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美术论文

开展小学乡土美术教学初探

所属栏目: 美术论文  更新时间:2018-12-07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作者:磐安县新渥镇中心小学 应旭

  【内容摘要】

  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本土文化,从他们的周围环境开始,挖掘生活的美,乡土文化的美。但当前乡土教材的运用严重的不足,严重的滞后。所以笔者认为作为美术教师不仅要用好教材,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从生活入手,在美术技能层面上,加强学生美术素养,正确利用优秀的乡土文化资源,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更大程度上拓展了学生在广泛情境中认识美术。

  【关键词】美术教学;乡土文化;生活化

  《美术新课标》中提出“认识本土文化是学生学习艺术,认识艺术的基础,是他们走向世界的起点,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本土文化,从他们的周围环境开始,挖掘生活的美,乡土文化的美”。

  一、乡土美术的概念

  “乡土美术”中的“乡土”是一个地域概念,指人们出生或少年时代生活的地方,由于长期的居住和生活,人们对该地方产生了特别深厚的感情并受其影响。“乡土”的概念范围通常会随环境、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但是,一般意义上的乡土的范围最小可具体到乡镇,最大不超出省的范围。因此,“乡土美术”指的是本乡本土的美术,即所居住生活的地方的美术,主要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民间美术与通俗美术,既具有实用功能又具有审美价值。

  二、乡土美术运用的现状

  根据笔者调查,当地农村美术教学主要都以教课书为主,很少利用周围现有的美术资源去进行教学,并且有时还很难保证学生一星期二节的美术课,可有可无。可以说,在当地美术教学乡土教材的运用几乎为零,乡土教材的运用严重的不足,严重的滞后。美术课程在学校领导、家长、学生的眼中无足轻重认为美术学多学少问题不大。这些偏见和现象直接干扰着美术教育工作的正常进行。

  三、开发乡土美术教材的优势

  乡土美术是所有艺术的母体,它有着强烈的感召力。乡土艺术作品造型变化万千,色彩纷呈,它们来自民间艺术家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造型意识。笔者的家乡是群山之祖、香菇之乡、药材之乡,镇上有古桥古弄、田边有鸟语花香、以及清澈的小河,弯曲的小路……这都是一些值得挖掘的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只要教师正确合理的运用这些资源,再和当地的美术课本相结合,就能使一节无关紧要的副课变成丰富多彩的一堂美术课。

  四、开发乡土美术的途径

  怎样利用乡土文化来激活美术课堂教学,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访田间地头——欣赏农韵之美

  在美术教学中笔者充分开发利用农村自然资源,不仅使农村美术教学充满活力与生命力,更重要的是孩子们热爱美术、学习美术的人多了,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当然自然风光也是乡土资源的一块重要内容。在春风和煦的日子里,带领孩子们走出校门,感受家乡的田野风光,田埂上的小花小草、河岸边的木船灌木、栅栏旁的草垛破车都是美术活动的对象。

  笔者经常带领孩子们走向大自然,接触大自然,引导孩子们感受大自然,认识大自然、亲近大自然、享受大自然。农村学校依山伴水,具有独特的山村地理特征。一走出校门口便有大片的农田、桑地、药田,那儿有阡陌小路,有平整和笔直的田间灌溉小渠道,孩子们来到这里,在路边草丛拔拔草,摘摘野果;到田边挖挖荠菜;爬上山采采野花,摘摘蕨头……孩子们可以尽情采集喜欢的创作材料,没有约束,从而使他们的天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所有这些都是大自然赐给孩子们的礼物,孩子们在随心所欲的玩乐创作中得到了自由的体验和创造的乐趣,同时也大大增加了想象性、合作性、装扮性。

  实践证明,只有充分利用农村自然教育资源,让孩子们走出课堂、走出围墙,融入社会,放眼农村广阔天地,挖掘农村特有的资源,开展以农村为题材的系列活动,把生活和美术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农村孩子的兴趣得到培养,个性得到彰显。都能画出特色、画出个性、画出真情实感。

  (二)引乡土入课——发现艺术之美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在于人的发现,这里的发现是寻找生活中的美。生活与美术是一体的,生活是美术得以生长的土壤,离开了生活,美术是无法进行“无土栽培”的。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孩子们对世界的认识大部分仅仅依靠眼睛的观察,引导孩子们如何用心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美,是创造美的前提。因此,美术教学中,教师就要引导孩子们有目的地观察生活。

  大自然赋予了人类的一切,也激发了人类对生活中美的灵感和创作激情,人们从自然界中得到很多启示。因此,尽量让孩子们全方位地接触了解五彩缤纷的世界,扩展他们的视野,受到自然美的熏陶的同时,使之为艺术创造美打下儿童时期的基础。虽然生活是孩子们每天都能见到的,但要真正反映表现生活时,就会感到茫然,无从下手,这是因为孩子们还停留在无意识状态中。这时,教师要诱发他们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指导捕捉生活中最有表现力的一瞬间,让孩子们关心身边的人和事,积累绘画素材。笔者尝试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发现艺术之美:

  1。了解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景观

  磐安民风淳朴,有威阵四方的龙虎大旗、高二的竖长旗、炼火、迎龙灯等民俗表演,菇乡、药乡里姑农、药农特有的节令性生活是独具磐安特色的民间文化,通过绘画活动不仅加深孩子们对地方文化的了解,培养对地方性美术元素的学习能力,增强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2。欣赏历史遗留下的名胜古迹

  磐安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很多的名胜古迹如:昌文古塔、昭明院、灵山风景区内的古祠深院等等。具有明清特色的古建筑群连篇成群保存完好的老台门就有百余座,另有庙宇、民居、祠堂、牌坊多处。前人留下用以装饰门楣墙面的绘画作品依稀可见:梅兰清新典雅、鸟鹊玲珑雀跃,很是耐人寻味;花、鸟、虫、鱼等吉祥物、人物山水以及各种历史故事、传奇故事、神话故事以多种雕刻形式呈现于石窗、木门、屋檐之下,手法细腻感人……通过介绍这类传统人文景观,引导学生认识本地的民间美术,认识先辈们创造的珍贵美术文化,领略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理解传统文化思想,体会劳动人民辛勤的劳动和高度的智慧,启发孩子们学会珍惜宝贵的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使我们的民族美术更能发扬光大。

  3。亲身体验“江南药镇”的韵味生活

  笔者学校地处浙八味之一——浙贝母的主产地“江南药镇”新渥,这个美丽而充满药香的地方,使孩子们从小就对药材耳闻目濡。笔者因势利导也带着孩子们一起去学校的药材基地去观察、体验、写生。

  除了写生笔者还要求孩子们凭借记忆默画,把看到的物像或经历过的事情用绘画的形式默下来。当然,在默画过程中,要求孩子们回忆当时的场面、情景及自己的心情、感受,把记忆中的形象进行合理取舍,经过审美判断,创造性地组织画面。这种做法,有利于促使孩子们留心观察生活,记忆形象,提高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

  笔者还带学生去蚕农家参观怎样养蚕,让孩子们仔细观察从蚕卵到又白又胖的蚕,摘桑叶喂蚕,最后变成蚕茧。再带领孩子们参观学校隔壁的蚕茧站,去亲自体验从一个个蚕茧到一条条完整的蚕丝被的整个生产过程。同时笔者每一年都会带着孩子们去参观“中国药材城”。在那里不仅可以认识很多不同功效的药材,还可以从药商那里听到很多有关药材的知识,更可以感受到药商们向客人推销药材的画面。

  4。画出创造性的写生作品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艺术创作的源泉,来源于自然。艺术是人类对自然进行观察、了解、和探索过程的再创造。儿童画的创作也是如此。利用农村里取之不尽的自然资源可以丰富课堂教学,而开阔的生活领域和自由无束缚的学习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孩子们的实践创作能力。同时教师的正确引导给孩子们提供丰富的资源,美术课中有很多课需要走出教室,实地写生,这也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课。我们不能浪费这种天然的资源,可以就近组织孩子们写生,在写生的过程中,引导孩子们从形象、从色彩方面去观察发现美,寄托情感于自然中,尝试运用各种不同的表现方式来描绘自然景观。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把孩子们带到大自然中,让他们去听、去看、去触摸、去感受,尝试直接用色彩去表达,去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巧用生活材料——创造乡土之美

  大自然赐予我们丰富的、独特的自然材料,是一部真实、丰富的百科全书,蓝天白云、山川河流、奇峰秀岭、红花绿叶、水中的鱼、空中的鸟、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为农村的孩子们发现美、欣赏美,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自然环境对于儿童艺术能力的发展非常重要,这种能力的发展有赖于各种经验的广泛吸收,才能达到较高水平的艺术创造。因此,给孩子们身临其境的自然体验,使他们获得多种生活和艺术经验的积累,是教育者的重要工作。笔者所在学校地处乡镇,物品丰富,自然材料更是取之不尽,黑黑的泥巴随处可见、黄黄的稻草垂手可得。随处可见的各种树叶,不同形式的玉米皮、麦秸草、野草以及各种农作物的种子、瓜果、蔬菜等,经过孩子们的巧妙构思,精心制作,都能变成一件件富有情趣的工艺品。

  镜头一:妙用药材

  作为“江南药镇”的新渥,到处都能见到各种各样的药材。如贝母花,当贝母花一开,农民们就要把它摘下来,这是为了让地底下的贝母能吸收到更充足的养料。贝母花摘下后直接扔在地里,没有其它用处。所以当贝母花开时,我就带着孩子们来到学校的药材实验基地,摘下贝母花,回学校写生,让孩子们仔细观察贝母枝叶的生长情况,如是否对生;叶脉是怎样生长的;贝母花是什么颜色;贝母花瓣上的机理怎样等等。写生完毕教孩子们把它做成干花,贴成各种各样的画。孩子们把它拼成孔雀、帆船、穿裙子的小女孩……这样孩子们不但兴趣盎然,作品富有真情实感,而且在宽松愉快而自由的环境里,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了自由发挥。更为主要的是,在笔者的精心策划组织中,孩子们充分发展情感,体验了人际交往与人合作的快乐,体验了自我创造的快乐。这些自然物质、田园作物的充分利用,在丰富了农村校园文化的同时,也为农村美术教学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镜头二:农作物再利用

  黄豆、蔬果、粮食、石子、玉米秸等都是绝好的美术资源,教学中可以从学生生活入手,在课程资源开发方面,山涧的石头,玉米的外皮、漫山遍野的红枫、樱花,挂满枝头的柿子、斑驳残蚀的土墙等都可转化为培养孩子们审美能力的有用之才,不但孩子们的乡土意识也会随之得到加强,而且在孩子们灵巧的手中都可以变成一幅漂亮的画或者是另一个有用的东西。“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每一位美术教师都应做个有心人,善于在纷繁的社会生活中去粗取精,提炼适合于学生的美术资源,潜移默化地培养锻炼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美术课程资源在农村蕴藏着丰富的开发潜力,只要我们师生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就会发现身边的美术课程资源真是享之不尽、用之不竭。苏霍母林斯基说:“自然界里有许多事物,如果不事先指给孩子们看,讲给孩子们听,他们自己是不会留意的。”总之,生活中的美术资源,为我们的山区美术课堂提供了舞台,而我们教师,既是指挥者,更是引导者,在教会孩子们学习的同时,更该让他们多一份对人类生存的思考。我们坚信:只要我们抓住身边的美好事物,发挥农村独特的自然优势,必将使农村的美术教育更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少儿美术[J].天津美术出版社,2007年10月

  [2] 杨景芝。儿童绘画心理与教育[M].中国地质出版社,2004年1月

  [3] 农村美术教学浅见。

  [4]《中国美术教育》,2000年第4期。

  [5]尹少淳 《美术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6]常锐伦 《美术教学参考书14》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2年11月第1版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教学    下一篇:浅谈儿童美术教育与生活的结合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