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施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20-09-04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讲授的每一节课都要有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与教育的目的及培养目标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它对落实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难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等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但在实际备课授课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对于教学目标的制定认识不足。

  一、怎样看待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

  在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被赋予了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使教学的过程以及学生的培养都更加立体了。三维目标之间有着相辅相承的关系,《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阐述:“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1.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三维目标中这是第三个维度,但却应是最为重要的维度。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是事物运动的源泉,它规定着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趋势。学生学习的内因表现于学习的情感与态度、兴趣与好奇心以及学习的状态上。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最看中的应是学生思维的参与程度与参与热情,这才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2.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过程与方法”

  新课程要求我们既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教学”两字体现的正是如此。举一个例子,有人请教著名学者郭思乐什么是教学?郭教授回答:“如果你讲3乘以5等于15,这不叫教学;如果你问3乘以5等于多少?就有一点教学的味道了;如果你敢于说3乘以5等于14,那就是教学了。因为这时,犯困的学生不困了,走神的学生回来了,都和你争辩,3个4是12,再加3怎么是14呢?”可见教学就是实施课程的过程,没有过程就没有教学。至于方法,是在教学中渗透的,通过学习过程,了解研究方法,验证数学中的规律和知识,认识数学对于社会发展与生活变化所起到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都会得到不断提升。

  3.实现三维目标的基础和依托——“知识与技能”

  要提高教学实效,重视学习结果的获得是必然的。但也必须认识到知识与技能绝不是指老师在课堂上灌输了多少,而是指学生得到了多少。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争论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

  二、我们制定目标存在的问题

  现象一:教学目标照搬照抄现象。

  在备课中,一些教师认为教学目标只需根据《教师教学用书》或《参考教案》抄写一遍。备课关注最多的往往是教学情景的创设、教学活动的丰富,却不知这一系列的设计根源都来源于教学目标。在没有深入挖掘数学本质、探究教学生长点的教学目标下进行的教学设计,这样的教学目标就形同虚设,教学情境和教学活动往往看着热闹新颖,实际上和教学目标脱节,没有收到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现象二:教学目标实施不当

  教学目标实施不当这一现象出现最多的就是练习课。练习课一般是对所学新知识的一个巩固提升,还有对下一段知识学习的一个衔接渗透。但一些教师在上练习课的时候,只是让学生就教材内容把练习题逐一完成,然后订正答案。其实,这是把练习课上成了自习课。

  练习课也应该围绕教学目标有梯度的设计选择练习题,做有梯度的知识梳理。

  三、教学目标我这样来制定

  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制订教学目标是教师领会“课标”要求、理解和把握教材、分析学情的过程。经历上述过程后教学目标自然就会“装”在我们心中,从而驾轻就熟地对教学活动进行全程“导航”。下面我和大家分享《长方体体积》一课制定教学目标,我的做法。

  (一)

  细读课标,领会课标要求,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关键。制定《长方体的体积》一课的教学目标,我先翻看《数学课标》: 在第二学段的学段目标,内容标准,中找到本课教学目标制定应关注的几句话:

  1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2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以及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4.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实事求是等良好品质

  课标中的这几点要求连起来看,《长方体的体积》一课的教学目标初具雏形。

  (二)整体把握教材

  这里说的 整体把握教材,主要突出的是“整体”二字。因为数学的知识结构是链条状、螺旋上升的,作为教师只有把握教学内容的基本脉络,知识间的承前起后、因果关系,才能整体把握数学教材,也才能抓住 数学教学的本质。它会直接影响着学生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结构的形成,是一个必须引起教师关注的问题。

  现在很多学校实行大循环的教学,老师从一年教到六年,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就是有助于教师知识教学的系统性,连贯性。还是以《长方体的体积》一课为例,来说明教师整体把握教材对教学目标确定所起的重要作用。

  1关注知识的前后联系

纵观教材后,发现在《长方体的体积》这一节课,是在学生低年级学习了线段的长度,中年级平面图形的面积后,到高年级进一步立体图形体积的一个飞跃。同时,长方体的体积学习,是学习立体图形体积计算的起始课,它将为以后学习圆柱体体积奠定基础。

  2关注本单元知识的联系

  体积的学习在五年级下册共安排了两个单元,《长方体的体积》一课是在学生认识长方体了(含正方体),会求长方体表面积,认识了体积与容积之后安排的。后面还将学习体积与容积单位的意义与换算,探究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求法。

  3.读课时教材内容。

  读教材的内容,我们要确定本课共有几个知识点。教材中出现的题目是长方体的体积,情境中也是动手操作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可是后面在说一说中出现了:如何计算正方体的体积?试一试中又出现了:想一想,知道了底面积,如何求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这样的“习题”他们看似习题,其实也是本课的知识点。所以本课的知识点共有三个:1探究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进行计算。2掌握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计算。3已知长方体(正方体)底面积和高,会求体积。本课的内容根据课时建议分为两课时。所以第一课时重点解决1、2两个知识点,3放到第二课时。

  (三)分析“学情”实际

  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以学生为主体。五年级学生知道线段的长度可以用单位长度测量,它的总长度是单位长度的总和,面积的测量可以用单位面积密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大小就是单位面积总和。并积累了探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数学活动经验,本课要给学生创设了动手操作的平台来探究长方体的长宽高和体积的关系,是必须的。

  经过读课标读教材读学生,我最终制定教学目标为: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 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的能力。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人合作。

  其中,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能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是教学的重点。

  而促使学生从一维到三维的发展,让学生深切感悟体积度量单位的实际意义。则定为教学难点。

  四、教学目标落实不容易。

  教学目标似“航标”,它必须为教学活动“引航”。因此,将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是成就高效课堂的重要前提。下面请和我再次走进《长方体》一课。

  现在,我已经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如果没有好的教学活动设计,教学内容依托,再好的教学目标都难以实现。

  首先、教学目标要融合于教学内容之中。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教学目标作为合理取舍教学内容的准绳。

  这一点实现相对容易,我们主要是要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具体的教学内容。看教材的内容,我保留了教材的中的情境,但正方体的学习如何引入?习题量多少合适?我利用网络共享资源的丰富,查阅了一些同行教学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从中得到了一些灵感,设计出如下教学过程:出示教案

  其次,教学目标要贯穿于教学活动之中。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通过合理的教学活动才能得到顺利实现。教学时,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活动。

  这一点的实现则是对教案设计的实战,检验教案的优劣同时也检验教师驾驭课题的能力

  我已经有了自认为满意的教学设计,可是在实际教学试讲中首先出现的问题是:

  第一次试讲: 教师话多

  我们看看目标中出现的动手操作,探究等词语,它体现出我们教学方式的转变。这些词语的出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但往往在教师的一念之间,就又被拉回了“一言堂”。由于借班上课,这班学生又斯文聪明,在探究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时,孩子很快说出了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可是我问为何是长×宽×高时,我不由自主的拿起准备的学具边摆边讲了起来。

  最后,教学设计所有内容都圆满的完成。特别是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学生很快地就由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牵引出了正方体的公式。就当我沾沾自喜的时候,孟校长和我们学校金校长以及我们教研组老师给我指出出了同样的一个问题:老师话多,爱牵着孩子走。

  第二次试讲:教学拖堂

  应该说,我的进步是飞快的。在弄明白自己的问题时,我进行反思。下定决心,这次一定不抢孩子话说。这样,给孩子探究的时间就多了,孩子自己去思考的问题,我们要有耐心等待。可是,出现问题的地方发生了变化。

  一是学生变了,学情就不同。

  虽然同是五年级,但班级不同,孩子的学情真的大不相同。第一个教学班孩子普遍文静听话,老师容易掌控课堂。但孩子大胆发言的相对较少。所以,我出现了话唠现象。这次上课的班级学生普遍活跃,回答问题积极,但胆子大的他们课题掌控相对困难。这边一说动手操作,没等我说要求,他们就迫不及待的摆上了。导致一些学生的探究过程无思考。学具变成了玩具。

  二是放手要让孩子有目的探究。

  这次我觉得特别失败,可是却得到了一点肯定:把探究活动真的还给学生了。但老师在探究过程中的个别指导还不够。比如:用长×宽×高来求长方体的体积。摆的过程中如果引导学生说说你先摆的一排有几个小正方体?一共摆了几排,又摆了层?孩子汇报的不够清楚。说明他们没有真正明白。如果他们能说出长表示一排小正方体的个数,宽表示摆了几排,高则是刚才我们摆了几排。那么孩子就真的理解了公式的意义。

  三是探究是重点,习题可减少。

  正如孟校长说的,如果学生的探究活动开展的真实有效,我们就不要为了完成习题的量而破坏了这美好的过程。我们还有下一课时的学习,这一课时的习题可以减少或者不做。

  第三次试讲:

  结合前两次的反思,这次我的教学做了一些微调。在活动前提出的活动要求。在活动中参与交流,发现问题进行引导。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交流汇报中真正明白了长方体体积公式。并用自己的方式理解了正方体体积公式。因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所以正方体的体积也可以用长×宽×高来求。在正方体里所有棱长相等,我们叫做边长,所以正方体的体积=边长×边长×边长。说的真好。在即将下课的5分钟,我果断地把基本习题砍掉,就留了一道思考题。教学目的顺利达成。

  以上是我迎接市督导检查备课的一段经历。有的朋友会说,我们平时教学哪有那样的功夫,备课如果课课都如此,我们得累死。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的确是太累了,但抱怨的结果是我们慢慢后退,因为你在原地不动,就被不断赶路的人落下了。如果我们选择每个学期至少每个单元是这样备课,再发挥教研组的集体备课作用,我们的收获会不断增多。渐渐地,我把目标定准了,慢慢地,我们备课的步伐也会娴熟。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下一篇:让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里“自由飞翔”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