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让语文课堂成为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主阵地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20-02-17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让学生更多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决不能停留在一学期一本语文书的学习上。我时常在想:语文课的大部分时间是老师带领学生学习课本上的一些文章,学生学了这些文章最终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才算没白学?其实每个语文老师都明白课本上的文章仅仅是一个媒介、一个平台,老师应该通过这个媒介和平台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其实说到底就是通过语文课本的学习而能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去解决很多的实际问题,可以是语文这一学科的问题也可以是其它学科其它领域的问题。而要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还在于学生的理解能力的培养。所以语文课堂不能简单地分析语文课文,而应该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理解能力的主阵地。

  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主阵地。

  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是始终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之中的,所以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该从宏观上对三年的语文学习有个总体把握。首先教师要高屋建瓴制定出学生三年的语文学习目标,可以按学期来分,每学期教师根据课本内容设置制定不同的训练重点,比如初一第一学期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还没有搞清初中语文与小学语文的区别和联系,这时的语文课堂的训练重点就应该放在小学语文和初中语文的衔接上,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对于小学语文从未接触的文言文的学习,教师一定要静下心耐下性子,一字一句反复讲解,多讲多练,并要求学生记住常见古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常见用法,为以后打下一定的古文基础。而初三的两学期更多的应该针对近年的中考趋势,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专题训练,把教学重心适当地向课外转移,由原先课内为主转变为课内外相结合。到初三下学期的时候更多的是为适应中考进行的专门训练,如语基训练、语文综合运用训练、赏析训练、阅读训练、作文训练、古文训练等等。

  从微观上来说,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就必须抓住语文课堂这个主阵地。而语文课堂上所学文章毕竟是有限的,这就需要教师利用有限的课堂和有限的课文来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也就是说教师教课本上的文章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己去理解,自己去探究未知的文章,正如人们常说的教是为了不教。那如何做到这点呢?首先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要尽可能集中而具体,要做到一堂课集中解决一两个问题,让学生有所得。一个单元会有多个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应该把它们分解到每一课中,各个击破。其次要把每一篇课文都当做课外阅读文章来学。课外阅读理解题的理解是完全靠学生自己去解决的,教师平时讲得再多,分析得再细致,学生如果不掌握必要的方法,一切都是徒劳。因此语文课堂还是应该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多遍课文后自主探究自主发现,把课堂时间主要留给学生,让他们畅所欲言,谈他们读了课文的所得所感所悟,让他们平时就养成没有老师的讲解而能自我发现自我感悟,而不是依靠老师的细致分析来喂养,这样当他们离开老师指导,自己分析文章的时候就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了。教师在课堂上仅仅是个倾听者、组织者,当学生的认识有局限或出现偏差的时候,教师适时点拨启发,点拨启发而后得到正确的认识并没有结束,这时更应该让学生弄懂刚才为什么会发生认识上的偏差,而真确的认识是怎么得来的等等,教师始终要引导学生自己来总结概括所得以及所失的原因。这样学生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才能有提高。打个比方语文课堂老师就像是鸡妈妈,而学生犹如一群小鸡,鸡妈妈要带领小鸡们出去找食吃,这样小鸡离开鸡妈妈后才能自己找着食物而独立生活下去。

  语文课堂还是培养学生理解各种情感体验的主阵地

  经常听到老师们抱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懂感动,越来越不知道感恩,越来越不懂事,仿佛他们是铁石心肠。其实说到底还是这方面教育的缺失,现在的教育更多的注重了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以致学生缺少情感缺失而理解不了很多事情,造成他们的综合理解能力的下降。所以语文课堂必须担负起培养学生各种情感体验的职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戈尔曼认为,职业中的成功与否往往与某种情感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没有情感,即使是受过高等教育,智商很高的人也不可能在人生中取得绝对的成功。何况在现代的语文课本中选进了大量的文质兼美、形神具备的好文章。这些文章贮藏着深厚的情感因素。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出现的教育契机适时的对学生进行教育,把空洞的说教和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我们在带领学生学习语文课文的时候,必须以情感为纽带,只有我们的情感和作者悠然神会时,我们才能从根本上理解这些情感。古人云:情动于中,而形诸于言。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给学生创造一个能调动学生情感的语境和情景,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来理解。作家在作品中运用了各种手法再创造出了一个个能刺激读者产生共鸣的的语境和情景,暗示了我们去顺着这个轨迹去发掘去理解,从而让学生生发出诸多的情感体验,让他们能更好地理解生活、理解社会、理解人生。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和实际时候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来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经典诵读也需因材施教——小议八年级学生的经典诵读训练    下一篇:优化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