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小学科学论文

浅谈小学课堂的培养趋

所属栏目: 小学科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9-02-14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他们亲身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对科学现象先预测,再通过实验验证,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才能使学生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的培养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下面以四年级上册《溶解》为例,谈谈如何让学生发现问题,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一、情景导入,优化氛围
  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课堂既是教师验证预设中体现学生意识形态的重要途径,也是捕捉学生在突发性事件中解决问题能力的途径。课堂教学导入,就象戏剧中的“序幕”,起着酝酿情绪的作用,好的引入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溶解”实验的两种设想。一种是观察比较食盐、沙高锰酸钾、砂糖、面粉在水中的变化的过程并讨论总结溶解的特征。二种是学生孪耄菏逞巍⑸掣呙趟峒亍⑸疤恰⒚娣鬯崛盟浠胱牵客ü飧鑫侍獾牡既耄醒芯俊U馐笨翁玫钠栈钤酒鹄戳恕?/SPAN>
  二、通过实验,激发兴趣
  小学生的 眼中的世界是新鲜的、美丽的,充满了惊喜与奇特。科学的做法可以使教育进入美好的境界,让探索的欲望和好奇心伴随他们生命的始终。对此,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采取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为孩子创造丰富的问题情境。例如:家里炒菜用的食盐,同学们都知道吗?如果把食盐放入水中,水会有什么变化呢?下面请同学们利用实验桌上的材料来作个实验,看看还会有什么变化?让学生分组实验,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结束后,学生汇报:水变咸了,食盐不见了。对于这一现象你有什么疑惑吗?学生:食盐哪里去了?问题产生了,学生自己提出了他们想要研究的问题,我就因势利导,让学生进入了下一环节的研究。这一环节很重要,教师要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以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教师设计的情境就是起到“引领”学生进入探究活动的作用,使学生对这一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三、  观察实验,化解难点
  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初步感悟到身边处处有科学。如在作高锰酸钾溶于水的实验过程中,借助高锰酸钾的红色,学生直观地看到了高锰酸钾颗粒在水中溶解的过程,学生在报告实验结果时纷纷说出了:高锰酸钾在水中变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我及时告诉学生,像高锰酸钾那样在水中变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这种现象叫做溶解。学生亲身经历、亲眼目睹了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因此对溶解的概念理解得相当透彻。此时我趁热打铁,追问学生:谁能告诉大家,通过刚才的实验,你认为“食盐到哪里去了”?这时学生纷纷举起小手,争先恐后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我及时肯定了学生的回答,表扬了他们,惊讶地说:原来食盐在水中变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即食盐被水溶解了,你们真聪明。学生在直观形象的实验过程中,体验了学习的乐趣,获得了科学的知识,增强了探究的能力。
  四、 预测验证,探究真知
  小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科学课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事物开始的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界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认识科学、了解科学的知识。
  学生已经知道了食盐、高锰酸钾能溶解在水中,那么还有哪些物体能溶解在水中呢?我以课件出示了六种物体:白糖、沙子、洗洁精、面粉、植物油。
  1、先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预测哪些物体能溶解在水中、哪些物体不能溶解在水中,然后全班交流。得出的结论是:沙子、塑料泡末不能溶于水,白糖、洗衣粉能融于水,而对于面粉、花生油存在异议,有的说能溶于水,有的说不能溶于水。
  2、结果究竟是怎样的呢?让我们用实验来验证一下吧。学生利用实验桌上的材料作实验,因为学生急于知道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所以实验的过程中思维活跃、情绪高昂。不一会儿,就得出了正确的结论:白糖、洗洁精能溶于水,沙子、塑料泡末、植物油、面粉不能溶于水。
  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先预测,再验证,体验了学习的乐趣、成功的乐趣,他们获得了科学的知识,增强了探究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动了、学生乐了、学生也得了。
  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当作一项重要任务去做,让学生对科学现象先预测,再通过实验验证,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只有这样,科学教材是由一系列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组成的。活动是有结构的,因此,把握好活动,充分发掘教材内涵,教学活动效率就得以提高。新知识也会随着教学的深入而产生。具体做法是在教学中预设几种可能出现的不确定因素,设计多种引导方式,从而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简单地说,预设犹如“旅行时的指南针,而不是火车行驶的固定路线”。所以预设是不可忽略的环节。对于“溶解”实验有两种设想。一种是观察比较食盐、沙高锰酸钾、砂糖、面粉在水中的变化的过程并讨论总结溶解的特征。二种是学生猜想:食盐、沙高锰酸钾、砂糖、面粉谁会让水变浑浊?汇总、提出问题,进行研究。第一种的预设,其教学是按线型结构组织的,只注重了教材,这种方式是传统的教学,它实际是在“教教材”,缺乏对学生学习的整合,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提高。第二种预设认知主线明确,并呈现逐步复杂化趋势,这是一个生动活泼、具有生命力的教学预设,是教材的深化。
  五、课外拓展,延伸课堂
  学无止境,一节科学课是否具有“生命力”还要看学生还想在课外探究什么。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毕竟有限,一节课教学的结束并不是意味着学生学习的结束。一般一节具有“生命力”的科学课本身就有很强的延伸力。不需要老师要求,学生自然还想去探究课堂中遗留下来的“未知数”。如果教师再利用一点激励法适当的检查、评价,效果会更好。
  总之,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而科学实验课是学生喜欢的课程,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我们只有把握好实验课中的“生命力”,挖掘出具有“生命力”的因素,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从而实现个体超越,走向新的未来。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例谈利用自制教具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下一篇:对《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思考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