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计划总结 > 物理计划总结

《弹力》课后反思

所属栏目: 物理计划总结  更新时间:2021-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设计理念:

  本节课以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与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与概括能力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为宗旨,力求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又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以及形成创造思维能力。为此我增设了“探究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探究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两个实验。活动均以“提出问题——实验与观察——分析与归纳——总结与交流”为认知程序,引导学生既研究物理规律,又掌握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教材分析:

  弹力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同时它又是制作和使用弹簧测力计的原理,课程标准将它纳入教学内容。对弹力的概念只要求了解它是怎样产生的,不必分析它的三要素,重点放在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上,让学生边探索边思考边试着应用,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中遇到新器材,需要探索其使用方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课后反思:

  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具体类型的力——弹力,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力.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同一下三个方面来突破重难点。

  第一、自创实验击破疑点

  教学实践表明,弹力的概念难已概括,教材中没有给弹力下定义,而是通过大量实例说明了什么叫弹力。在5、6班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大多数学生对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很含糊也很困惑。在此基础上我在四班上课时增设了探究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的实验,从效果上看还是很很出乎我的意料。首先学生们热情很高,参与积极。第二,展示的学生演示的效果非常好,一下子突破了难点和疑点。

  第二、自制实验突破难点

  弹簧秤制作原理及使用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我特意增设了“探究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实验,实验中通过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的观察及对实验数据的记录、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及图像等多种方式,顺利得出了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为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奠定基础,突破了学生对这一难点的认识。并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做好铺垫,对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采用讨论的方式各抒己见,相互提出建议,教师引导、点拨,给难点层层铺设台阶,使难点问题在探究中顺利解决。这样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他们的归纳分析能力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第三、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兴趣点

  采用播放视频形式引入新课,;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扩展学生实践研究的范围,诱发学生主体探究的动机,使学生在深层次的探索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艰辛和成功,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达到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目的。

  不足之处有三:

  第一、学生的学习气氛有些压抑、沉闷,可能与学生的心里素质及预习程度有关,部分学生一看到有老师听课就不敢发言,还有一部分学生课前没做好预习。

  第二、由于时间的仓促,最后一道题的讲解不是太清晰,学生仅仅知道了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表示的是挂钩所受的拉力,并不清楚挂环所受的力在哪显示。如下题:

  6.如图所示,把测力计放置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在挂钩和提环上分别加上方向相反的4N的拉力,则此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N。

  此题应解释为:因弹簧测力计处于静止状态,故挂环受到向右的拉力和挂钩受到向左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而挂环不能伸长,所以挂环受到的力不能显示,可挂钩与弹簧相连,弹簧受拉力伸长,拉力的大小显示在弹簧测力计刻度板的示数上,这样解释学生就不会误认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8N。

  第三、课堂的容量加大,语速较慢,使得练习量偏小。

  在以后的教学中经可能的扬长避短,争取课堂的效率最大化。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物理教学中渗透师德教育案例    下一篇:物理主题教研个人研修计划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