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徜徉语文舞台 滋长言语灵性——散步美学引领小学语文灵性教学初探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2-04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温岭市箬横镇第三小学 朱伟文
  [内容摘要]当前语文教学存在严重弱化学生语文灵性的现象。其主要表现为语文的语感、美感、灵感的弱化。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当前评价价值理念的偏差;另一方面,当前语文试卷命题的不良倾向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灵性是儿童的另一种称呼。语文教学应该顺应并促进儿童灵性的滋长,这是儿童成长的呼唤。宗白华先生所创立的散步美学理论,与小学语文的文本内容、儿童的学习情态和方式、语文教师教学的智慧等方面有这自然的融合,因此可以在儿童灵性与语文教学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并成为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课堂中的聊天、语言文字中的徜徉、习作中的自由抒写、大自然中的闲逛等,让语文教学呈现出一片新的天地,促使学生语文灵性的滋长。
  [关键词] 灵性的滋长  散步美学  语言  灵动
  一 “天生的诗人”对语文教学灵性的呼唤
  1、儿童是“天生的诗人”
  我们先来看看两首小诗:
  飞,飞,飞,/满天的飞。/哪儿来的这些蝴蝶?/原来是落叶 。(《落叶》)
  我不小心碰了一下茶杯,/茶叶就像一条条小蝌蚪。/在水中上下游动,/慢慢地水稳了,
  有人曾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的确是这样的。这两首诗的作者都是从未经过诗歌创作专业训练的小学生。我们不得不叹服于他们奇妙的想象、灵动的语言。儿童文学家金波先生在《儿童是天生的诗人》中也说:“儿童对于生活的好奇心理,对于美的探寻和感受,特别是丰富的想象力和对于语言音乐性的感受力,使他们从小就与诗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
  2、灵性的语文教学,让“天生的诗人”永远活在语文中
  我一直以来对中央电视台谈话节目给予了特别关注。王刚主持的《朋友》、朱军主持的《艺术人生》、崔永元主持的《实话实说》等栏目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个明确的话题,一种亲切的状态,一种心灵的交流,自然、真切。这难道不是我们语文教学应追求的目标吗?面对儿童活泼的灵性,语文教学应通过教学促进儿童灵性的滋长。《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然而,当下语文教学更关注的是知识和技能的目标,灵性的滋长被边缘化。
  教学中促进儿童灵性的滋长应该做到以下几点: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敏锐的领悟能力,使学生善于捕捉文字表达中的精彩,潜入文字深处,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丰富的想象力,让文字不再枯燥,使静态的文本呈现动态的画面;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在语言实践中加以迁移、运用。
  3、散步美学,在儿童灵性与语文教学间搭一座桥
  充满灵性的儿童呼唤语文教学的灵性。我们要在儿童和语文之间架起一座怎样的桥梁?教师以什么样的方式引导儿童到达彼岸?我们要找到实现语文教学促使儿童灵性滋长的理念和方式。
  我们可以从教育学、心理学、新课程等很多地方寻找到理论的支撑,但我们也不能忽视美学理论,特别是宗白华先生的美学理论。这位美学大师的思想,时时洋溢着艺术的灵性,深得中国美学之精髓。这种灵性给了语文教学诸多启迪。
  二、散步美学与灵性语文教学的融合
  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小言”中说道:“散步的时候可以偶尔在路旁折到一枝鲜花,也可以在路上捡起别人弃之不顾而自己感兴趣的燕石。无论鲜花或燕石,不必珍视,也不必丢掉,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后的回念。”散步美学是对各种艺术之美“某种带着情感感受的直观把握”,娓娓地对美的独特发现与独到理解。正是怀着这样的学术心态,他创设了独树一帜的散步美学理论。率性、自在、灵动成为宗白华先生研究与表达美学的方式。
  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正需要少一些拘束,多一些自由。散步美学与语文教学的融合,一定能让语文教学呈现崭新的风貌,促使学生的语文灵性快速滋长。
  1、与教学文本相融合,发掘语言文字的灵性
  小学语文是以儿童文学为主体的,那一篇篇感情真挚、饱含智慧的文章给我们带来无限美得享受。而这一切美都附着于语言文字。李吉林老师早就提出“美感性”的教学原则:教学中,应该少一些琐碎的分析、机械的训练,多运用美的手段,再现美的内容,感受美的情感,以语言文字的灵性诱发儿童灵性的滋长。
  2、与儿童学习情态和方式相融合,释放儿童的灵性
  散步美学没有严肃的面孔,不做纯哲学的分析、纯逻辑的考察、纯理性的推断,重直观、重体验,真正实现了感性与理性的结合。这些正是儿童学习应具备的情态和方式。
  儿童学习需要自由、开放的空间。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放飞心灵,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学习过程应该如呼吸一样自然。让儿童的灵性得以张扬,滋长。
  3、与语文教师教学智慧相融合,发挥教师灵性的诱导作用
  宗白华先生以散步者的形象出现在美学研究之路上,浪漫而充满诗意,自由而富有情调。伟大的智慧、丰富的想象、迸发的灵感往往就在这轻松愉悦的情绪中产生。教师不正需要这样的教学与研究的状态吗?
  儿童灵性的生长需要教师灵性的引导、智慧的启迪。首先,教师要保持心灵的豁达与自由,拥有一颗爱心,呵护每一株嫩芽。其次,教师要童心永驻,成为“长大的儿童”。教学中,教师要始终用儿童的眼睛去发现,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用儿童的心灵去感受。
  三、灵性语文教学中儿童的“散步方式”
  宗白华的认为:散步的时候,心中漫无目的,将思绪飞到各处去。你想飞到哪里,便飞到哪里。也正因为这种“无目的”,你才可能遇见意外的东西,那些意外的美丽。语文是艺术,是美,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智慧: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真正把握语文,把握语文教学。那么,灵性语文教学中的儿童也应该具备自己的“散步方式”。
  1、让儿童在课堂上“聊天”,在思想的海洋中自由飞翔
  当下的课堂,常常被一种严肃的氛围笼罩,孩子更多的时候还是正襟危坐。一位钟表大师,在狱中怎么也制作不出低于1/10秒的钟表,因为他的心灵没有了自由。同样,课堂的自由对于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生的自由需要充分的空间和时间。从教学操作上看,我们应该学会适当隐藏教学目的,让学生忘记课堂,忘记老师,走进文本,与文本中的一个角色对话。
  前不久,我上了《槐乡五月》一课后深有感触,在教学过程中我能紧紧地围绕槐花的香美展开,通过对文本的灵性解读,使学生感悟到槐乡五月的花美花香,沉醉于五月槐乡那浓浓的花香之中。
  (1) 追根问底,层层深入,感悟文本
  在学生初步感知文本后,让学生了解到课文是围绕槐花的香美来写的。我放手让学生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谈一谈自己的想法。设计了以下片段:
  生:“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了花粉,酿了花蜜。“咚咚咚……”孩子们跑来了,挎着篮子,走向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这儿写出了花的香美。
  师:“你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因为花的香美才吸引了成群的蜜蜂和可爱的孩子。
  师:那他们的心里怎么样?
  生:甭提多开心了!
  师:你能不能开心地读一读?
  生:行!
  这位同学在读时是那样有声有色,完全进入了文本,较好地展现了蜜蜂和孩子们喜悦的心情。
  (2) 直观展示,调用积累,深化文本
  当学生读到“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像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的时候,我启发学生想像槐花的形状,并让学生通过口述将之展现。接着,运用课件展示了不同形状的槐花,让学生辨别其讲述的以及书中所描述的槐花是否相同,从而加深学生对槐花的感性认识。这时,我又引导孩子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它们,这时学生纷纷发言,分别讲出了婀娜多姿、千姿百态、……此时,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得到了深化。
  (3) 比较分析,创设情境,善解文本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到了“中午,桌上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这时我接着话茬说:“为什么都是写香,而要‘清香、醇香、浓香……’这样写呢?它们的次序能不能调换?”让学生在读中比较体会到香味越来越浓,层层递进。浓郁的香味散发开来,使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里了。孩子们再次读时,能进入文中所描述的情景,仿佛也陶醉在香气扑鼻的槐乡中。
  (4) 融入语境,启发想象,展现文本
  当学生找到有关描写槐乡小姑娘的语句“槐乡的小姑娘变得更俊俏了,她们的衣襟上别着槐花,发辫上戴着槐花,她们飘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时,我这样设计:
  师:你们从哪里感到槐花的香美?
  生:槐花让小姑娘变得更漂亮了,就像天上的仙女一样,身上还散发着浓浓香味呢。
  师:如果你是槐乡的小姑娘,你想干什么呢?
  生:我会将槐花戴在头上,塞满口袋。
  生:我会叫妈妈做个香囊戴在胸前,让花香陪伴着我学习、嬉戏、睡觉。
  生:我会做个花环戴在颈上,手上,做成项链,手链。
  生:我会用槐花来洗个澡,让槐花的香浸透全身
  ……
  2、让儿童在语言文字中徜徉,在丰富的阅读中提升语感
  语文的学习是学生与语言文字的一次相遇。这种相遇不是陌路相逢,而是亲密的约会,是儿童语言文字的心灵之约。丰富的阅读积累,同样是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程度不可或缺的途径。教学中,我们可以“美”为突破口,发掘语言文字的灵性。散步美学倡导“向美回归”的基本原则,我们遵循这一原则,关注语言文字的美感性和教学的审美性来激发儿童灵性的生长,教学中,应该少一些琐碎的分析、机械的训练,多运用美的手段,再现美的内容,感受美的情感,以语言文字的灵性诱发儿童灵性的生长。
  (1) 披文入情,体验情感美
  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必须加强朗读。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入情。
  如学习《咏柳》一诗,要体会作者对春天的无限热爱之情,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学时,要求学生反复颂读,把热爱春天的感情读出来,读着,读着,我惊喜地发现学生愉悦、向上的情绪便油然而生。这时再学古诗,学生较快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诗人笔下美丽多姿的新柳,便能很快唤起学生的共鸣。学完全诗后,我再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此刻,学生声情并茂、摇头晃脑,……看着他们的表情,似乎陶醉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春景中,在美好的春光里神游遐想。读后,心中禁不住勃发出一股对春天无限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于是,纷纷发言:“啊!春天,我爱你!”“我要为贺知章的《咏柳》配幅美丽的图画。”学生的发言表明,他们已深深体会到了诗中的情感美。
  (2) 动静创意,领略意蕴美
  中国太极拳最讲究动静结合,静中求动,动中求静,两者相互转化,互不分离。太极拳动作徐缓舒畅,如大海,滔滔不绝;如腾云,有飘然之意境。 其实,万事万物是相通的。语文教学也要讲究动静结合,让学生走进作品去领悟,从而获得审美愉悦。
  例如《观潮》,对于文中那两个富于变化的海潮阶段,我这样设计:如“平静的海面”阶段可选配“梦幻曲”,曲调平稳缓慢,渗透着安祥宁静。不论是作为朗读(个别或全体)的音乐背景,还是作为启发联想的情境氛围,都能令人感到情意深长,韵味无穷,似在甜美的梦境中,从而让学生领略大海熟睡时的那种温柔,清丽的静美。又如“潮起”阶段可选配“春天奏鸣曲”;“涨潮”阶段,可选配“黄河钢琴协奏曲”,让学生在气势磅礴、宽广壮阔的音乐背景中,领略大海雄奇奔放的壮美。在波涛汹涌、澎湃咆哮的海涛声中领略那“伟大的乐章”的浑厚内蕴。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采用“赏读--听读--诵读”的多种方式,诵读又采用“个别--小组--全体”竞赛形式,让学生多次反复地目接口诵,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学习中达到“忘我”境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在作品中品读、在作品中体会,体味出高尚的审美愉悦。
  (3) 时空造境,感悟和谐美
  诗歌教学必须根据其文学特点,不仅注重领会极其精炼的富有鲜明节奏和韵律的语言,而且更应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那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从而产生巨大的审美价值。
  例如《乡愁》,诗人余光中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联想丰富,以时间的发展为线索--“小时侯”、“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语像一条红线贯穿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这样时空互进,相映成文,创造了一个充满乡愁、充满诗情画意的和谐美妙意境。通过情境创设,既再现时间与空间浑然一体的画面,又呈现全诗富有鲜明节奏和韵律的语言特征。让学生在学习诵读品味揣摩过程中,感受逼真的情景,领悟美妙和谐的意境。
  3、让儿童在观察中积累素材,在快乐习作中抒写心灵
  提到习作,学生常畏惧三分。“我手写我心”已成为作文指导课中很流行的口号。然而,“内心”空荡荡,常让学生为“写什么”而烦恼。
  我认为,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是让他们在习作中灵性飞扬的前提,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是关键。推行作文革命的管建刚老师提出“发现重于观察”的命题,他强调要让学生带着情感区观察,用心灵去感受,这样才能有真正的发现。我十分赞同他的观点,也像他那样让学生记录自己的发现--每日简评。因此,“每日留言”成了我班学生每天作业的一项。我强调“真”和“新”。学生将每天的发现及深刻的感受用几行字记录下来,第二天的交流往往成为学生最期盼的事情。渐渐的,他们学会用一双“陌生的眼睛”去寻找,用一颗“敏感的心灵”去感受。每日的观察内容也成为他们活生生的习作素材。
  观察的积累使内心丰盈,也为学生的习作奠定了基础,习作渐渐成为学生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
  4、让儿童在大自然中闲逛,在真实与虚拟的情境中体验学习
  自然是灵性之源,它可以给人以心灵的愉悦、生命的滋润。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都具有诗意和美感,这种诗意和美感可以让生命自由地拥抱最纯真的激动,唤起对生命和爱的渴望,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唤起那种内心的灵性。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创造新的课堂。野外情境课程作为情境教育四大课程之一,意在让学生亲近自然,倾听鸟儿交谈,观察蜜蜂采蜜,欣赏荷花舞蹈……
  在秋日的野外,我带领学生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吟春诗会”。学生根据眼前的景物,吟诵相关的诗句。他们欣赏着满园的春色,吟诵道:“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看着河边的柳树吟诵:“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春水、春风、春花、春鸟变成灵动的诗行,在学生心中跳跃。在春天的美好情境中,学生对古诗的积累和运用水到渠成,他们的灵性浸润着每一个诗行。
  根据学习需要,我还创设了模拟情境。“秋天的菜园”便是情境教育的一个案例。我在校园里开辟了一个园地,将茄子、黄瓜、西红柿等蔬菜挂在树上,一个丰收的菜园便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戴上草帽成了一个个快乐的农夫。在菜园里,学生认识了蔬菜,学习生字词;观察水果,描述它们的样子,进行口头语言的训练;采摘蔬菜,体会丰收的快乐……
  总之,当前的教育氛围是紧张而压抑的,语文教学的天空也并不晴朗,弥漫着浮躁的利欲烟雾,这是不利于语文灵性生成的。尼采说“读书是漫步在别人的知识和灵魂中”,何永康说“语文教学是心灵的远游”。漫步也好,远游也好,都强调读书学习不能太急躁、太功利化。我们的学生要在自由放松的状态下进行,而不是被鞭子驱打着赶奔。当前的语文教学就是教师家长乃至社会高举着鞭子驱打学生去痛苦地赶奔。让我们能保留一份对语文的尊敬,固守语文的纯净,还语文一个灵性的天空;让我们培养的学生真正成为具有人文素养、充满灵性活力的现代化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利敏 《语文课堂,舒展个体生命灵性的舞台》 《学生之友(小学版》2012年01期
  2.金  波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中国教育报》[N]2011年5月30日第8版
  3.彭漪涟 《心灵的自由思考》[M]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0年8月第1版
  4.朱慕菊  走进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5.刘平安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美学散步引领下小学语文灵性的教学实践研究 2001年
  6.宗白华 《美学散步》[M]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年6月第1版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乘得想象之翅膀 引得诗情妙生花——低年级儿童诗创作例谈    下一篇:浅谈语文课后题在低语教学中的引领作用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