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浅谈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20-12-05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已越来越多地走进小学语文课堂。语文教学改革如沐春风。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媒体与教学设计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合理使用教学媒体,使呈现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感染力强、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实践证明,这一新的科技成果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全方位培养学生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就这一新的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谈一些浅显的看法。

  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美的情操。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近代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曾说过:“我们的教育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我想这里的“乐之者”“激励、唤醒、鼓舞”,都可以归结为“人积极地、主动地掌握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特点,而这正是心理学“兴趣”的含义。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明确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学生是认识的主体,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只能在主体自己相应的积极自觉活动中才能形成。以电教为主体的“多媒体优化组合”课堂教学模式,由于利用了现代的声、光、电创造出一种形象、直观的现代氛围,使语言教学从单调的文字描述中解放出来,在学生面前展现的是文字、语音、形象、色彩这一新奇的美。这种美感会极大地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正是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新列入的教学目的之一。

  同时,“多媒体”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是导演,导演出一幕幕场景;是画家,用斑斓的色彩展开生动的画面;是导游,引导学生在语言的海洋中漫游……这种全方位展示着的语文教师气质的美,就是一个强有力的磁场,吸引着学生。可以给他们一个愉悦的环境,使他们对课堂产生审美情感,并从中获得美的陶冶,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处在美的环境中,产生良性循环,增加学生学习的活力。如:《美丽的西沙群岛》一课写的是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海底世界》一课写的是海底世界的奇异景色和丰富的物产。在这两课的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述的美丽、神秘的境界中去,课堂上顿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绝好教学效果。上课时,关上教室的灯,拉上窗帘,打开电脑,啊,出现在屏幕上的是一个神奇的世界,伴随着优美悦耳的配乐朗诵,学生们仿佛置身于海底世界。他们随着镜头欣赏了瑰丽无比的海水,丰富的水产,美丽的贝壳,各种各样的海鱼,笨重的海龟,还有树林中的海鸟,他们似乎正在侧耳倾听海底动物的窃窃私语。多媒体课件已经将学生们带入到了课文所写的真实情境中去了。他们兴趣浓厚,精神集中,思维活跃,主动探求,为下一步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全文作了必要的情绪铺垫。

  二、能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好学易学。

  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紧扣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抓住重点和难点,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怎样才能让学生好学、易学呢?

  根据国外研究表明,人们通过语言形式从听觉中获得的知识能记忆15%,从视觉中获得的知识能记忆25%,而声光同步把视听结合起来可获得的知识能记忆65%。

  而多媒体教学可产生优良的视听效果。因为人的视觉、听觉是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获得的信息也最大。多媒体教学有利于信息传递和学生对信息的接受、储存。其特有的优势对学生产生一定强度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果没有注意,感知就不会产生强烈观察力。而观察力是在感知过程中并以感知为基础形成起来的,离开了感知也就没有了观察。利用多媒体的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的优势引人入胜,能将抽象、概括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具体的可感知的东西,使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了联系,化难为易。且形象的视听效果让学生乐学,对所学文章加深了印象。如《鸟的天堂》中有一段描写榕树叶子“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引导学生理解“颤动”一词是个难点,“颤动”字面上可解释为“抖动”。光理解这些是不够的,我运用多媒体演示:晨曦中,那青翠、油亮的新叶在微风中轻轻地颤动……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我又进行适当点拨,学生便领悟到了“颤动”一词进行说话训练。这样,从感知→理解→运用,从抽象→具体→抽象,词语的理解在表象的作用下真正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又如第十册《丰碑》,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揭题后,我提问:丰碑什么意思?课文中的丰碑指什么?(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接着多媒体演示:大雪纷飞,在一棵大树下,军需处长被大雪覆盖着,如一座晶莹的丰碑。我又启发学生:军需处长怎么会冻死的?在冻死前是怎样的情形呢?导入重点段第三段的学习。多媒体演示:画面渐渐清晰,出现了老战士的形象,他冻僵了……导入第七节的学习,我着重引导学生观察军需处长的表情、动作、穿着等,使学生了解军需处长是被严寒冻死的。接着,我通过富有感情的范读,引导学生思考:军需处长为什么会冻死的?学生通过朗读分析理解军需处长的一心为公,毫不利己的高贵品质。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他的这种精神,于是我马上运用多媒体把两个画面结合起来:老战士冻僵了……大雪越下越大,覆盖住他的身躯,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运用多媒体,通过两个场景的对比,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通过学生视觉上的差别,使学生从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从而突破了难点。

  三、能激发学生说话兴趣,提高其口语能力。

  我国有句俗语叫做“出口成章才能下笔成文”。这句话生动阐述了口语训练在培养学生读写能力中的作用。在当前实施素质教育中,口语已成为学生交流传递学习、生活、活动信息、开拓视野、发展智力、促进发展的重要渠道之一。提高学生口语能力已成为语文素质教育的一大研究课题。而多媒体的运用极大地帮助了我们语文教师一步步去解决这一问题。

  第一:利用多媒体,强化朗读训练。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是口语训练起步,也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新大纲明确提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常听常读好文章,可帮助学生吸取人类语言精华,积累佳词好句、精彩的语段,开拓视野,发展思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朗读训练中应,应充分运用多媒体朗读教材。因为朗读教材是专家认真揣摩、精心制作的语言作品,恰到好处地再现了文章的语言、节奏、格调和文章蕴含的感情色彩,能帮学生把握好朗读时声音的高低轻重、停顿、快慢,调节和控制语调。多媒体教材还具有可暂停、可重复使用、操作方便等特点,所以利用多媒体强化朗读训练,效果甚佳。

  第二:利用多媒体,丰富说话内容。

  训练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是口语训练的重要内容。但由于低年级学生平时不善于观察,思路狭窄,口头造句时常觉得无话可说,造句内容常枯燥无味。利用多媒体可开拓视野,丰富说话内容,可以变无话可说为有话爱说,有利于拓展说话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如教学《我是中国人》一文,要求用“爱”字口头造句。刚踏入校园的小学生只能说出“我爱爸爸”“我爱妈妈”等单调的句子。我播放了欢快的音乐和可爱的小动物的画面。学生听着音乐、看着美丽的画面,激发了他们说话的兴趣,他们的话闸顿时打开,小手高高举起,说出了“我爱活泼可爱的小白兔”、“小牛爱吃青青的草儿”、“小鸟爱蓝蓝的天空”、“鱼儿爱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等优美的句子。再播放人物的画面,学生便说出“我爱勇敢的解放军叔叔”、“我爱敬爱的老师”等等。然后再播放祖国的名胜古迹和自然景物,学生说出的句子更是丰富多彩,有“我爱祖国的万里长城”、“我爱长江、黄河”、“我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我爱美丽的香山”等。

  第三:利用多媒体,进行演讲训练。

  演讲是口语表达的高级形式,它不光要运用有声语言,还必须运用肢体语言来帮助表达,难度较大。一般适合在中高年级的学生中进行,低年级也可以选用一些内容简单的进行训练。多媒体进行课堂,可以增强演讲时的可感性和可仿性,减少难度。训练时,可先让学生观看优秀演讲的电视录像,给学生提供范例,结合镜头画面,教师讲一些简单易懂的演讲特点和要求,再让学生模仿演讲,训练吐字发音及语感、语调,结合指导学习肢体语言;然后,让学生独立演讲,可以是备稿演讲,也可以是即兴演讲。我在一次题为《假如我会飞》的演讲训练中,学生在观看完一段演讲录像后,我及时进行了点拨指导。即兴演讲时,小朋友个个手舞足蹈,演讲内容生动,语言优美动听。他们有的说:“假如我会飞,我要飞过高高的山峰,飞过一望无际的田野,飞动一栋栋高楼大厦,飞到美丽的北京,看看雄伟壮观的天安门和举世闻名的长城。”

  四、能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

  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常规课型,它是对学生进行语文创新能力培养的主阵地之一。然而,许多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比较远,造成学生对课文内容难以理解。这对培养学生语文创新能力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因此,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合理地使用视听结合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性,为学生创设情景,增加表象积累。

  多媒体课件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它可以通过声音、图像等因素直接对学生进行感观上的刺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内容经常涉及到许多课外知识,如自然现象、时代背景材料等等。如果能结合教学实际,把有关的内容以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形式形象地呈现出来,不但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的学习环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为帮助社会经历尚浅的小学生增加表象积累提供有力的支持。而多媒体网络课件则有效地为我们解决了这一问题。

  如在教学《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时,我们从互联网上、学校资源库中搜集了各种大自然现象的图片、动画、视频等资料,并以多媒体网页课件的形式贯穿在各教学环节当中。这些,都是学生平时不曾注意到或根本没机会见到的。尤其是在引导学生理解“三叶虫”、“化石”、“为什么说喜马拉雅山曾是汪洋一片”等知识点时,我们查找了大量的资料,根据资料自己设计了动画片段,喜马拉雅山的崛起、已经灭绝上亿年的史前动物“三叶虫”等画面活生生地重现在同学们眼前。这些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一下子就被学生所接受,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同时,为学生增加大量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表象。学生学得愉快,老师教得轻松。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创新能力,所需的运用事物表象进行分析、综合的想象能力逐渐得到提高。

  2、多媒体课件的交互性,为学生自主学习、协作交流提供机会。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行为理论为基础的建构主义教学设计不再把注意力主要放在知识点的分析和讲解上,而通过设计教学活动来实现学生知识的获得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强调学生在网络环境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在老师、同学的协助下,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在阅读课的教学中,我们提倡利用多媒体网络的交互性,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如在生字的学习、课文的理解、课外延伸等方面,学生通过自己操作课件进行自学,老师通过网络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之后,学生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说说自己学到了哪些生字?知道了哪些知识?最后,由老师帮助学生进行小结整理。在这样的协作交流中,不但很好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增加了学生与人交往的经验,而且提高了学生听、说能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多媒体课件的开放性,为学生拓展知识、扩宽视野。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课件已经可以与互联网相链接,使得我们的学习资源更加丰富、充实。这也把与教学相关的大量课外知识引入语文课堂。我们常常在课件的资料库中提供一些相关的网站,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之余,拓宽知识面,扩宽视野。

  如在教学《识字学词学句(二)1》一课时,我们安排学生在学习句子后,上网了解狮子、狐狸、天鹅等大自然动物的有关知识,学生看得津津有味。然后,让他们仿照课文的格式,把看到的内容说、写出来(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可以进行改写、续写等),在直觉思维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终目的。这一设计,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另外,互联网走进课堂,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如在《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教学结束前,我让学生上中国经济信息网了解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酸雨、赤潮等自然现象为小学生所认识,同时,激起他们保护环境的决心。至此,思想的升华水到渠成。

  五、能开启学生思维能力,让其想象“飞”起来。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为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创造了条件,同时还会营造出一种愉悦、民主、平等、竞争的学习气氛。

  思维是智力结构的核心,它表现为认识事物本质特征和内部规律过程中的概括、判断和推理。如:在教学《日食和月食》一课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动化展示三种天体月球、地球、太阳从左至右的位置关系,演示三球同时运动,当月球绕地球运动到地球在太阳照射下的影区,月球逐渐由部分变暗到全部变暗,此时月偏食、月全食便发生了。这种动画的辅助,是月食发生的原因和规律变得比较形象易懂,有助于培养推理能力。加之学生的想象力非常的丰富,我又利用这一点展开,将课件的导入部分利用一幅生动的动画:夏夜的星空下,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坐在小凳上看月食。配上轻松、柔和的音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进入了学习状态,唤起了观察、求解的欲望,展开了想象。究竟什么情况下会发生月食呢?为什么会发生月食?能不能避免月食?引起同学们一连串的假设。不同的假设进行交流、争论,最后通过月球、地球、太阳三球的运动演示,验证或纠正同学们的认识,得出了结论。使学生的想象“飞”起来,这样一来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加深记忆。

  六、能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

  我们正处于现代信息社会之中,我们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果,恰当扩大信息量是一个重要环节。据有关专家的研究表明,人们学习知识时必须依靠人的生理器官,对客观事物的感觉是人认识的基础,听和看是主要的学习器官。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帮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用它构造各种教学环境,如:多媒体综合教室、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校园网等。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创造和展示各种趋于现实的学习情境,把抽象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融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探索。使学生大量增加相关的听和看的机会,而且能够使听和看同时接受某一信息,信息量是原来教学信息量的数倍、甚至十倍以上。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用文字、图像、声音的巧妙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素质。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我抓住“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一句的中心词‘可爱’、‘易破碎’进行教学。如何让学生理解地球的可爱,在多媒体综合教室里学生们欣赏了太空,看见地球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蓝白交错,美丽极了后,说:“让我们再到地面上,我们的身边去看看吧。”多媒体演示:音乐声中,桂林山水的美、黄山的奇……——出现在学生面前。我又说:“我们的地球多美呀!可他太容易破碎了。”多媒体接着演示:工业污染,使环境受到破坏;河水浑浊,小鱼死亡;树林乱砍乱伐,山上一片荒芜。到哪里去寻找绿色?展现美的画面,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展现丑的情景,激起学生对美的追求。使学生关注地球,了解自己就是这个美丽球体的主人,作为人都应该负起保护地球的责任,这样以来就有机地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素质教育。

  总之,由于多媒体特点的多样性,用它作为教学手段具有非常大的优越性。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可以促进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更新,也形成师生角色的新转化。它不仅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更能提高教师的教学综合水平。我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善于通过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实现教懂、教准、教活、教精,使学生达到乐学、善学、勤学、活学,从而使教学进入最佳状态。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谈谈作文教学的指导    下一篇: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