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道德与法治论文

激活生活体验 提高德育实效

所属栏目: 道德与法治论文  更新时间:2019-02-19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内容摘要】学生对生活、对社会的认识,学生的道德人格的形成是在他们的生活中,在接触社会和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实现的。教师的任务,不是让学生认识课本中的生活与社会,而是他们现实的生活。因此,指导学生观察、认识自己周围的社会和生活就变得十分重要。但由于观念上的偏差、兼职兼课的客观限制、课外活动的安全保障等原因,教师备课、设计活动方案,主要精力都放在课中40分钟,不太重视对学生课外调查、参察、访问、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等学习活动的指导。

  【关键词】  生活  育人  体验  实效
  儿童的生活是品德课程的基础,这是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基于这一理念,《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要把品德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因此,只有关注儿童生活,才能提高德育实效。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是叫教育从书本到人生的,从狭隘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到身心兼顾的。”我们学生的生活,是学校、家庭、社会。“教学做有一个共同的中心,这个中心就是‘事’,就是实际生活;教学做都要在‘必有事焉’上用功。” 因此,教师要激活学生“生活”体验,强化思品课的“育人”功能。
  根据自己几年来的新课程教学尝试,借鉴他人的教学经验,认为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联系生活  体验感悟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他们对生活过程体验的越充分,越细腻,感悟就会越到位,越深刻。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活动中加深体验感悟,深化道德认识。
  例如在教学《寸金难买寸光阴》一课时,我充分让学生感悟,体验1分钟自己能做什么,了解其他人1分钟能做什么,从而明白时间的宝贵,建立珍惜时间意识。这样的课虽然看上去不是热热闹闹,然而却是实实在在的,是从生活体验中激起了学生真正的思考。
  如教学《他们需要关爱》一课时,许多教师对学生只能看到残疾人日常生活的艰难,而没有真正的感受,组织学生开展了体验性活动:让学生用一只手去收拾书包,体验肢体残疾给生活带来的不便,二是让学生用手帕把眼睛蒙一起来在教室里走,体验育人行路的不便。学生们通过这两个活动后,感受到残疾人需要我们正常人的关爱,激发了关爱残疾人的情感。
  二、角色互换  体验生活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实施过程是一种生活,这个生活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的,师生在这个生活中组成一个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由传统课堂中的单一的讲授者转变为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欣赏者等多重角色。在实际教学中,不同的时间需要教师扮演不同的角色。教师应善于根据儿童的需要捕捉恰当的时机,及时转换角色,为儿童的活动服务。
  例如教《生日快乐》这一课我做了以下设计:
  师:以上小朋友用不同的方式交流了开学以来学习、生活等许多方面的进步;老师用图表、照片、奖状等展示了班集体成长档案。你们想不想让我们一(2)班进步越来越大,变得越来越了不起?
  生:想!
  师:你有什么金点子?快跟小组里的小朋友商量商量,我们一起努力。(先小组交流,再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
  师:听了大家的话,我非常感动。你们还有什么补充吗?
  生1:我送给班级的生日礼物是一幅书法作品──“我爱我班”。
  生2:我带来了象棋,作为生日礼物送给班级。
  生3:我送给班级一本新书《海的女儿》,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希望大家也喜欢。
  生4:我买了一个地球仪送给班级,下课时,小朋友可以在这里周游世界。
  ……
  师:我也送一件礼物给一(2)班。请小朋友转过头来看,上面有个摄像头,把一(2)班一岁生日活动拍下来。这样,你们班级的成长档案里又多了一盒录像带。喜欢吗?
  生:喜欢!谢谢老师。
  师: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我特地为一(2)班定做了一个生日蛋糕。(捧出生日蛋糕,点上一支生日蜡烛。)让我们把对班级的美好祝愿融入歌声吧!
  (播放歌曲VCD《祝你生日快乐》,师生手拉手围着生日蛋糕载歌载舞。)(课后,师生一起在校园里种下一棵广玉兰树苗,并精心培育。)
  三、快乐游戏  趣中育人
  陶行知说:“唤起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又说”治学以兴趣为主,兴趣愈多,则从事弥力,从事弥力,则成效愈著“。 陶行知先生又说:”在具体教学中,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活泼好动是低段儿童的年龄特点,他们非常乐意做游戏。因此,对低段儿童进行”润物细无声的“道德教育可寓于活动、游戏之中,让学生在学习中游戏,在游戏中学习。
  如《我不耍赖皮》一课,我从游戏引入课题内容,让学生玩游戏”猫捉老鼠“;之后,我让学生谈谈游戏后的感受。有的小组说:”我们玩得很高兴!“有的小组说:”我们玩得不开心!“我就请他们说说原因。学生谈到石慧小朋友不守游戏规则,老是耍赖。而后我让学生谈谈耍赖的后果。如果你就是这一组的同学,你想对该同学说什么?再让该生说说听了同学的话,自己有什么想说的?(我耍赖皮,真不应该!)教师进行小结后,再让学生进行游戏,看看这次同学们是否遵守了游戏规则,评议游戏表现。两次游戏,重在提升游戏质量,让学生懂得游戏时我要遵守游戏规则,我不赖皮,从而水到渠成地揭示课题《我不耍赖皮》。就这样,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自觉遵守游戏规则。
  四、家校联系  整合资源
  学校的教育需要家庭的支持,家庭环境与氛围对学生的成长有极大的影响,甚至关系到学生的一生。家长的发动与配合,对《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实验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密切联系家长,让家长成为课程资源,为我所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源于生活又体现于生活,它对学生的引导是通过学生的日常生活体现出来的。家长就要在家庭中配合帮助学生完成生活中的体验活动,给孩子提供条件,创设情境,检查督促,以促使孩子尽快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生活中的小创造》、《盼盼迟到了》这两课,让孩子能合理利用废旧物品,制成笔筒、简易拖鞋等等,培养孩子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时,本课程所需要的有关资料,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仅靠自己在学校的学习是完全不够的,还需要家长朋友一起帮着去查找和整理一些资料。如《在爸爸妈妈的关心下成长》这课,就需要家长协同准备全家福、家人的生活照片,帮助孩子精心地准备自己难忘的家庭故事。这样,就可以让孩子们在课堂上愉快地分享家庭故事,感受故事中浓浓的亲情和家庭生活的温馨。
  家长带孩子置身于大千世界中,去感受家乡的变化,家乡人的可爱之处……既然让家长成为课程资源,就要对家长进行培训,使家长知道新课程的一些基本理念,了解家庭教育对子女良好人格的形成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转变家长的人才观、教育观,形成与学校教育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让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如学校每学期可以组织父母到子女所在班级参观授课,安排家长参加评教评学,与教师开展谈心活动,增加家长与教师的联系,使家长成为新课程的积极参与者。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动员社会上现有可能的力量,学校及其他机构和人员,为伟大的人民教育事业服务。
  五、搭建平台  保证活动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因此,思想品德教学不应该理性化、知识化,而应该在一定程度上生活化、活动化,让学生在参与丰富多彩的实际活动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即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教师通过安排儿童在课堂学习中进行讨论、操作、实践、欣赏、练习、讲解、讲故事、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做游戏等不同类型的活动,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用各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
  例如:上《看我多精神》一课,我就是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养成正确的坐、立、走姿势。我采用了欣赏、讲授与练习结合的活动形式,从欣赏导入,给学生展示了一组国旗护卫队战士升国旗时飒爽英姿的图片,再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讲述解放军叔叔怎样苦练站功的:他们为了练好站姿,就贴着墙根站;为了站得纹丝不动,头顶砖头;为了使腰身挺直,他们在身上绑上十字架;有的叔叔发现自己脖子有时歪向一边,就在衣领上别了一个大头针,脖子稍一歪,针尖就扎脖子一下,这样才有了他们的“站如松”。听了介绍后,再让孩子们结合自己的体会,采用竞赛的形式进行坐、立、走姿势的训练,在活动中,认识得到强化与深入。
  总之,只有关注儿童生活,激发儿童生活体验,从儿童生活出发,设计恰当的品德教学活动内容,选择合适的品德教学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展,才能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课程标准》、《走进新课程》、《陶行知教育名篇》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议如何让学生喜欢思想品德课堂    下一篇:让生活浸润品德课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