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古诗词中的言语智慧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3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温岭市方城小学  朱兴华

  【内容摘要】古诗词含有丰富的言语智慧,其表现形式多姿多彩,如言简义丰、想象丰富、富有情趣、情感真挚、思想深邃、美感强烈。古诗词教学要从古诗词中汲取言语智慧,并最终能够创生自己的言语智慧。具体的方法是在品析词句中,汲取言语智慧;在情境交互中,感悟言语智慧;在多读多诵中,积累言语智慧;在变式运用中,创生言语智慧。言语智慧要通过学生在言语实践中的自我构建。学生构建言语智慧的过程,也是他们的生命不断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古诗词  言语智慧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到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泱泱大国的诗风词韵陶冶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特别是经过了历史长河大浪淘沙后遗留下来的经典古诗词,更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不仅闪烁着灿烂的文学之美,而且蕴含着中华民族的高尚情操和超人智慧。在小学进行古诗词教学,已经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但是,古诗词中的言语智慧资源,并没有被充分利用,大多数教师只是满足于背诵,更遑论通过汲取古诗词中的言语智慧,来怡情养性,培养高尚情操。

  一、“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古诗词言语智慧的特征

  言语智慧就是在“语言符号”和“思想情意”之间的辨析力和创造力,是形式智慧和内容智慧的完美融合。中华古诗词的本色特征是“以言语营造意境、以意境表达情意”,其言语智慧又有着自身的特征,那就是:形式和内容的文质彬彬、情意和形象的完美融合。这种特征具体表现为--

  1、“删繁就简三秋树”--言简意丰

  古诗词篇幅精悍短小,语言凝练含蓄,讲究炼字炼句炼意,往往有意省略了起关联作用的字词,注重貌离神合,使诗歌呈现出明显的跳跃现象。读者阅读时,常常借助诗词中鲜明生动的形象展开联想和想象,来补充或扩展内容。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虽然只有10个字,但是表现的内容非常丰富。它表现了两个场景:一是慈爱的母亲一针一线地为将要远离的儿子缝制着衣服;二是出门在外的孩子穿着母亲缝制的衣服,走在天涯海角。“游子”两字,把空间转移到外面的世界,和家里的“慈母”形成强烈的情感冲突,表现了母子两人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这两句,仿佛是即将背井离乡的孩子在默默地注视着母亲的动作,内心翻腾着母子分离的痛苦。

  2、“黄河之水天上来”--想象奇丽

  陆机《文赋》曰:“精鹜八极,心游万仞”。丰富的想象是诗歌的灵魂,无论是绘景状物,还是叙事抒情,诗人总是把自己深切的感受和激昂的情绪,借助灵动的联想和想象,在诗歌的字里行间汪洋恣肆,锻造了不少瑰丽神奇的形象。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句,措词极度夸张,想象雄伟奇丽,感情奔放,气势飞扬,令人飘飘欲仙,忘记了现实的处境。先是用“飞流直下”表现瀑布速度之快;再用“三千尺”极言瀑布之高,势不可挡。然后一个“疑”字,使人忘乎所以,在现实与想象之间徘徊不定。诗人在对壮丽的自然奇景的描绘中,同时也展现出他开阔的胸襟和昂扬的气概。

  3、“横看成岭侧成峰”--富有情趣

  古诗词往往在只言片语之间就能对事物的情趣作惟妙惟肖的表现,意趣横生,形神兼备。如胡令能的《小儿垂钓》一诗:“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乡村孩子的顽皮活泼、率性而为的质朴可爱形象,跃然纸上。再如刘禹锡的《望洞庭》“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比喻恰当,色调淡雅,把壮阔不凡的洞庭山水收于方寸之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举重若轻,高旷清超,自然淡泊,这正是作者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

  4、“万里此情同皎洁”--情感真挚

  文贵有情,情贵真挚。 克罗齐在《美学》中曾说过:“凡是艺术就是抒情的,都是情感的史诗和剧诗”。无真情无以为诗,诗歌是诗人情感的直接产物。他们张目人间,寄情世外,忧国忧民,感时恨别,或慷慨激昂,或沉郁顿挫,或飘逸潇洒。那些用真情写下的诗句,历经千年沧桑,至今仍感人肺腑。“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是杜甫的忧国忧民;“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王维的朋友情深。而那一句普普通通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千百年来,又引得多少游子热泪飞溅?

  5、“青冥浩荡不见底”--思想深邃

  《虞书》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古诗词中闪烁着中华优秀传统的思想光芒。或爱国爱民,渴望建功立业;或惜时劝学,感叹盛年难再。或追求道德修养,或感悟人生哲理,不一而足。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出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揭示了观察事物的生活哲理。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警言,又时时提醒我们当珍惜少年的美好时光。这些丰富的人文内涵,深刻地影响着一个人的精神成长。

  6、“映日荷花别样红”--美感强烈

  艾德加·爱伦·坡说:“文字的诗可以简单解说为美的有韵律的创造。”古诗词就具有十分丰富的美学内容,它融合了意境美、音韵美、哲理美、建筑美等多种美学元素,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如王维的《使至塞上》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陆游的“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些佳句是一幅优美的图画、一份美好的情感,既闪耀着美的光彩,又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二、“诗情也似并刀快,剪得秋光入卷来”--从古诗词中吸收言语智慧的策略

  言语智慧的习得和生成,不是简单的背诵积累。所有外部的言语智慧必须经由主体内部的构建过程。这个构建过程一般要经历理解、感悟、记忆、内化、表现的过程。没有理解,就不会有感悟。没有感悟,记忆只能算是死记硬背,无法把外部的言语智慧内化成自己的言语智慧,表现就更无从谈起。尽管对于古诗词的言语智慧的感悟,不能一步到位和一劳永逸--因为它是可以跟随时间慢慢发酵、不断回味的,但是,在古诗词的学习中,最初的记诵、吸收是以最初的理解、感悟为前提的。所以,仍然需要帮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吸收古诗词的言语智慧。

  1、 “嫩蕊商量细细开”--在品析词句中,汲取言语智慧

  古人写诗,非常注重炼字炼句炼意。字炼得好,不仅能准确地表情达意,还可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从而引发读者的联想并体会其弦外之音,味外之旨。杜甫等人的表白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言简义丰、灵动跳跃、意趣无穷是古诗词的言语特点,往往只一字而境界全出,甚至“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司马空《诗品·含蓄》)这就需要我们细细地品析。一般来说,以下几类词语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一是修饰性的词语,往往蕴含了作者特定的思想情感,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 秋思》,曲中的藤是“枯”的、树是“老”的、马是“瘦”的。这些修饰限制性的词语,营造了一个萧条、荒凉的秋日环境,秋思的阴冷气氛渐渐弥漫开来。二是意蕴深刻的动词,它们常常借助各类修辞手法,表现丰富的内容,特别灵动。如杜甫的“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的“燃”字,既写出了花的色彩,又暗喻了花似火燃烧一样旺盛。三是情感性的词语,这类词语情感外露,常常是诗歌主题所在。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中的“日暮客愁新”中的“愁”字。其他还有许许多多,举不胜举。但是它们都有一个规律,那就是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回味无穷,浮想联翩。也许一句当中没有好字,但是从炼意来看,仍然是好句子。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整首诗在幽幽远远的《折杨柳》的笛声中,唤起了故园情思,读之余音袅袅,挥之不去。所以,我们还应该从炼意的整体高度来品味诗句。品析的方法是通过比较、联想、想象、感悟等手段,品味其用词造句的精妙之处。比如著名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可否把这个“闹”字换成别的词,如“浓”、“盛”、“火”等字?学生通过比较,认识到“闹”字兼具无数字的意思,不但表达了花开繁盛、花开火红的意思,还可以让人联想到各种声音,仿佛“无数蜜蜂、蝴蝶在歌唱、在舞蹈”。

  2、“海上明月共潮生”--在情境交互中,感悟言语智慧

  古诗词之美,美在意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文章之妙,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所谓“意境”就是由若干意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审美空间,具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的特征。情景相生而又契合无间就形成了“意境”。每一种意境都必须兼具“情趣”和“意象”。意象是诗歌中抒情主体的主观思想情感和客观事物想融合而成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克罗齐在《美学》里说:“艺术把一种情趣寄托在一个意象里,情趣离意象,或是意象离情趣,都不能独立。” (转引自朱光潜《诗论》61页,北京出版社2005.6)

  由于古诗词的根本特征是“以言语营造意境、以意境表达情意”, 所以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必须透过字词的表面意思,深刻体会其“言外之意”。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诗歌的言语再造意象,激发想象力,努力重构诗歌的意境。借助媒体创设情境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直接的艺术画面。但是,光是一个画面还是远远不够的,仍然需要反复诵读、领悟、再创作等教学手段,才能领会诗歌的意境。如《江雪》的意境,除了直接呈现冰天雪地的画面外,还可以配上沉重而不失超脱、愤激而不失从容的背景音乐。但是,最终仍然需要借助语言文字来深刻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在这样的情境中,通过朗读,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学生说到了这是一个“冰天雪地”,是一个“冷酷的世界”,是一个“孤独的世界”。还有同学则认为这是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是一个“孤芳自赏的世界”。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深刻领悟到诗中的环境不只是简单的自然环境描写,还是当时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的描写,也是作者被贬官之后心境的映照。也许诗歌的原来意境永远只属于作者个人,但是读者仍然可以对诗歌的意境进行个性的构建--这也是个性化阅读的意义所在。

  3、“胸藏万汇凭吞吐”--在多读多诵中,积累言语智慧

  布鲁姆说:“经验是智慧之母”。没有积累,就没有经验。《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诗词并非都是可以解说的,倒是都适宜于反复吟诵的。常常是在反复的吟诵中,越品越有韵味。所以,多读多诵,是积累古诗词言语智慧的一个重要方法。

  古诗词的背诵积累,在感悟的基础上转向鉴赏积累之后,还可以讲究一些策略,使积累更加有效。

  从单一积累转向整体积累   上文说到,古诗词的言语智慧,是形式和内容的文质彬彬、情意和形象的完美融合,因此,我们在积累古诗词的言语智慧的过程中,不能囫囵吞枣,不能只记住这些诗句的言语材料,而对材料所蕴含的情意和形象都视而不见。正确的做法就是要从单一积累语言材料,转向“材料”、“意象”和“情意”的整体积累。举例来说,当我们在背诵“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时候,头脑当中不能仅仅是几个生硬冰冷的汉字,还应该浮现一幅幅鲜明的图画:淅淅的小雨、青青的客舍、柔柔的柳条、绵绵的朋友,心中同时涌起一份惜别之情。

  从随意积累走向主题积累  在通常的积累中,学生是很随意的,碰到什么就积累什么。这样的效率是比较低下的。应该从随意积累转向主题积累。主题积累的好处,就是各个内容之间可以相互启发,互相诠释,共同构建 。这是因为主题积累提供了丰富的例子,多角度地展现了同一个主题在不同的语境下的表现。这些例子之间可以相互诠释,给学生多方面的启发,从而能够建立起“这个”主题的言语库,包括材料、情意、形象和它们的形式。我把课程标准要求背诵的诗歌,按照内容分成“四季如画”、“乡愁似水”、“离情别绪”、“人生放歌”等十二个专题,每个专题前设计了导语,如“四季如画”这一专题的导语是“四季是一本精美的画册,风悄悄地翻阅着。绿柳中飘拂出黄鹂的歌声,蓝天上炫耀着白鹭的舞姿。看看这些春华秋实和夏雨冬雪,它们怎样触动诗人的心弦,弹奏出一首首动人的乐章?”这个专题中,又按四季顺序,把相近内容的诗歌排列在一起,一共安排了20首诗歌。这样一整理,诗歌就显得很有系统,对学生帮助很大。

  4、“吐出新诗字字香”--在变式运用中,创生言语智慧

  积累就是为了运用,只有积极运用,才能促进言语智慧的进一步内化,才能创生自己的言语智慧。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运用,指导运用的方法,创造运用的平台。为了适应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需要,通常要对积累的言语材料进行适当的加工,有的可以截取一段,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截取“接天莲叶”; 有的可以压缩句子,如“春来江水绿如蓝”压缩为“春水如蓝”;有的可以扩展词语,如“春风花草香”扩展为“春风送暖、花草飘香”。 有的可以组合词语,如“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一句,把“泥融”和“沙暖”组合为四字格的词语“泥融沙暖”。

  对于古诗词中的言语智慧的运用,具体的方法有:

  引用其诗句  如果碰上和原诗相同的或者类似的语境,则可以直接引用原来的诗句来表情达意,如:“我站在这样的瀑布前,不禁想起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一种最简单的运用。

  运用其意象  由于诗歌创造了丰富的意象,他们在表情达意中具有特殊的效果,我们可以借助这些意象来表达新的意思。如:“忧伤是什么呢?是梧桐细雨的点点滴滴吗?是江枫渔火的隐隐约约吗?它有着紫丁香一样的色彩吗?或者还有像萤火虫在夜空里飞过的声音吗?”这里就直接运用了“梧桐细雨”和“江枫渔火”的意象来表达忧伤的情感。

  仿造其意境  古诗词中创造的意境常常是天衣无缝的。我们也可以用白话文模仿古诗词的创造方法,创造我们自己的抒情意境。下面这段话就是模仿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意境而写的:“而在田野上,小路边,性急的小草也已经探出了尖细尖细的脑袋,稀稀疏疏的,远远看去像一层浅绿色的淡淡的雾气,或者一片一片,或者只有那么一丝一缕。可当你过去想和她们牵手相依时,她们却一个一个都害羞地渐渐躲开了,一直到全都不见。但是,你回首遥望,顽皮的她们又隐隐约约地浮现在原来的地方,仿佛跟你捉着迷藏。”

  活用其诗意  在实际的表达中,真正和原来的语境完全相同的情况是少之又少的。即便是可以直接引用,总给人以生硬和突兀之感。但是,我们可以把古诗词的意思进行引申、比喻,使表达的空间更为广阔,这样运用起来就非常灵活了。这样的使用方法虽然有时会破坏原来诗句的情意,甚至完全颠覆,但是,只要运用得当,表达效果会令人耳目一新。如:“‘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胖嘟嘟的这次数学考试还是失利了。一大半的应用题沦陷在老师鲜红的大叉下,就是简简单单的填空和计算题,也是满目疮痍。胖嘟嘟看着桌上的试卷,惊呆得忘了坐下。”这段文字中运用了陆游的诗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表达的却是胖嘟嘟在考试失利后的心情,很有幽默感,符合胖嘟嘟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而原诗中的对沦陷区老百姓的同情等思想感情在这段文字中已经荡然无存。

  言语智慧,是一种对言语的心灵感悟能力和创造能力,它需要丰富的情感来滋养,需要神奇的想象来振拔,需要厚重的文化积淀来丰满,还需要求异创新的思想来打磨。它是一种实践性的智慧,既要在大量的言语实践中慢慢生长,自我构建,也需要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慢慢生长,自我构建。学习古诗词的言语智慧,不仅仅是学习言语的问题,正如李海林教授所说:“同时也是对沉淀于语言中的人的生命、人的意志的体验,对表现语言中人的生存、人的生活的认同,也就是作为人类心声的语言对个体的心灵的认同。”

  参考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1.7

  2、李海林。言语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3

  3、朱光潜。诗论。北京出版社2005.6

  4、俞平伯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12

  5、夏成焘等。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6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古文新教,让趣味洋溢课堂    下一篇:古风起唇齿,言语盈古意—浅谈小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的培养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