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返朴归真——我语文教学的课堂理想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9-03-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内容提要:[文章针对目前一些语文课存在结构复杂、程序繁杂、氛围嘈杂、花样繁多的现象,从语文教学的目标设置、课堂教学组织、语言实践几个方面入手,阐述了对如何创设简单高效语文教学课堂的一点思考。]

  关键词:[语文课堂   目标   课堂教学   语言实践   返朴归真]
  前段时间浏览网站看到这么个事例:“吉林省吉林市丰满区第二实验小学六年级(1)班,在1997年全区毕业统考的3000多名学生中,前17名都是该班学生。邓治安主任前去调研发现,该班语文老师杨巧云是个名不见经传的老师,但是,6年来,她抓了两件事:一个是读,一个是写。即大量读课外书,每天写日记。抓了读写两个字,语文成绩就这么优秀,全省为之惊叹。”读了这段文字,使我深受震动,脑海中浮现出朱作仁老先生的一句话:“语文教学应该是返朴归真的时候了!在返朴归真中求真、求异、求发展,这才是康庄大道。”确实,语文课应实实在在地为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尽可能地把对语文教学的本体无益的东西去掉,让语文教学返朴归真。
  一、语文要返朴归真,目标设置要简约。
  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杨再隋语)因此,语文课应该设置正确、合理的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教学目标的设置是正确、合理完成语文教学的前提,简言之就是“我们要到哪里去?”我们在设置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寻找到课文的“切入口”,就能使语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的教学目标在设定和表述上存在一些弊端。一是内容复杂化。“知识能力”、“方法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原本是一个目标的三个维度,它们相互融合、构成一个整体,可我们硬是把它们割裂成三个目标,造成人为的复杂化。二是陈述模糊化。诸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感受春天的美”、“提高想象能力”之类,用词相对比较含糊,这样的目标很难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指导,也无法为教学目标达成度的测量和评价提供参照和指标。三是陈述模式化。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从第一篇课文到最后一篇,教学目标所描述的内容大同小异,少有年级的特点和课文的特点。为此,确定简明扼要的教学目标很有必要。
  如何实现目标设定的“简约”呢?从宏观上说,要根据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根据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融通整合的要求,对教学进行整体立意;探明课文作者真实的写作意图以及独有的表达形式;把握住学生学习该课文的真实需要;明确教学功用,采取适宜的课型、教法和教学策略。只有这样,阅读教学才具有清晰的价值取向和能力训练层次,才能进入和谐圆满的境界。从微观上说,可借鉴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马杰提出的行为目标理论与技术。马杰认为,写得好的行为目标应具有几个要素。一是教学对象,二是学生的行为,三是确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四是程度,即说明通过教学后,学生能做什么(或说什么)。如《荷花》一课的教学目标:①通过学习,学生能读准12个生字的读音,并能正确听写。②有感情朗读课文,学生在读中深入体会情感,用读表达对荷花的喜爱之情。③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在想象中感悟荷花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荷花的独特感受。目标①中的“读准”、“正确”,明确又具体地规定了生字学习的达成度;目标②中的“读”规定了体会文章情感和表达自己感情的基本手段和方法;目标③中的“在想象中感悟”阐明了教学的主要策略是“想象”,达成目标是“感悟”。这样的目标简明、清晰、扼要,既方便课堂的教与学,又利于教后的检测和反馈。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更是一节课的灵魂。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空,对学生学习的资源进行重组、再造,对学生进行价值追求的正确引导,才能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深层的有效互动,也才能有更有价值的生成。一堂好课应该是在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教学目标。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要少些简单些,才能抓得比较实在,使学生学必有得。
  二、语文要返朴归真,课堂教学本身应该简洁
  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简洁是一切艺术成熟的标志,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提炼,营造出简洁明快的课堂环境。一下几个方面的处理显得至关重要。
  1、文本处理要简洁。中华语言博大精深,教材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可讲可学的知识相当多,教学时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学会舍弃。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善于在研读中寻找可为之处,舍弃不为之处,并且能扎扎实实地聚集、放大、凸显所“为”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删繁就简,突出重点。
  首先,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的“眼”。一方面,要抓住课文中的“亮点”充分挖掘,引导学生去体悟、感受。如王崧舟老师曾讲到,《鸬鹚》一课中,教师紧紧抓住渔人赶鸬鹚下水时用竹竿“一抹”大作文章:渔人这轻轻一抹,仅仅是将鸬鹚抹下水吗?然后引导学生充分去思考、想像——这一抹,会抹出什么?学生思考后发言,有的说“这一抹抹出来的是鱼儿满筐。”有的说“这一抹抹出来的是大把的钞票。”还有的说“这一抹抹出来的是渔人的幸福生活……”教师抓住渔人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引导学生想像、感悟,使课堂顿时显得有血有肉,丰满起来。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该善于利用文章中的“空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信贷接受理论认为,文学作品使用的语言是一种具有审美功能的表现性语言,包含着许多“空白”,即文本语言的“空白点”。身为教师,我们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发现这些“空白点”,引领学生“遵其路,识斯真,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品得个中妙谛。从而操想像之舟神游于文本之海,或喜、或悲、或歌、或舞、或爱、或恨、或恶、或仇……感受生命,倾吐性情。”如《草船借箭》有段话:诸葛亮叫船上的士兵一边擂鼓,一边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的,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在这里,诸葛亮的“笑”就是一处“空白点”,教师及时把握时机,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诸葛亮在笑什么?学生经过思考、讨论,纷纷举手——有的说:“诸葛亮是在笑鲁肃胆小怕事,不是大将之材。”有的说:“诸葛亮是在笑曹操多疑,此次必中我妙计!”有的说:“诸葛亮是在笑周瑜(江东小儿,凭你就想用造箭这个借口来算计我,你还嫩的很呢!”简单一个“笑”字,却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升华了学生人文感悟,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表达,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语言实践中得到了交融。
  其次,教师能够把握文本的整体。把握文本的整体,就是纵向的把握,是深层的整体把握,犹如串珍珠,就要抓住串珍珠的线。一是结构线。即要善于理出文章的结构线索,去皮肉见骨干。二是情感线。即要悟出人物者的情感变化。如《月光曲》中,贝多芬酎金皮鞋匠的家时,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这里其实包含着两条主线:一是明线,贝多芬要为买不起音乐会入场券的盲姑娘弹一首曲子,满足她的愿望;二是暗线,即“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背后浸润着贝多芬对贫苦劳动人民深深的同情。教学时,就可以抓住“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这条明线展开,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感悟、内化,激发学生对这位伟大音乐家的无比敬意。
  2、流程安排要简洁。目前语文课普遍存在结构复杂、程序繁杂、氛围嘈杂的现象。有教师教学《画风》,设计了听风、说风、试风、看风、画风五个步骤,一篇本不复杂的课文,经教师这么一折腾,反倒变得复杂起来了。这么一闹的结果是,把有限的教学时间给浪费了,冲淡了语言的学习和感悟,课已不课,得不偿失。那么,该如何给阅读课“减肥”、“瘦身”,实现教学流程的简洁流畅呢?我们必须学会删繁就简、削枝强干、集中目标。剪掉只长叶子的“徒长枝”,留下能长果子的“果枝”,让有限的肥料集中用在长果子上,确保课堂流程简洁流畅。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在于避免了教师面面俱到的分析,避免了繁琐的串联式提问,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突出教学重点。比如《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教学,特级教师卢雁红就是以“一条主线”、“两个板块”整体规划的。一条主线就是父与子始终信守的诺言“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两个板块就是“父亲的了不起”和“儿子的了不起”。再借助探讨深究、细读推论、听中感悟、感情朗读、想象写话等教学手段,让学生体会父子的伟大之爱。这样设计,就把对教材的线性梳理变成了立体式的整体架构。正应了语文课上的那句话:减少是为了增加。
  3、、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简洁。教学方法的功能就在与帮助教师更好地与学生交流、引导学习,完成教学目标,“不管白猫黑猫,能抓老鼠的都是好猫”,教学方法最重要的还是使用,要具有实效性。而现在的有一些公开课,教师不是把劲用在“教什么”上,而是在了“怎么教”的技术性问题上投入大量的精力。他们热衷于选用最“好”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希望教学能够出彩,结果反而容易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其实,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适用范围。在某一种具体情境下是最优的方法,在另一情境下未必也最优;反之,在一种情况下是低效的方法,在另一种情况下却可能很有成效。所以,教师教学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完全没有必要非要选那些最“时髦”的方法,简简单单才是真,简洁明了的教学方法照样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在这一方面,一些名家的做法就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于永正老师执教《第一次抱母亲》,既没有做课件,也没有表演,却获得了师生的好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朗读,二是学生的朗读,三是教师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和处理。这些经典的课例给我们的启示是,真正的好课不是靠花样翻新的游戏、表演塑造出来的,也不是依赖声、色、形俱全的现代媒体包装出来的,而是在读、说、写、背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自然催生出来的。学习语文不是靠烦琐的分析,也不是以来大量机械化的训练,关键是要多读、多背、多写。离开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语文教学也就彻底偏离了轨道。因此,我们要努力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从而升华他们的人文内涵,使语文教学真正回归本位。
  当然,把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明了,使冗长拖沓的教学过程变得便捷,使复杂多样的教学方法变得简单易行,需要教师具有很高的教学素养。荀子说:“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教学中要求面面俱到,平均用力,点滴勿漏是不可能的,效果也未必好。其实,正是这种“不全、不粹、不足”,才使得语文教学更精炼,更精彩。所谓“简洁为美”,意在于此。
  三、语文要返朴归真,语言实践要简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升华他们的人文内涵。
  1、语言实践要关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融合统一。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课必须完成的任务之一,语文课的实践能力训练,绝不能游离于语言文字训练之外。课标指出:语文的基本属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的统一,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有位老师在教学《月光曲》时,学生质疑:贝多芬当时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不是自己的曲子,会进去为她弹奏吗?教师没作解答,而是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探究语言,在学生情感与文本情感、作者情感产生共鸣时,再因势利导,随机动情解说:同学们,这位伟大的音乐家一生创作了许多曲子,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音乐应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啊!”此时此刻,我们再想想贝多芬当时听到姑娘断断续续的琴声却不是自己的曲子,会进去为她弹奏吗?学生由衷点头,都说会进去的。教师趁热打铁,边播《月光曲》边说;当你听到这首举世闻名的月光曲时,想到这首曲子的来历,你的内心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贝多芬说。等学生纷纷举手欲说,教师又要求学生把心中的话写下来。结果他们的发言非常精彩,有的学生写道:“当我听到这首激动人心的月光曲时,我怔住了,这首曲子多美呀!我仿佛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平如镜的海面上升起来,海面微波粼粼、银光闪闪。这时,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那阵势犹如千军万马浩浩荡荡地齐头并进,海水仿佛要吞噬一切,那场面、那气势令我想起苏轼的一句诗: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而这一切也是贝多芬奇迹般地为盲姑娘创造的遐想。听着,听着,一股敬佩之情从我心底油然而生,他不愧是一位伟大的穷人的音乐家!”有的学生写道:“当我听到这首激动人心的月光曲时,眼前仿佛出现了美丽的大海。月光下,大海就象一位披着银纱的新娘。忽然,海面发生了变化,一个比一个高的海浪,像千万头咆哮的狮子朝岸边涌过来……我被陶醉了。此时,我仿佛真的看到了那位音乐家,他打卷的头发下长着一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正投入地为盲姑娘弹奏着《月光曲》呢!” 显然,文本的情感已淋漓尽致地在学生身上得以释放!这种积极地内化,并创意地运用文本语言,一面连着工具性,一面连着人文性,二者巧妙地得到融合。
  2、语言实践要有层次性。语言文字训练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练习,而是一种复杂而科学的实践过程,课堂上,为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与新知识沟通起来,促进内化、教师要设计坡度,分解难度,以便分步实施,逐步达到训练目标,如有位老师在教学《松鼠的尾巴》时,抓住文中“那条又轻又软的大尾巴,就像一顶降落伞。”这一语言训练点,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师先设疑:为什么说它像一顶降落伞?再出示图片(蘑菇、飞机、月儿、桥、小雨伞、彩虹、蜻蜓、小船),请小朋友们帮他们找朋友,用……就像……说一句话,最后再请小朋友结合平时看到的东西,想想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也可用“……就像……”说一句话。总之,我们要遵循学习语文的规律,去精心设计言语实践的训练题,提高语文课堂实效将不会再是一句空话。
  3、语言实践要注重全体学生的参与性。有时自认为是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却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课堂成为老师和少数尖子生对话的场所,大多学生却枯坐一旁当听众,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广度得不到有效保证。因此,注重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多设计一些具有操作性的语言实践活动,尽可能让学生全员参与。如教学《英英学古诗》(苏教版三册)一文,讲的是英英在学校学到《静夜思》这首诗,很高兴,回家迫不及待地背给奶奶听,并向她介绍了古诗的意思。我们可以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扮演英英,把古诗的内容和意思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说给奶奶听,同时,在对话、表演中不知不觉加以运用,既理解了诗意,又得到了语言锻炼。这种语言实践活动可以是人人参与,面向全体的。全班学生都身临其境地参与了语言实践,比采用传统的师生问答式来设计教学要有效得多。
  4、语言实践要有选择性。孩子语文学习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有的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已有经验理解,有的可以根据教师的引导去体会,有的还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辅助理解,而当这一切都难以启发孩子的心智时,就需要孩子亲身体验。所以,语言实践不是逢文必究,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教学目标在训练内容方面做一些选择。该练的一定要练,可练可不练的选择性地练,不该练的坚决不练。如有位教师教学《落花生》进行了这样的设计:“我们学校最香的是什么?——桂花;最不起眼的是什么?——小草。”然后要求学生联系课文中的苹果、石榴和花生的对比,对桂花和小草说几句话。结果学生应付性的写了几句诸如:“我敬佩小草默默无闻的生长,不像桂花那样把浓浓的香味散发得老远。”之类的话,显得苍白无力,因为此处并非语言的训练点。而另一位教师在教学《家乡的秋白梨》一文时,让学生对江湾特产——秋白梨设计一则广告,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长,自由选择方式,但要求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围绕秋白梨香、美、甜的三个特点进行创造性发挥,以求达到广告语言的精炼和感人。有一位学生的广告词是:“闻到秋白梨,香气扑鼻;见到秋白梨,馋涎欲滴;吃了秋白梨,甜到心里。”在设计过程中,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得到了发展,同时也撞击了学生创意的火花。
  郑板桥有首这样的诗:四十年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郑板桥画了40年竹子,终于悟出艺术的真谛:画竹就要画出竹子的内在精神——清瘦。要凸显出竹子的“清瘦”,就必须要“冗繁削尽”。语文教学归根结底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让语文还原本色,复归本位,反朴归真。
  参考文献:
  1、  朱作仁《语文教育文集(三)》
  2、  王尚文《王尚文语文教育论文集(一)》
  3、  《语文教学通讯》2005年第9期P14—P17;
  4、  《小学语文教师》2006年第2期P17—P123;
  5、  华东师范大学杨再隋《语文本色,本色语文》
  6、  《小学教学研究》2006年第5期刘仁增《简单——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学生兴趣培养    下一篇:小学生语言积累与运用的探究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