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历史论文

青年学生应该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美德

所属栏目: 历史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青年学生应该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美德

黄华    

    我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这五千年中,先辈们创造了光辉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我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茶叶、丝绸、陶瓷、水稻的故乡。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印刷、火药)曾大大地推动了整个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古人非常注重个人、家庭和为人处世的美德,提出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然而在物质文明发达的今天,各种新思想新观念不断出现,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人们感叹当前社会“道德确失、世风日下。”青少年是社会发展的后备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传统美德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伟大的文化遗产,可以提高我们的道德水平和文化修养,在学习中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下列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

一:维护民族团结,巩固国家统一、立志振兴中华的爱国精神.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民族团结的凝聚力,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强大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是由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生活长时间的融和所形成的,各民族之间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共同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我们事业必胜的保证。如果国家不统一、民族不团结,国家就要衰败,人民就要受苦受难。历史上虽有短暂的分裂如五代十国、三国鼎立,但统一是大趋势。在祖国的大家庭里,各民族人民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做出过不懈的努力和杰出的贡献。

    为了维护民族间的团结,历史上曾经有两位伟大的女性,一位是王昭君、一位是文成公主。她们为了民族间的团结和睦,不远万里远嫁匈奴和吐蕃,以结秦晋之好,使民族之间矛盾化干戈为玉帛,成为民族友好的象征。至今昭君墓仍旧- 驻守在大青山上,遥望着故乡。

    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历史是涌现了许许多多的爱国志士。像南宋“精忠报国”的岳飞,“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陆游的诗《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祖逖为恢复中原“闻鸡起舞”。他们盼望国家统一的爱国之心跃然纸上。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提出的。不仅具有倡导民族气节,挽救民族危亡的积极意义,而且突出了要求把个人的命运与民族、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崇高的历史责任感。“祖国再穷,我也要为她奋斗,为她服务。”这是一切爱国科学家的心声。新中国刚成立时,处于一个百废待兴的时期,条件比较艰苦。一批留学国外科学家纷纷回归祖国,要为新中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钱学森面对美国方面的关押、软禁、监视,毫不动摇;华罗庚放弃在美国被重金聘用的工作;李四光谢绝英老师让他攻下博士学位再回国的劝告;钱三强更是冒着生命危险……。他们的目的就是要立志振兴中华。他们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楷模。

    今天香港澳门已经回到祖国的怀抱,但我们的祖国还没有最后的统一。与我们隔海相望的台湾至今还没有回到母亲的怀抱。台湾是我国神圣不可分隔的一部分,绝不允许从中国分裂出去。这就要求我们中学生要为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勤学好问, 追求真理的求知精神。

    今天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我们知道“知识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毛泽东同志曾教导我们;“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年轻人朝气蓬勃,好象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面对新的机遇新的挑战,需要我们勤奋好学不耻下问,勇于追求真理。向先辈们学习。

    我国古人勤学好问的事例比比皆是,如锥刺股、凿壁借光、车胤囊萤、头悬梁等都是古人勤学故事。战国时,有一个叫苏秦的人,因为在秦国求官不成,回家后被家人看不起,就将太公《六韬》、《阴符》等兵法书籍,不分白天黑夜的勤奋苦读。每当到了夜深人静,头昏脑转,眼睛发涩,总想睡觉的时候,就用锥子自己刺自己的大腿,使自己清醒后又读书。他被任为纵约长,佩六国的相印。西汉人匡衡,小时家里很穷,非常喜欢读书,但晚上家里没有油点灯。邻居房间里点着灯,匡衡就把墙壁凿一个洞,让灯光从洞里透过来照着读书。晋朝有一个叫孙敬的人,每天读书到深夜,经常怕打瞌睡,就用绳子系住头发拴在房梁上,如果头昏要打瞌睡,头往下坠,绳子就会将他扯醒。他就用这种方法防止自己打瞌睡。

    还有就是北宋时期的大文学家、政治家的司马光,他写了一本巨著《资治通鉴》。年幼的时候他就十分聪明,七岁时砸缸救人广为传诵。他十分好学,曾经特地用一段圆木为枕,取名为“警枕”。夜里圆木一滚他就醒了,于是随即披衣下床,挑灯夜读。这些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现在我们的条件比古人要好许多倍,我们更应该好好珍惜学习的机会,争取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追求真理追求知识做学问,光好学还不够,既要好学又要善问。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万世之师,有一点就是他虚心好问,《论语》记载孔子入太庙“每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还要求学生要不耻下问。学问学问,不学不行,不问不知。学贵在问,这样才能有所提高和超越。

   三:尊长、知礼、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以礼仪大邦闻名于世。古人提倡“老吾老以己人之老,幼吾幼以己人之幼”。中国人民勤劳.勇敢.善良,谱写了许许多多体现中华民族尊长、知礼、孝敬父母的美德的故事,如“虚席以待、程门立雪、王祥卧冰、黄香温席、毛主席尊师”等这些故事多少年来在民间流传不息,教育和鼓舞着历代中华儿女。孟郊有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子孝母慈,晚辈善待长辈一直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然而,改革开放十多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一度放松或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在相当范围里和相当程度上造成了道德堕落的现象,例如: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流行,社会冷漠良心麻木等等。一些家长教育自己的子女,已不用孔融、司马光、也不是雷锋、董存瑞、而是将以前只能是旁敲侧击,不能直言的东西,毫不隐瞒、毫不修饰地端给孩子,即用金钱去诱惑,鼓励自己的孩子自私、拔尖、不能吃亏,使得当今的孩子目无师长,唯我独尊,小皇帝比比皆是。在大学里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有学生整晚和恋人煲电话粥,却不记得给父母打个电话。有学生整晚上网玩游戏也不愿意花时间给父母写封信,有的学生拿父母的钱给朋友过生日,却不记得父母的生日┈

    

    这些小孩他们受到很多关怀照顾,但却缺少关心和爱护别人,特别是关心自己的父母。孝敬自己的父母很多学生做得不好,它们往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从来不去想父母工作有什么辛苦、劳累,75%的人不了解父母的生日、爱好、有何疾病,至于他们的工作对国家有什么贡献知道的人就更少了。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试想,一个人如果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谁还相信他是个"人"呢?又有谁愿意和他打交道呢?
   伟大领袖毛泽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始终尊敬自己的老师,孝敬自己父母,1959年毛泽东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父母的坟前,寄托自己对父母的思念。第二件事就是去看望自己的老师毛宇居先生。吃饭时,毛泽东把老师让在首位,亲自给他敬酒,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敬意。毛泽东青年时代在湖南第一师范是学时的老师徐特立60寿辰时,他特意写信向徐老祝货。信中说:“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您现在人仍是我的先生,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还有《新三字经》里有一句:"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意深长。"其中提到的小黄香是汉代湖北省一位孝敬长辈而名留千古的好儿童。他九岁时,不幸丧母,小小年纪便懂得孝敬父亲。每当夏天炎热时,他就把父亲睡的枕席扇凉,赶走蚊子,放好帐子,让父亲能睡得舒服;在寒冷的冬天,床席冰冷如铁,他就先睡在父亲的床席上,用自己的体温把被子暖热,再请父亲睡到温暖的床上。小黄香不仅以孝心闻名,而且刻苦勤奋,博学多才,当时有"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的赞誉。
   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最无私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诉说不完的:吮着母亲的乳汁离开襁褓;揪着父母的心迈开人生的第一步;在甜甜的儿歌声中入睡,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中成长;灾灾病病使父母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读书升学费去父母多少心血;立业成家铺垫着父母多少艰辛。可以说,父母为养育自己的儿女付出了毕生的心血。这种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如果人类应该有爱,那么首先应该爱自己的父母,其次才能谈到爱他人,爱集体,爱社会,爱祖国……
  孝敬父母,不但要很好地承担对父母应尽的赡养义务,而且要尽心尽力满足父母在精神生活、情感方面的需求。特别对年迈的父母,更要精心照顾,耐心安慰。就说现在城市里的大多数老人,虽然儿孙满堂,在生活上不愁吃穿,不缺钱花,但是孩子因为工作的缘故几乎都不在身边,平时恐怕很少见面,所以,在他们的感情上最渴望的是能与所有的亲人团聚。不是有首歌中唱到"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捶捶后背,揉揉肩,老人不求子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只求个平平安安,团团圆圆!”
    所以将来不管我们走到哪里,都要记着爸爸、妈妈;而且更要趁现在在他们身边的时候,多孝敬他们。现在的少年儿童是下半个世纪我们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这一代人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关系到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和我们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今天尊长、知礼、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不仅不能丢,更应该提倡和发扬。孝顺长辈,是中华民族为世人称道已久的传统美德。作为炎黄子孙,理当将其继承下去,并且发扬光大。这是现代社会公民应有的风范

   四:改革、发展、创新的献身精神

改革、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生不息的法宝。中华民族虽也遭受过外族的入侵和列强的蹂躏但她却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能保持自己民族立于不败之地 的伟大民族。原因很多,其中与中华民族的一批优秀人物跟随时代的潮流,锐意进取,勇于改革创新是分不开的。
    惨遭车裂的商鞅,虽牺牲了生命,却使秦国后来居上,超出东方六国,成为兵革强大,请侯畏惧的天下雄国,为秦始皇“灭诸侯成帝业”的统一中国大业奠定了基础。商鞅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变法理论根据,“极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的可贵品质,显示了一代新风。被列宇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一王安石,面对北宋中期以来积贫积弱的现状,大胆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与中国封建社会儒家正统思想的“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是何等的针锋相对。王安石这种反对守旧,勇于进取的思想及大胆变法,勇往直前的精神,使他大大领先于时代,为后人推崇和尊敬。还有就是近代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谭嗣同。他甘愿为变法流第一滴血,勇于献身.“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中华民族同时又是一个善于不断吸取其他民族、国家先进文化,勇于创新的一个优秀民族。汉唐盛世的出现与开放是分不开的,张骞出使西域,唐都长安是亚洲经济文化的中心均说明了这一点。明清时期中国虽说已走到封建社会的尽头,八股盛行思想没落,但仍出现了像徐光启这样沟通中外文化的先行者。他眼界开阔,敢于破除民族偏见,排斥自大的思想,向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等人学习,翻译《几何原本》,弥补了中国数学的不足;学习西方水利机械,写进了《农政全书》;在修历时既重视观察仪器,又注意“会通”,并不盲目崇拜,表现出洋为中用的博大胸襟。无独有偶,在清闭关锁国下,林则徐可谓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他 从中国反侵略战争和国际交往的需要出发,组织翻译整理成《四洲志》,成为我国近代第一部比较系统的世界地理书籍。策划海防时也先着手调查西方情况,这对打破长期以来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封闭愚昧状态,为中国人认识世界和学习西方长技,迈出了坚实一步,启蒙了思想,开创了新风。之后,魏源的《海国图志》,严复译的《天演论》等都为启迪中华民族的智慧,加快历史的进程做出了贡献。直至陈独秀开创的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民主”和“科学”;李大钊宣传介绍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之路,都体现了中华民族改革、创新的优良传统。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遭受外国的殖民压迫入侵,我们落伍了。我们不能抱着古代的四大发明过日子,我们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今天我们国家正在进行着一场史无前列的改革开放运动,求发展求创新,正在“摸着石头过河”。我们需要改革和创新的献身精神。

    五:勤劳节俭,自强不息的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向来以勤劳勇敢,吃苦耐劳著称于世,勤劳节俭是她突出的美德。中华民族以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如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表明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日出而做,日落而息,长年累月辛勤地劳动,以汗水换来累累硕果,造福子孙后代。所谓“奉公以勤,律身以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等,集中体现了这一美德的内涵。中国历史上先进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杰出人物倡导勤劳节俭并身体力行的事例数不胜数。教材中,墨翟主张“节用”、“节葬”、“非乐”,反对统治者穷奢极欲、挥霍无度的生活。汉唐时期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的勤政、勤俭带来了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与前朝秦隋的穷奢极欲,残民以逞,导致覆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古人云:“奢则不孙,俭则固”“俭则穷欲,侈则多欲”,“节俭朴素,人之美 德;奢侈华丽,人之大恶”, 表明中华民族对勤俭与奢侈的鲜明的善恶态度。北宋大文学家、政治家曾写过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叫《训俭示康》,“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今天读来,仍然是字字千钧。他告诫自己的子孙要向他学习勤俭,反对奢侈浪费。

    我们不仅要勤劳节俭,还要自强不息。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美德,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大庆精神等。正是共产党人发扬了勤劳节俭,自强不息的传统美德,才以“小米加步枪”战胜国民党的飞机大炮,赢得天下。然而在还不富裕的今天,有部分青少年追求名牌、追求时髦超前消费,大肆铺张浪费这是与我们的国情是不符的。我们今天还要提倡和发扬勤劳节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

    六:追求正义的浩然之气

    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说是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气节。浩然正气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久不衰执着追求的完美的精神境界。汉朝的《苏武牧羊》,“威武不屈服,时穷节乃在,丁年奉使,皓首而归”,历代为之传诵。南宋文天祥的述志诗《正气歌》以其浩然正气与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邪气”斗,与元统治者的威胁利诱“邪气”斗,人生自古谁死,留取了丹心照汗青。明北京保卫战中的于谦,“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不仅赢得世人崇敬,于今天也深有启迪。共产主义者李大钊“要为人间留 正气”,大义凛然牺牲在张作霖的屠刀下。著名诗人朱自清临终前虽贫病交加,也以其浩然正气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在新中国建立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比如方志敏烈士,在狱中断然拒绝敌人的高官厚禄,宁死不屈,写下了《可爱的中国》这本巨著。

    背诵《〈孟子〉二章》,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一股超越古今的浩然正气此时正在他们年轻的心灵中升腾激荡。古人把正义、气节看成高于生命。然而在中华历史上面对物质世界的诱惑及权势的威迫,小则卖友求荣,大则卖国求荣也大有人在。像大汉奸秦会、汪精卫之流,遗臭万年。时值今日在糖衣炮弹下不是也有好多人倒了下去吗!所以在学习中突出爱国气节的教育,能使我们认识到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作为一名中国人始终要以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反对“惟利是图、见利忘义”。

    通过历史的学习,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一代新人。形成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德育寓历史教学中之我的困惑    下一篇:莫让遗憾的历史成为历史的遗憾——过有道德的历史课堂生活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