意识也在吸收着各种信息,并对显意识时时刻刻施加影响,增加着或消弱着显意识学习的效果。当显意识和潜意识处于积极和谐的相互作用状态时,学习效益就会成倍提高。反之,当潜意识处于消极状态或抵抗着显意识的活动时,学习效率就会降低。教师的责任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激发起潜意识并诱导其倾向于学习对象,最大限度地将潜意识与显意识协调起来。由于潜意识并不服从于显意识思维,所以这种激发、诱导只能通过暗示作用于潜意识来实现。教师的暗示实际上是对潜意识的启发。这种启发就其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习效率,发展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宗旨和效果而言,是与对显意识(逻辑思维)的启发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按照暗示教学法的基本原则,教学不应有紧张气氛,学生应该是在愉快的、轻松的、心理集中的状态下学习。这种感受使他们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并不感到疲倦,相反,他们可以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充满着内心的自由感,从而导致“教学过程变为自学过程”的转化。例如,我在进行《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教学时,学生读完课文后,提出这样的问题:课文结尾,菲利普夫妇决定从哲尔赛鸟返回时,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碰到于勒,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后,发表如下看法:①怕女婿知道了对婚事不利。②是于勒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个品德很好的人,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③是于勒太穷的原因,如果于勒此时富有,菲利普夫妇一定会和他相认。④是菲利普夫妇的原因,他们的头脑中只有钱。⑤是那个社会制度造成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金钱关系。以上的回答是学生潜意识的表现,我进一步质疑,要求学生学会结合人物性格和当时社会回答,起到了暗示作用。这些不同的看法,各有各的道理。最后,在教师的点拨下,大家统一认识,造成此事的直接原因是菲得普夫妇只认钱和于勒穷,其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3) 情感启发式情感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作者缘情而发,把自己强烈的情感演变为文字。因此,激发情感必须披文入情,才能深切感受作者传递出来的感情,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须作为有趣的最贴合的符号。”

  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是看见徒有迹象有死板的符号,怎样接近作者的旨趣呢?教师应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让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如《卖炭翁》中有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分析这句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卖炭翁身上穿得很单薄,为什么还希望天气更寒冷些呢?还不矛盾吗?衣单思暖,人之常情呀!为什么呢?因为卖炭老人希望天寒能卖上好价钱,否则,不要说生活无着落,就连买件单薄的衣裳的指望也会落空的。这样一启发,学生就能理解老人这种矛盾的心理,蕴含着多大的痛苦和辛酸啊!这就激发了学生对卖炭老人的深切同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

  (4) 媒体启发式所谓媒体启发,主要是指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进行启发,如电化教学、电脑、幻灯,录音等现代化教学工具,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复杂为简单,图文并茂,形声结合,试想,在教高尔基散文诗《海燕》时配乐朗诵比一般范读效果更佳。又如在教《小石潭记》时,如画一幅“隔篁竹,闻水声”,周围“青树翠蔓,中间全以石为底,鱼儿在潭中往来翕忽,似与激者相乐”的小石潭在投影片上,小石潭的方位、概貌、情趣就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如果用电视录像或电脑媒体。色、形、声结合,更使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

  (5) 对比启发式教学中运用相互联系而又容易混淆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正反对比和新旧对比,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在比较对比分析中加深理解,又在理解基础上加深记忆。以《故乡》一课为例,课文以闺土形象的描写,可采用对比启发,分析时,教师提问:“中年闺土与少年闺土对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少年闺土:“紫色的圆脸,红和圆实的手,说话滔滔不绝,说的都是海边无穷无尽的稀奇事”。中年闺土:“灰色的脸”夹着“皱纹”,“松树皮的手”,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年变成一个“木偶人”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多子、兵荒、苛税等原因造成的。这样一对比启发,学生对课文理解就加深了。

  先进的方法能赋予启发式教学以丰富的内涵。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明确: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要把学生真正置于主动者位置,变向学生奉送真理为引导学生发现真理,一旦我们这样做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将会出现全新的局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结束语在我国的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因此,传统教学所培养的学生是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的,传统的教学观念及教学指导思想必须更新才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大力倡导启发式教学,重新赋予启发式教学新的活力与内容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主旋律。

  启发式教学源远流长,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发展,其内涵得到了不断的充实与扩展。早期的启发式教学单纯指的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式或技巧,而现代教学论认为,启发式教学是以活跃学生思维为标志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即教师根据学科的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在“启智导学”的教学基本原则的指导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传授知识,凡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的教学均可视为启发式教学。概括地讲,启发式教学的本质特点是激发和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创新思路 摸索教法 促初中外语教学    下一篇:小学英语教学难点突破初探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