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22-02-2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长期以来,我们的老师都扮演着传道、授业的角色,可真正有多少人关注着如何为学生解惑呢?或许,我们会告诉了他们很多问题的标准答案,也让他们记在了自己的本上、书上,但是,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疑惑了吗?没有。因为我们忽略了真正为学生解惑,所以久而久之,学生的自我产生疑惑的能力似乎也被抹杀了。

  古人云:“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现代心理学理论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是:科学上很多重大发明与创新,与其说是问题的解决者促成的,毋宁说是问题的寻求者促成的。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教学过程正是师生双方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启开他们心智的大门,使之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与教学过程这一特征是一致的,其主要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丰富学生的知识。

  学生的“问题意识”通常表现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应视之为正常现象。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他(她)们有足够的动力去不断探索新的知识领域。在语文课中,重视并加强问题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从长远来看,也是创造发明的前奏。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

  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对新知识产生好奇、渴望。掌握一定量的知识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前提,古人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博采众长,涵摄百家,这是问题意识产生的前提。只有学好课内知识,又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文化涵养,才能厚积而薄发,形成敏捷的思维,产生各种真知灼见,从而质疑问难。

  二、进行能力训练,丰富学生的问题储备

  1、注意观察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小学生观察常常不分主次,马马虎虎。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使他们懂得观察要有重点。例如,捕捉突出中心的关键字眼,如“记金华的双龙洞”或“大自然的启示!”,其重点分别是“记”和“启示”。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有选择地围绕重点进行观察,头脑中自然而然地萌生出“按什么样的顺序记的?”或“启示有哪些?”等问题。此外,还要注意进行“有次序”、“细致”、“抓住事物的特点”等方面的训练。如:《大自然的启示》一文,让学生注意课题中的“启示”重点是指什么。文章究竟讲了一件什么样的事?通过跌宕起伏的情节描写,然后经过思考,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反复推敲,弄明白 “启示”具体指什么。

  2、引导学生学会提问的方法。

  作为一种能力的培养,是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的。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模仿老师,就某篇课文题目或某个词句进行设计问题的训练。如:《蝙蝠和雷达》中,蝙蝠是动物,雷达是高科技设备,它们之间能有什么关联?《触摸春天》中的“触摸”是什么意思?春天怎么能用来触摸呢?《夜莺的歌声》一文中“夜莺是动物吗?夜莺会唱歌吗?不管学生所提问题与教学任务的相关程度如何,教师都给予中肯的鼓励与点拨,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很高。

  事实说明,只要学生在个体活动中感到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此时的问题意识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开动。

  三、营造民主平等的宽松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成功的基础。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动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充沛的水分、适宜的土壤,使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1、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空间,情感因素对教与学双方都有重大的影响,我们提倡以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语文学科的答案常常不是唯一,我们应该而且必须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例如词义的解释或课文段落的划分、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等等,只要言之有理,均应视为正确。师生之间应崇尚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本着解决问题的初衷一起分析、讨论、归纳,同时,当学生怀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进行探究,可以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这就有助于强化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2、及时评价,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老师可以及时了解各种反馈回来的信息。教师应边听边想,迅速判断:学生表述的语音是否准确,语意是否完整,是否围绕中心内容来提问等等。教师要能迅速接受并及时处理来自学生的信息,才能对症下药地进行启发、引导、纠正,千万不要忘记给学生予恰如其分的评价。也可让学生比较、研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要创设机会让中下生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对语文兴趣不浓的同学发言,哪怕是极细小的进步,甚至只要说清楚都要给予肯定。教师的启发用语要精炼、亲切,灵活多变。“你还知道什么?”“你读明白了吗?”培养学生大胆质疑要持之以恒,“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始终是语文教师进行问题意识培养的一个终极目标。

  四、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题,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的氛围。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问题情境的精心创设,多方面、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有问题要问而且爱问。

  1、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给学生予鲜明生动的视听刺激。

  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之一在于能够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以《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为例,在介绍完黄河的基本情况后,我先播放了一段关于黄河的纪录片,伴随着雄壮的声乐,师生感受到了黄河的雄壮以及黄灾的泛滥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带着强烈的感情进入了文中,于是同学们不由得就开始思考,黄河为什么会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要如何改善这种情况?远比老师单纯讲解的效果好得多。

  2、注意问题设置的难度和密度。

  问题的设置应有一定的难度,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活动,要使他们通过努力能够达到“最近发展区”,可以“跳一跳,摘果子”;同时应疏密有间,有一定的停顿时间,以适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

  3、培养自学能力,促进问题意识的发展。

  陶行知先生讲:如果你按着鸡脖子喂米给鸡吃,它乱叫乱挣也不会吃;如果你松开鸡,它就会自己去主动吃米。课堂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自觉实践、主动发问、生动活泼地发展。教师要让学生树立自学的信心,教给自学的方法,培养自学习惯。善于自学就能活跃思维,发展能力。比如阅读课文一般安排在每一组课文的后面,其阅读的方法基本在本组的前面课文中已讲解过,教师就应该放手让他们学习,用已经学到的方法自主质疑、自主释疑,切忌把阅读课上成讲读课,讲得过多反而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也不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最重视的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培养创新精神应始于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我们教师只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就能欣喜地听到学生创新之花慢慢绽放的声音。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小学语文微写作教学策略    下一篇:小学语文精读教学策略研究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