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班主任论文

谈初中生耐挫折能力的培养

所属栏目: 班主任论文  更新时间:2019-02-27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要:初中生由于各种原因,面对挫折,往往不能采取正确的态度和行为,从而产生不良后果。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挫折,鼓励学生直面挫折;通过家校联动,形成教育合力;开展心理建康教育,提高初中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生  挫折  教育

  挫折是人们在追求某种目标的活动中遇到干扰、障碍,遭受损失或失败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与挑战,也充满机遇的社会,当代中学生必须增强自己的抗挫折能力,增强自我适应能力,磨练自己的意志,才能从容应付并战胜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初中生由于心理发展尚不成熟等原因,面对挫折,往往不能采取正确的态度和行为,而产生消极的后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其人格,增强其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可见,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提高他们心理承受能力,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探讨的课题。

  一、指导合理归因  增强克服困难信心

  当代初中生由于阅历浅显、又往往家庭宠爱、缺乏吃苦耐劳的锻炼,造成了承受挫折的能力十分有限。如日常生活中的意外事故、考试成绩不如意、同学关系紧张失和、老师的误解等,都会引起情绪上的强烈反应。当学生遭遇挫折时,教师要积极引导,热情帮助他们对挫折进行正确归因,教育学生理智地对待挫折。挫折产生的原因往往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环境因素。一些言过其实的赞誉,言不由衷的捧场,失度的物质刺激,会使一些学生昏昏然、飘飘然、自傲自负。当易地或易境而处,不能随心所欲时,自我意识会恶性膨胀,在心理上引起压力,产生挫折感。另外,社会上的不正之风、错误的舆论导向也会使学生产生心理误区,导致学生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加剧,从而产生挫折感。

  2.学校因素。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困扰,学校领导、教师片面追求升学率已成为普遍现象。衡量学生往往以“一好”代“三好”,放松了心理疏导工作。从学校到家庭两点一线的机械生活,使学生没有经风雨、见世面的机会,使得学生心胸狭窄,气度短小,应变能力差,容易产生挫折感。比如,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误解等都会产生挫折感。

  3.家庭因素。许多学生在父母的悉心照料下,生活优裕,心理脆弱,形成一种惟我独尊的心理,成为家庭生活中的“小太阳”、“小皇帝”。这些“院中之马”、“盆中之松”是经受不住坎坷崎岖的风雪冰霜的,一些小小的不顺利,就会产生巨大的挫折感。

  4.自身因素。部分学生身心素质较差,有的在生理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有的染上慢性病难以治愈而产生挫折感。有的学生在与人交往中,会有自负、以自我为中心、自卑、嫉妒等不良心理,这都是产生挫折感的根源。

  在指导学生正确分析主、客观原因的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增强与挫折抗争的信心。首先要把学生都看作是一块待雕琢的“璞玉”,用赏识的眼光看待他们,设身处地的关爱学生,使其在健康的舆论环境中重树信心,产生前进的动力。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国内外众多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成功人士的成长经验,分析他们成功的要素,面对挫折逆境表现出的良好心态,介绍他们的人格特点等,让学生懂得:逆境往往隐藏着成功的契机。其实,古往今来,凡是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大多数是耐挫折能力较强的人。两千多年前孟夫子就写过:“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增益其所不能……”孟老夫子的这一名句之所以千古传诵,就是因为它揭示了人才成长的规律:经受过大的挫折磨难的人才会有大的作为。

  二、引导直面现实,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挑战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不遭受挫折是不可能的。只有掌握了应付挫折的方法,才能更好地适应并立足于这个现代竞争社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在挫折、困难面前是悲观失望,一蹶不振,还是勇敢的面对,以顽强的意志去克服它,都有赖于当代中学生如何正确认识挫折。因此,当挫折发生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直面现实,把每一次失败都当成一次学习的机会,从而不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正如一首歌所唱:“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变得顽强、勇敢、坚毅,才会百折不挠、愈挫愈奋。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调适。所谓自我调适就是指人们为了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对自身的认识、情感、行为等心理因素进行调整的过程。当学生遇到挫折时,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自我调适:

  ①了解环境,接受环境,顺应环境。要想适应环境,首先要了解环境,要善于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有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都有什么特点,这样才能针对变化了的环境对自身做出调整。同时,还要接受环境,如果环境是不能改变的,就要坦然接受,改变自己对环境的消极看法。在接受环境的同时,调整自己去顺应环境。

  ②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人是社会的,生活中的一切行为都是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所以良好人际关系是社会适应的重要内容。通过人际交往,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自我意识水平,充分认识自身与环境的关系,增强适应能力。

  ③正视自己,面对现实,重新评价自己。当一个人处于心理平衡状态时,实际上就是处于与社会的适应状态之中;反之,一个人的心理平衡被打破了,也就意味着他与外部环境的适应状态被打破了。自我评价的客观与否是决定一个人能否良好适应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人如果对自己评价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与环境、周围人的协调,所以必须在生活中不断反省自己,认识自身的不足和优点,更好适应社会。

  2.开展文体活动,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教师应经常组织文体活动,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充实他们的精神生活,使他们不断获得新知识,开阔新思路,体验满足感,从而增添自身奋进的勇气,并不断克服自己的不当情绪,如莫明其妙的烦恼,不必要的羞怯自卑,对同学嫉妒讽刺等不良情绪。

  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创设一定的挫折情境,创造磨炼意志品质的情境机会,对增强挫折承受力有很大帮助。如学校组织学生参加营地军训,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从而增强不畏艰险、战胜困难的勇气。此外,还可开展各种活动来创设挫折情境,包括远足、野营、登山等。我们要大力开展实践活动,为学生创设多方面的实践机会,有计划地设置一些适合初中生心理的挫折教育活动, 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性格意志,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生存, 学会学习, 学会做人, 学会创造, 从而提高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实施家校联动,形成挫折教育合力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偶然出现的因素。耐挫折能力的培养,不是学校或家庭单方面的教育就能够培养成的,它需要家长、学校的密切配合和长期的教育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较,具有早期性、连续性、权威性、及时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家庭教育成为教育人的起点与基点,具有其他教育所没有的优势。因此,对学生进行耐挫折能力培养,必须取得家长的配合。

  1.家校联合,指导家长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学校可以通过家长座谈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挫折教育的重要性,帮助家长理解挫折教育的本质,取得家长的共识。同时,还可向家长传授挫折教育的相关知识及方法,并对家长提出具体要求,使家长正确认识自己在挫折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积极配合学校开展挫折教育,避免出现家庭教育抵消学校教育作用的现象。可以通过与家长的沟通,教师有意识地提醒做父母的让孩子品尝一点家庭生活的忧愁。在孩子面前谈论一些令父母忧愁的事:柴米油盐的艰难,事业上的烦恼等。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自己的切身感受和人生经历来教育孩子,让孩子懂得人生的路是坎坷的,挫折是可以战胜的,把学习中的挫折看成是一个个堡垒,攻破它们,品尝胜利的快乐。

  2.转变家长观念,从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习向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转化。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而引发初中生挫折是最多的,所以,家长不能只看孩子的成绩而不顾其它,更不能不切实际地要求孩子去追求他难以实现的学习目标。家长既要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既要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更要关心孩子的内心需要。要把孩子当作一个完整的、有独立人格的人来对待。一旦孩子在学习中遇到挫折,家长要主动安慰,帮助他们分析总结经验教训,鼓励他们学会采取积极行动弥补挫折带来的结果,从而修补心理创伤。家长对孩子的培养既不能溺爱,也不能轻视。怕孩子遭受挫折的家长处处替孩子做事,剥夺了孩子体验挫折的机会,孩子自然没有战胜挫折的经验。当他们一旦失去家长的保护,必须自己面对挫折时,比起早已经受过挫折考验的同龄人,挫折的感受时更大的。

  四、开展咨询服务,建立心理防御机制

  初中生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弱, 如果挫折给他带来的心理压力超过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而又得不到合理的宣泄时, 他们往往会做出各种消极的行为, 甚至带有攻击性和破坏性。因此, 必须为他们提供一些切合实际的情绪宣泄渠道,比如开设咨询信箱、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举办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等,在活动中转移学生的注意力, 缓解心理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教师要以平等的、朋友式的身份与咨询者沟通,要教会学生掌握正确处置挫折磨难的方法。指导学生遇不顺之事要情绪稳定,勿慌勿躁,积极改变不良心境,善于总结经验,让摔倒的印迹成为前进的路标,把失败的教训变成成功的动力;也可变换情境,转移注意,使之升华到有益社会的各种活动中,谋求新的需要,代替原来的需要,蹶而奋起,释放多余的“能量”以解除心理紧张的状态;还可合理宣泄,请落难受挫学生去找可信赖的人倾诉心中的不快和今后的打算,以减轻精神压力,从而使其目光面向未来,在较低目标受挫折后,转移到较高境界的目标上,从而消除破坏性挫折的反应,发展建设性挫折的反应,化消极为积极,变磨难、挫折为力量。通过帮助学生建立心理防御机制来提高学生的挫折容忍能力, 减轻挫折所导致的不良反应。

  同时,教师要根据心理教育中“适应个别差异原则”,对那些受挫后心理调适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和帮助的策略。搞好宣传工作,鼓励那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大胆地前来咨询,通过咨询双方的交流,不仅可为遭受挫折的学生提供心理宣泄的场所,而且指导他们正确认识挫折,掌握防卫挫折的一些基本方法。

  当然,挫折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细致的系统工程。在实施挫折教育中,无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都有较多的问题需要研究和探讨。要实施这一工程,需要更新教育观念,端正教育思想,从世界的角度,以未来的眼光,按现代教育的标准,精心组织安排好各种教育活动,多层次、多形式、多途径地开展挫折教育,使我国青少年成为素质好、能力强、身心健康的一代。

  总之,当代中学生身处一个特殊的时期,他们在学业和社交方面处于一个摸索阶段。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指导学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耐挫折能力。教育他们如何去对待挫折,给予他们这方面的经验。不但通过理性的思考,更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与生活实践,使学生学会抵抗挫折,磨练他们的抗挫折能力,锻炼他们的意志,增强他们的毅力,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⑴李海洲。《挫折教育论》。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9月出版。

  ⑵张仁贤。《零距离接触:优秀班主任工作案例解读》。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

  ⑶朱月龙。《人一生必须突破的心理障碍》。海潮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反思表扬在教学中的作用名    下一篇:小议农村中学“学困生”的成因及纠正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