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阅读教学方法摭谈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9-11-22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孙立权

  语文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这是广大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主题学习”生逢其时,为核心素养的落地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语文主题学习主要是围绕“经过结构化的主题”进行大量阅读,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语文老师如何指导学生阅读?语文老师采用哪些阅读教学方法才能行之有效?笔者经过多年探索,总结了常用的七种阅读教学方法,公诸同好,以切磋琢磨。

  第一种方法,由单篇走向组文——组文阅读。传统的语文教学主要是单篇教学,或精读,或略读,或自读。单篇阅读,自有其永恒价值,但难免如盆景,虽精致但过于匠气,格局小。而由单篇走向组文时,学生不是一篇一篇地读,而是一组一组地读,是把一组文章看作一个整体。这就大大拓展了阅读视野,提升了思维品质、审美能力以及文化涵养,从而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进行组文阅读教学时,重在议题设计,即根据教学需要,挖掘一组文章中可供师生议论的问题。比如有的老师带领学生阅读一组小说——《孔乙己》选段、周海亮《洗手间里的晚宴》、冯骥才的《雕花烟斗》,而这组小说里都有次要人物,即“路人甲”,于是设计了这样的议题:“小说中”路人甲“的作用。”通过透视《孔乙己》中的酒店掌柜、酒客,《洗手间里的晚宴》中前来赴宴的客人,《雕花烟斗》中“求画的客人”“老范的儿子”等“路人甲”,学生懂得了读小说不仅要关注主人公,有时也要关注“路人甲”,而且每个人也会是他人生活中的“路人甲”,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上述教学示例中,学生通过一组文章得到的东西断然不是一篇文章能代替的。由单篇走向组文,是行之有效的阅读之策。

  第二种方法,由单篇走向整本书——整书阅读。由单篇走向组文是一种趋势,由单篇走向整书,也是一种趋势。笔者在2002—2007年间执教过一个初高中贯通的“直升班”,五年制,我带领学生五年时间一共精读了《论语》《世说新语》《哈姆莱特》《老人与海》《呐喊》等28本书,通过在书上写批注、写有一定长度的读书笔记、举办读书报告会和读书竞赛等多种形式,推进整本书阅读。近年,这个实验班不断有学生回母校谈起当年的整本书阅读实验,认为该实验在他们心灵书架上放了若干本大书,这些书成为他们永恒的精神伴侣。整书阅读,首先需要师生共同阅读,这样,课堂讨论时教师才能深度介入。其次,整书阅读也重在议题设计。比如教读《老人与海》时,我设计了两个核心议题:“老人桑地亚哥最后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小说的主题就是表现硬汉精神吗?”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讨论与争鸣,学生在更深层面认识了《老人与海》。

  第三种方法,参较式阅读。事物在参照比较中显现意义,有比较才能鉴别。市井、店肆中流行一句话,叫“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通过确立一个文章的参照系,从而认识课文本身,这是一种科学方法,我称之为“参照比较式阅读”,简称“参较式阅读”。此法重在建立参照系,形成阅读场。讲鲁迅的《故乡》时,我把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茅盾的《春蚕》、《三国演义》中“温酒斩华雄”一段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在相互参照中认识《故乡》。《多收了三五斗》和《春蚕》都写了“丰收成灾”,都写出了农民物质生活的贫困,而《故乡》不仅表现农民物质生活的贫困,更把笔力放在他们精神生活的病苦上。“温酒斩华雄”是古典小说,情节起伏跌宕,引人入胜,而《故乡》情节弱化,属于非情节小说。中国古典小说少有人物内心独白,而《故乡》有“我”大段的内心独白。就在这种参照比较的阅读中,学生在更深的层面理解了《故乡》。

  第四种方法,变换分析法。变换分析法本来是语言学里使用的语言分析方法,比如句式的变换等。我把它引入阅读教学,用来表示这样的意思:把课文或其他教学材料进行变换,然后再用变体与原文比较。讲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时,我将“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变换为“情怀惆怅泪如丝”,然后让学生讨论孰优孰劣。最后学生明确了原诗更好,原诗是以景写情,而变体是把惆怅之情直接说出来了,诗的境界就低了。在变换分析中,学生的审美鉴赏素养得到提升。

  第五种方法,批注式阅读。我小时读祖父留下的一些旧书,都是竖排版繁体字的,比如《三国演义》《封神演义》,印象很深的是,书中大字正文中有许多双行小字,都是古人的评点。受此启发,我于1998年末提出“批注式阅读”的概念,并在自己任教的班级开展实验。我给学生选印了多篇文章,印的时候,左边是原文,右边是空白。让学生在阅读时写批注文字。我把自己做的批注示例和挑选的古人批注范例印发给学生,供学生学习参考。三年下来,学生批注了一百多篇文章。同时,批注法也应用于整本书阅读,要求学生读书时留下“书间笔痕”。这种阅读方法养成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第六种方法,文献法。此法本来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我将其运用于阅读教学。比如教《林黛玉进贾府》,课文中写林黛玉的容貌,有一句“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而我通过查找文献,发现前苏联列宁格勒所藏《石头记》(简称“列藏本”)这一句是“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课堂上,我领着学生比较这两句话。学生发现,“含情目”太俗,也不符合黛玉的气质。而“含露目”是说双目常似湿润,有如仙露明珠,非常形象。“似泣非泣”也比“似喜非喜”好,符合黛玉总爱哭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我又补充:《红楼梦》开头讲的是“木石前盟”,黛玉前世是绛珠仙草,宝玉是神瑛侍者,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绛珠草,使其幻成女体,发誓用一世的泪水还他深情。“似泣非泣含露目”多么恰当啊。上述教例,我凭借文献,把教学引向深入,实现了对课文的超越。

  第七种方法,挖补法。就是教师事先挖掉文章的某个地方,比如题目、某些词语或句子、开头与结尾等段落,然后让学生自己填补,填补后教师出示原文,学生拿原文与自己填补的比照,权衡得失。比如我把冯雪峰的一首小诗《山里的小诗》挖掉了最后一句:鸟儿出山的时候,我以一片花瓣放在它嘴里,告诉那住在谷口的女郎,              。学生填写的五花八门,“我在山里等你”“你快来吧”……最后我出示原诗结尾:“说山里的花已开了。”经过讨论,学生明白了写诗宜含蓄形象,不宜直说,还明白了写作要注意上下文照应,上文提到了“花瓣”,下文应该排上用场。挖补法是国外常见的阅读教学法,值得我们参考借鉴。来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理解    下一篇:漫谈写作兴趣培养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