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教师个人计划总结

意会认识之我见

所属栏目: 教师个人计划总结  更新时间:2023-07-25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要明确意会认识,必先了解意会知识。意会知识是高级感性,感性知识也有低级性。从感性通过理性再回到感性,就达到高级感性。其次,要知道人类的认识有“言传认识和意会认识”两种。言传认识(即正的方法),这是小知;意会认识(即负的方法),这是大知。

  讲到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那何为正负?中国哲学家冯友兰称直接用语言表达的方法为“正的方法”,用“烘云托月”表达的方法为“负的方法”。如果我们从两幅中国画(见文本)中就最能直接地感觉到什么是正和负。从画日的的图中可见,天空中的太阳是用红颜色直接画出来的,可称正的方法;从画月的图中可以看出,画家直接画的是云彩、竹子、小鸟,间接托出画纸空白处一轮圆月,可称负的方法(月亮是感觉出来的,作者根本没有画月)。这负的方法就是意会认识,正的方法就是言传认识。两种认识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缺一不可。

  我们再从老子关于什么是“道”,再来理解意会认识。老子的《道德经》有5000字,如“道,可道,非常道”。其实老子没直说什么是“道”,只是我们体会到的才是道。“道”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不是真正的“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语源于庄子。庄子说:“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庖丁解牛”、“轮扁斫轮”的故事都形象生动地告诉我们:技巧和经验得之于手而应之于心,但口不能言。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经达实践中的意会认识,才可能达到道。只有身体力行,“心有灵犀一点通”,自己体悟心灵的世界,还必须自身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尝试和“亲证”,最终才能觉悟、体认,也就是“意会”到学习的窍门才行。

  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中“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也是不可说,只能意会。英国哲学博士波兰尼也于1958年发表《个体知识》一书,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意会知识。他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一种知识为言传的知识,另一种则为意会的知识。或者说,知识为言传的,意会是隐性和默会的;通过身体性的活动和附带的觉察才能得到意会的知识。

  我们生活在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里,无时无处不接触“意会认识”。先说音乐指挥吧。如大型音乐会的指挥特别是交响乐的指挥,真是功夫非凡,你看那潇洒的神态和炯炯有神的目光,敏捷自如的手势,与演奏者配合得那么默契,不就是美妙的“意会认识”吗?

  我今年参加中华文化大学合唱团,对音乐指挥领会得更深刻。陈海昌和何卫东两位教练兼指挥的一举一动、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暗示着我们。在庆祝“八一”为老兵战士演出时,陈海昌老师的左手一划暗示男高音起唱,右手一划暗示男低声起唱,眼神和头部一点,暗示女声接唱,还有其它动作我们都能心领神会。在庐阳区庆祝国庆演出,何卫东老师为我们指挥。当何老师笑容可掬时,我们就知要多带笑容、热情欢快些。在排练时,我们男高音部对“请你把那—纱窗—快打开”的“把那—纱窗”唱高声老是记不住,在正式演出时,当何老师打拍子专门指向我们时,我们立即会将“请你把那纱窗快打开(《半个月亮爬上来》)的“纱窗”、“快打开”唱出高音,自如得很。诸如此类的许多暗示我们都配合默契和一点即知。这指挥与被指挥之间的契合是不可能用语言表达,但巧妙地用眼神和手势运用了“意会知识”和“意会认识”,真是神工鬼斧。

  再说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与聋哑人打手势、教师上课时的肢体语言、交警的指挥等等都是“意会认识”。象庖丁解牛和屠户宰猪的技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还有学习驾驶机动车、骑自行车、儿童学滑板车、学习各种球类、乐器、游泳、钓鱼等,仅靠看书和听别人讲要诀是不够的,要靠亲身实践,多次练习,“摸着石头过河”,蓦地就有“豁然开朗、水到渠成”的喜悦,这其中的奥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诚然,这都是百姓日用中的小道,然而要攀登大道,必经过小道,再作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必定达到辉煌的大道,“意会知识”和“意会认识”通往大道就越来越近了。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国培心得体会三    下一篇:对教师素养的新认识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