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信息技术论文

如何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来提高教学质量

所属栏目: 信息技术论文  更新时间:2020-02-27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型学科,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需要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进行优化。

  优化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尤其适用于学习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为我们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逐步求精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好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

  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应首先向学生明确本阶段、本单元或本课时的学习任务,并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要求学生带着要完成的任务,或者带着要解决的问题认真读书,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任务”应该由教师精心设计,针对所学习的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的、有意义的“任务”,应体现层次性、开放性、整体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内容应有适当梯度,教学过程中在紧扣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适当拓展部分教学内容,提高难度,倾向实用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深入并超越教材解读,灵活变通教材中与学生的“口味”不相符或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

  要求学生敢于动手,勤于实践。计算机是工具,使用工具是技能,技能的掌握与熟练只能靠实践。应提倡学生自己上机实践获取知识和经验,这样做不仅知识掌握得牢固,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

  要向学生讲清楚掌握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次完成,需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教师要鼓励学生以顽强的意志去钻研教材和上机实践,同时应该向他们指出,学习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过程,而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和技能需要反复。

  因此,在接触一个新领域或一个新的知识点时,可以先知其然,而暂时不深究其所以然,但应该注意在学习后面相关的知识后及时复习前面学过的内容,这样不仅能前后联系,加深认识和理解,而且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金线”。

  比喻教学法。教师在讲课时适当地运用形象比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讲网络时,关于域名和IP地址可以这样讲:“世界上的人很多,我们怎么来区分彼此呢?我们可以通过用自己的名字和用身份证号码两种途径。身份证号码可以唯一地指定某人,但是身份证号码太难记了,日常生活中我们用名字来指定某人。网络中的计算机也一样,为了区分彼此,它们也有‘名字'---我们称之为域名,同样它们也有自己的’身份证号码‘---IP地址,IP地址可以唯一地指定一台计算机,但是记住它不太容易,平时我们只用域名来指定网络中的计算机。”这样,学生们很轻松地就揭去了域名、IP地址的神秘面纱。

  示范教学法。示范教学法就是教师操作,学生从教师的示范性操作中学习操作的步骤和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是一种重要而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其应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操作姿势的示范,如操作计算机的坐姿、操作键盘的指法、操作鼠标的指法;另一方面是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的示范。如讲Windows操作基础时,对于文件夹的创建,其操作步骤为:进入到指定位置;文件-新建文件夹;转换输入法;把鼠标移到新建文件夹,点右键,选“重命名”;输入文件夹的名字;确定。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投影仪或网络教学系统一步一步进行演示。这种教学法能够很直观地让学生从教师的示范操作中学到操作方法,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综合教学法。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差异,在具体实施上有不同的方法,如小组讨论法、操作观察法、自己试验法、资料调查法、信息搜集法等。这些方法往往不是单一进行的,可以综合或穿插使用。例如,在讲任何一项操作时,都要让学生进行操作、观察,这时就用到了操作观察法;而在操作观察之中,针对不同问题需要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就要用到小组讨论法;有的操作还需要每个学生都在试验中寻找答案,所以每一个学习操作过程都是在多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方法中穿插进行的,以到达学习的最终目标。

  优化课堂训练

  信息技术课的课型有很多种,主流课型是在机房边讲边练。为了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使教学效果得以即时反馈,随时调整教学过程,经常需要安排课堂训练。

  训练内容目标化。课堂训练要围绕教学目标组织实施,既不要随意增加教学内容,也不要降低教学要求。训练内容无论是单一的还是综合的,都必须依纲据本、目标明确,力求做到“一题一得”或“一题多得”。

  训练设计有序化。课堂训练设计要循序渐进,训练应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切忌深一脚浅一脚,这就要求教师课前要作好充分的准备,精心选题,区别主次,分清难易,有详有略,按照科学的逻辑关系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组织训练。

  训练形式多样化。训练形式要灵活多样,一方面题型多样,填空、选择、判断(正误辨析)和操作等题型可交替出现;另一方面训练方式多样,可采取口头的、书面的和实际操作的,个人的、集体的,模仿性的、创造性的等多种方式,使训练既扎实有效又生动活泼。有计划的多样化训练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练习兴趣,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此外,多样化的训练还要从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训练练习,调动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练后反思深刻化。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经常要求学生不要仅仅忙于操作训练,而要从所做的练习中得到更多的收获,以取得触类旁通的效果。其实,这就是要求学生训练后不忘反思,通过反思拓宽思路、优化操作步骤、完善思维过程;通过反思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通过反思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并探究新的发现。

  笔者认为,进行一定量的操作训练,再提一些相关问题以促使学生反思,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站到更高的角度上来看待这个软件及自己的操作,跳出具体琐碎的操作进而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由点成线,由线成面,所学的知识一旦形成结构,学生就有可能从被动、拘谨的“必然王国”进入到主动、洒脱的“自由王国”。来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如何构建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    下一篇:培养学生的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