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小学语文中的“诗教"方法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20-01-04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开展“诗教”的方法

  新出的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诗歌, 低年级的课文,大部分都是诗歌,古诗和现代诗。即使是其他课文,比如散文、童话和寓言,也往往带有诗味。为什么要安排这么多的诗歌作为课文?因为孩子的天性“近诗”,喜欢诗,多安排一些诗歌作为课文,可以满足儿童“近诗”的天性,保护、培养和激发儿童的想象力,促进“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培养。

  诗歌的艺术表达,以及诗歌的阅读欣赏, 很多情况下都必须要依靠“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儿童虽然天性“近诗”,但诗歌也还是很难教的。难就难在诗歌的内容很“活”,不好把握,也不宜“直解”。而我们的教学往往习惯于把住一些实在、好记的“条条”,让学生去反复操练,应付考试。这就有点“拧”。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课文中都有了,类似的诗句,光靠查字典,或者逐字逐句的索解,记下几个“条条”,恐怕还是很难“感觉到位”的。这就要调动想象,包括感悟、通感、印象、下意识等思维活动去触摸诗意,体味诗歌所引发的种种感觉。文学类阅读和写作, 特别是诗歌的教学,最不应该被忽视的,就是想象力的激发,以及“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培养。

  事实上,目前语文课中的诗歌教学,对想象力的维护与激发是很不够的,离有意识地训练“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更是遥远。我们可以找一些教学的案例来看看到底问题出在哪里。

  下面举一个例子,是一年级下册关于李白的《静夜思》的教学。怎么给一年级学生讲古诗?小学生还在认字,理解力不强,要他们读“懂”这首诗,完成认字等教学目标,实在有点难。教师们想了很多办法。

  第一步,“兴趣导入”,有的教师用了多媒体,展示月亮、夜空;有的教师甚至让学生听马思聪的《思乡曲》,希望引发兴趣,然后转入课文教学。

  第二步,“初读课文”,包括“知作者”“解题意”“学生词”等。有时要花很多时间去讲解生词, 让学生做“ 扩词” 练习。比如,《静夜思》的“思”,要学生用“思”来扩词。

  第三步,逐字逐句串讲诗歌内容,让学生理解每一句是什么意思,整首诗又表现了什么思想情感,有哪些画面最美,等等。

  这些教学安排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就是把认字、词义理解和作品的解读结合起来了。先认字,后解读全诗,也是顺理成章的。但整个教学的重点没有放在引导学生发挥读诗的感悟和想象,程序安排很琐碎,把作品割裂了,破坏了对诗歌的整体感悟。尽管有多媒体制造氛围,有逐字逐句的讲解,往“美”的方面引导(其实只是字词的美,或者片段的美),却始终缺少沉浸式阅读,缺少整体感悟,缺少完整的审美。

  有些教师教《静夜思》,教案设计的程序就很烦琐——首先放一个视频,视频中有月亮, 教师问学生:你想到了什么呀?有的教师还发表一些感慨, 说:“ 月儿圆啦, 人团聚了, 多美好啊! 可是伟大的诗人李白却无法回家。他只身离家在外,看到圆圆的月亮,想起他的故乡,想起他的亲人。在深深的思念中,他通过写诗排走心中的寂寞。”这就有点“绕”,还有点“酸”,小学生怎么会有兴趣?有的教师还逐字逐句地讲解,安排各种活动,什么李白的诗中有几个动作呀,甚至让学生演示一下“举头” 和“低头”的样子,把《静夜思》中的“静”都赶跑了。

  目前有些语文课讲解诗歌,还有一个通病, 不光是教《静夜思》,很多诗歌的教学都是这样,就是很注重引导学生去了解作者的“原意” 和作品的主题、思想、意义,而不注意引导和激发学生发挥各自读诗的想象与理解。这只能说是“半截子”的不完整的审美。完整的审美, 应当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通过分析、归纳去寻求作者的“原意”,提炼作品的意义,欣赏作品的艺术,可称之为“溯源性审美”;同时,还应当有另一部分审美,即让自己沉浸到作品之中,通过精神的“游历”与“探险”,形成独特的“理解”与“感受”,可称之为“生发性审美”。这两者应当兼顾(有时有所侧重也是可以的),不可偏废。比如欣赏和教学《静夜思》,就不能满足于追寻和理解李白做这首诗的背景、动机,以及诗中所表达的感情,还应当让自己充当“游子”的角色,在诗作的引导下去想象与领受特别的情思,类似“心灵的探险”,自然可以获得审美的愉悦。即使是生活经验很少的低年级学生,启发他们读诗时发挥想象,体味平时可能少有的感觉,诸如孤独、思念,等等, 也是一种有益的“情感体操”,对于智商、情商的提升都不无好处。如果学完许多诗歌之后, 学生只记住了诸如作者、主题、思想、情感、手法之类“知识”,只会用诸如“通过什么,表现了什么”的模式去谈论心得,而未能运用想象与感悟去和诗歌产生共鸣,远离了直觉思维与形象思维,那是多么遗憾!学生对这种死板、套式化的诗歌教学是不会感兴趣的,当然也就谈不上对诗歌欣赏的热爱。

  这几年语文教学界流行“整体感受”这个词,其实这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理念。让“诗教”努力兼顾“溯源性审美”和“生发性审美”两个方面,更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调动直觉思维和想象思维去拥抱诗歌的氛围和情绪,这才是货真价实的“整体感受”。当然,也可能有教师认为,语文课的僵化与琐碎,跟考试的“指挥棒”有关。想象力、感悟力之类不容易检测和考查,中考、高考命题也比较难于在这些方面进行,所以教师不重视。这种担心不无根据,一线教师肯定会受到考试等外部要求的束缚。我们也许很难改变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但总可以在自己有限的空间内,尽可能把课讲得活一点,美一点,在“诗教”中尽可能照顾到想象力以及直觉思维、形象思维能力的提升。只要有这份心,就有办法,教学也就会得到改善。来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古诗教学初探    下一篇:创新是高效课堂的不竭动力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