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道德与法治论文

《品德与社会》教学点滴

所属栏目: 道德与法治论文  更新时间:2017-03-15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作者:黄学明    来源:恩施教育科研网

  《品德与社会》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在逐步扩大的社会领域中,通过儿童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来实现其品德与社会性的发展。教科书着眼于儿童社会生活的整体性,依次来综合多学科的知识。所以在执教这门学科时我们不能通过直接的知识传授和规范说教来完成,更多的应通过学生对生活实践的体验和感悟来完成,让学生学习的主人。

  一、注重活动。

  把教材仅仅作为一个范例、一个话题,引导师生回归沸腾的现实生活,回归富有特征的儿童生活,去感受、体验、提升,去实现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能力等在内的多维的、综合的课程目标。它不同于过去那种外加的、灌输式的道德说教,而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似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贴近生活。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

  如果教学能真正植根于真实的社会生活,真正走进了学生的特殊的生活世界,教学实例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最熟悉的、最普通的生活情境中去呈现问题,引导学生用他们独有的心理、眼光去观察生活中的问题,引导他们以自己认可的方式去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生活的感受,那么,“我们选择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就为孩子选择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这种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必将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必将引发他们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三、拓展超越。

  教材是主要的课程资源,但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所以我在教学中,即重视教材中的教学资源,同时更是大力开展和利用教材中没有涉及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形态万千,无穷无尽,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对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之,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新的课程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能力,不断学习更多自己的观念,建立新的课程目标下的教育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感受点滴    下一篇:浅谈思想品德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