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其他论文

浅析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

所属栏目: 其他论文  更新时间:2018-09-22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21世纪的今天,素质教育全面取代应试教育已经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由于种种原因,素质教育成为了花架子,那么应该如何顺利实现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换呢?应试教育有哪些弊端?素质教育又有哪些误区呢?结合个人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一些看法。

  一、应试教育的利与弊

  应试教育体现出的是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为了提高考试难度和深度,使中小学教材偏深偏难;加大了学生压力的同时,也使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为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师又不断增加辅导资料,过分强调机械训练,又导致了“高分低能”这一现象。由于书本中的知识只能用来应付考试,学生往往都是把内容背熟之后,在考试的时候对号入座,根本没有真正理解知识的涵义,更不懂得得举一反三。死记硬背的方式导致遗忘加快。在“分数至上”的要求下,学生的压力不断地增加,学生之间按照成绩也有了优劣之分。优等生,受到老师宠爱,同学羡慕,似乎已经成为“天之骄子”。而这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也较差,一旦成绩下滑,对他们来说就是沉重的打击,甚至部分家长和老师也无法接受优等生成绩的下滑。差等生,其实主要只是成绩差。由于长期得不到家长、教师的肯定和认可,部分学生开始丧失学习信心,甚至自暴自弃,成为社会上的隐患。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应试教育中“高分低能”现象越来越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已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要完成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换,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成的。它既需要广大教师转换传统的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也需要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只有双管齐下,才能顺利完成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换。

  二、如何完成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换

  (一)切实转变学生成绩评定的标准。

  成绩评定是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对教学效果作出价值判断的手段,又是提供教学活动所需的途径。成绩评定既反映学生学习成绩,又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师生都可以依据评定来不断地调节教和学的活动。通过考评反馈的信息,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评定成绩要客观公正。除评定学生学业成绩外,还可评定学生的努力程度、进步状况等,及时指出学生学习上的优缺点和努力方向。

  分数是衡量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一种简单的数量化的表示形式。等级是衡量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一种简单的质量化的表示形式,它们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评定不仅要看答案的正确与否,而且要注意答案的思维过程,要允许学生中答案的不同见解,特别是灵活性、综合性的问题,要启发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从不同的方向以不同的思维模式进行探索,充分发挥学生创造力。

  (二)注重创造力的测验和培养。

  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产生新认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造力不是一种单一的心理活动,而是一系列连续的复杂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创造力较高的人通常具有较高的智力,但是,智力卓越的人不一定具有卓越的创造力。创造力较高的人兼有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两种能力。

  创造力的培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创造性想象。2、重视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3、培养发散思维和辅合思维。在课堂教学中,辐合思维只要求找到正确答案,而发散思维则包含想象、创造、启发、猜测诸方面,更有利于训练和培养创造力。4、急骤性联想,意指以集思广益方式在一定时期内采用迅速的联想作用,引出新颖而有创造性的观点。5、培养良好的精神状态。在积极精神状态下,人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反之,缺乏自信,缺乏坚定的决心和坚强的意志,必然影响能力的发挥。这是因为人的意识活动是一种自觉活动,因此,人们可以自觉地调节自己的情绪、意志等心理活动。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学会创新是每一位青年学子成才、成长、成功的必由之路。

  (三)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结合原则。

  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是指教学的方向、内容、方法和组织都由教师来设定和决定;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自学,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要向学生直接传授知识,实行言传身教;学生作为认识和发展的主体,要主动积极而不是消极被动地学习;对所学的知识要真正理解和善于运用,而不是生吞活剥,呆滞死记。学生认识的发展同其他一切事物的发展一样,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才可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深刻理解和善于运用知识

  要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性结合起来,其前提是师生双方有共同的目的;要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使他们掌握学习过程,学会独立学习;关键是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实行启发式教学,废除“满堂灌”教学。指导学生真正自觉地掌握知识并且能够独立地利用已有知识探索新知识,逐渐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据调查,高一学生的智力变化最大,高一入学时的尖子生,经过半年或者一年后,不一定是尖子生,有的甚至显得比较平庸。高二以后的学生,智力日趋稳定和成熟,凡是高二发现的尖子生,绝大多数都能保持。这说明成熟后的思维的可塑性比成熟前要大得多。所以,在学习科学理论、文化知识的过程中,使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善于分析的能力至关重要。对此,在学习时要多参加实践,多接触相关的客观事物,尽可能多地阅读感性材料,并开动脑筋,独立思考。重点思考关键性的知识,把握知识时,养成追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考习惯。通过质疑、解疑的过程深化所学,真正掌握知识体系,而充分发挥思考的作用是主动性学习的关键。

  只有不断探究各种方法,最佳效果的客观规律,重视其运用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和运用知识与实践,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他们能够生动活泼地、充满兴趣地、主动地学习。

  提倡素质教育有利于改变应试教育中的种种弊端,也有利于全面培养人才。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种种原因,素质教育成为了花架子,往往无法真正得到贯彻落实。

  三、素质教育的误区

  素质教育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培养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

  由于大多数人对素质教育理解有误,也就导致了行为上的偏差。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新课改教材中许多内容是割裂的,并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结果是学生虽然都掌握了,但却无法把已掌握的知识融会贯通起来。

  2、认为只要建立各种兴趣班,就是素质教育。结果导致过多的兴趣班的建立,反而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3、 认为只要使用多媒体就是素质教育,现在教学中基本都在使用多媒体教学。它可以利用图片、视频、音频来提高学生想学习兴趣。但是很多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仍然是“满堂灌”,可谓是“换汤不换药”。

  4、认为师生平等理念的提出,就应该对学生错误一再地忍让,一再地放纵,少数学生甚至可以不把教师放在眼里。其实这一理念的提出,主要是纠正过去教师高高在上,不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并非指教师不能管学生,学生可以不尊重教师。

  总之,要真正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还要转换传统的教育观念,改革招生制度,使素质教育深入人心。只有让所有的学生都获得健康、完整的素质教育,我们才会拥有大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在未来的诺贝尔奖领奖台上,才会有更多的来自中国的获奖者。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小学生成长中心理困惑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和做法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