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其他论文

小学生成长中心理困惑问题及对策

所属栏目: 其他论文  更新时间:2018-09-21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一、小学生成长中心理困惑问题

    (一)小学生主要心理困惑

    我国教育学学者姚鑫山把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惑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心理轻微失调,包括厌学、自卑、依赖、任性、孤独等;第二层次:轻度的心理障碍,包括抑郁症、恐惧症、焦虑症等;第三层次:精神病,包括精神分裂症、精神病性情感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反应性精神病等。本文主要探讨第一层次的心理困惑问题。

    目前,中小学生心理轻微失调主要集中于学习和人际交往两方面:

    第一,小学生学习方面的困惑

    小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心理困惑主要体现为厌学。厌学心理是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乃至厌恶,从而逃避的一种心态。其主要表现有打瞌睡、闲聊、做其他的事、侵扰、闲荡、发呆、玩铅笔、橡皮等文具等。其中,学生学习习惯与学习成绩差造成的心理压力两方面的问题为比较明显的心理困惑。

    造成此类问题的原因有的是由于儿童身心发展必然规律导致的。比如小学生学习本身就具有目的性差、精确性差、坚持性差等特点,他们分析综合能力的发展水平不高,感知事物时不善于区分细微的差异,很容易混淆相似的事物,因此不能准确地认知事物,从而导致其学习习惯存在困惑。此外,引起相似厌学的原因还有:

    主观上,学生学习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或者学习失败导致厌学。有些学生不知道学习为了什么,认为学习为了父母;社会上没有读书的人仍可以赚钱,这使得学生认为学习无用。有些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差,受到老师、家长以及同学的压力,害怕学习,并因此丧失信心,害怕学习、讨厌学习。

    客观上,学习负担过重、家庭、学校培养方式不当以及人际关系不好导致厌学。学校、家长为了学生能够有好的学习成绩,不断给学生施加压力,使学生丧失主动性、积极性,而且不能得到动手锻炼,独立性差,导致逆反心理,对学习越来越厌倦。

    第二,小学生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困惑

    学生人际关系上的心理困惑表现为自身的孤独感;与同学的交往;与父母、老师的交往问题。

    有孤独感的学生主要体现为:最怕放假,没人玩;没有好朋友,心理难过;父母离婚,孩子觉得孤伶伶的等。学生有孤独感有些学生性格内向,几乎不和其他同学交流,身边没有一个可以说话的朋友,这样就会感到孤独,逐渐地就不愿意上学了。孤独感是压抑小学生的一种困忧,这是独生子女的通病,随着人们关注力度加大,对这一问题的论述颇多,在此不在详述。

    学生在与同学交往中容易出现的困惑有:男生欺负女生怎么办;打抱不平总被老师批评;男女同学讲话为什么被别人耻笑等。在与老师交往中容易出现的困惑为:老师太凶;老师有私心,出来问题和对同学的态度常与学生家长的关系的好坏或学习成绩为标准;不敢向老师提问否则老师会责问为什么上课不专心听讲等。在与父母交往中可能出现的困惑有:父母很凶,考得不好要挨打;父母不尊重自己,什么事都管;父母逼我画画、练字,可我一样都不喜欢;父母搓麻将,我没地方做作业等等。

    (二)小学生成长中心理困惑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小学生成长中心理困惑有诸多原因,例如遗传、生理因素与环境影响等。本文主要从环境影响探讨。

    儿童生活环境主要是家庭、学校、社会环境。

    第一,家庭环境

    家庭是儿童生活的第一环境,父母的言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发展。由于父母的素质不高,行为粗俗等给学生带来许多苦恼、困惑的情况普遍存在着。如父母与邻里的争斗,与老辈不和睦、父母贪小便宜、对工作不负责等。有个四年级的学生诉说,有人上门向父亲讨100元的赌帐,父亲警告:“不准告诉妈妈。”“我想,我不告诉妈妈是对妈妈不诚实,妈妈知道后一定会骂我,但我告诉了妈妈,不但爸爸会打我,骂我,而且他们还会因此吵架,这是我最怕的事情。”可想而知,父母给孩子的身教是什么?

    另一方面,父母望子成龙,脱离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以“填鸭”、“干涉”等不当教育方法培养孩子,结果适得其反。此外,父母工作很忙,或者为了生存远离孩子,到外地打工,孩子得不到父母的爱,很小就与父母在感情上分离,会使孩子产生分离焦虑。

    所以,亲源性心理影响是何性质直接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

    第二,学校因素

    教师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影响很大。因为,一是小学生个性很不稳定,是个性的形成时期,很容易被外界影响;二是小学生正处于良好个性形成最佳时期。

    学校因素还涉及同学影响,小学生自身发展中,同龄人是非常重要的力量来源。健康的群体存在着极大的积极影响力,在健康的群体里生活可以获得更好的成长所需的养分。

    第三,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有极大的影响。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他们的子女要么随其进城,要么留守农村。不管是哪一种情况,他们都出现了许多急待解决的心理问题。例如,进城务工子女与城市的不相容性;留守儿童心灵家园的丧失等。

    二、解除小学生心理困惑的建议

    作为教育工作者,对正确引导孩子树立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消除孩子心理困惑是应尽责任,也是我国素质教育所面临的有待解决的问题。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笔者尝试通过以下方法加以实施(简称“四多法”):

    第一,多观察

    小学生的喜怒哀乐都易于外化,要想及时了解学生的困惑,就要多观察他们情绪的变化,因为人的情绪与健康有很大关系。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表情,知道他的心情如何;通过观察他与同学的关系,知道他的人际关系如何;通过观察他的行为,知道他的行为是否异常等等。只有多观察,才能够发现问题,也只有这样,才可能去解决问题。

    第二,多倾听

    倾听有助于老师了解学生心理问题,让老师知道一些无法用观察方法得到的答案。老师只有多与孩子交谈,才能知道学生内心想法,才会了解“孩子眼里无小事”。

    倾听有助于使学生的苦恼倾诉出来,减轻其心理负担。如果一个人一直被心理问题困扰着,会感到很苦恼。把事情告诉别人,会觉得轻松许多。

    第三,多交谈

    首先,与学生本人交谈。学生有了心理问题后要及时与学生沟通,仅仅依靠倾听,是不能完全掌握学生情况的,还需要与他交谈,了解学生心理问题存在的原因。在与学生交谈中要注意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要对人,而不要对他的行为和思想。

    其次,多方了解,有时候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不愿意的学生不愿意把心理问题都说出来,有一定顾虑。这个时候可以向他朋友以及父母了解情况,通过他周围的人了解这些学生的情况。

    第四,多辅导

    首先,通过掌握的情况分析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一般意义上,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可归结为社会、学校、家庭。如果从有心理问题本人的交得考虑,人与环境的变化是否相适应是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失落感会引起心理冲突,如不能自行解决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二是生活与学习的环境或所处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如果不能适应,心理问题就产生了。三是不能正视现实,对过去耿耿于怀,适应能力差,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第二,进行心理辅导。心理没有固定的模式,要遵循因人而宜的原则。这就要求教师掌握一些心理辅导的方法,解决心理问题就能做到事半功倍。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小学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    下一篇:浅析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