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谈小学低段课外阅读作业的布置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23-07-2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这是从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语文能力的角度提出的具体要求。课外阅读,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课外书籍,可以开阔小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提高写作水平,增强认识世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阅读作为一种终生受益的良好习惯对学生应该像呼吸一样自然和重要。

  但是,我们也发现,课外阅读需要大量的时间,大量的功夫在课外。少部分孩子的家庭有良好的阅读氛围,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他们喜爱课外阅读。而大部分的孩子,父母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家庭阅读氛围基本没有建立。大部分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分数,很少在培养孩子阅读习惯上下功夫。这些孩子往往没有看书的习惯,要求他们课外阅读往往是说说容易做做很难。许多时候,我们希望孩子能看书多看书,却不知道孩子是否真正看了书;低段的孩子刚学习看书,该怎么看?怎样布置阅读作业,才能更加有效地引导孩子看书?如果孩子看了书,我们应该如何检测才能更好的配合孩子的阅读?这一系列的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

  一、低段课外阅读作业的内容体现儿童性和趣味性、文学性和知识性、导向性和规律性。

  (一)、儿童性和趣味性

  每一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心里的琴弦响起来,要打开他的创作的泉源,就必须教给他观察和发觉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众多关系。二年级的孩子的阅读应当在充满童趣和贴近孩子生活和思想体验的文字中展开。“儿童性”是指所选择的的阅读内容要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体现儿童的思维特征,符合儿童的表达特点的内容。“趣味性”是指语言要幽默风趣、内容要鲜活有趣。比如:儿歌这种形式在低年级学生中是很受欢迎的,既朗朗上口,又简单易记。

  为此,我们寻找了《日有所诵(一年级)》这本书作为孩子阅读作业的起步要。主要内容为:童谣儿歌、儿童诗、唐诗,内容浅显、有趣,易于诵读。从儿童心性出发,充分择选音韵和谐,琅琅上口,能打开儿童心灵,启迪儿童灵性的作品。让低段孩子在充满生活气息的、幽默有趣的、贴近孩子语言表达特点的儿歌和诗歌入手,引领孩子推启阅读之门。

  (二)、文学性和知识性

  对二年级的孩子孩子讲文学性似乎太早,但是,文学的种子播下越早,根扎得越深。低段是孩子词汇量积累的关键时期。如果只拘于孩子日常口语所得,不仅词汇量会大打折扣,词汇的质量也无法提高,阅读作业的布置如果能够让孩子的词汇的质量和数量上个台阶,能为孩子语文能力的提高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日有所诵》中,富有情趣的文字是儿童语言学习的一个非常好的参照。我们又选择了《好妈妈儿歌400首》这本书。带领孩子进入有有趣的儿歌和缤纷的图画,让孩子快乐地走进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语言“百草园”。在儿歌中让成语、俗语、谚语和歇后语鲜活起来。也让孩子在阅读中积累了大量的成语、俗语、谚语和歇后语。丰富了孩子的语文知识。在此基础上,又推荐孩子阅读了《成语漫画故事》《谚语漫画故事》。许多成语背后是富有内涵的历史故事,为了让孩子对历史故事更加感兴趣,丰富孩子的历史内涵和知识。

  (三)、导向性和规律性

  如果把这一年时间孩子阅读的书进行一个分类,只要有以下这些:儿歌(包括儿童诗、简单的古诗、简短的蒙学读物)、故事(包括中外童话、成语谚语故事、历史故事)、百科(包括植物、动物、科技、生活)等的内容。语言形式从简短到渐渐具体,从一两句的儿歌到一个完整的故事、涉及的内容从自然科学到人文科学。既遵循了孩子思维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又紧紧贴合日常教学的需要,丰富了孩子的生活体验,同时也体现了我们对孩子阅读的一种引导。希望孩子能从这几种阅读的书籍形式入手,渐渐走入阅读的大门,铺展开阅读的世界。知道什么是好书,怎么读好书,读哪些好书。

  二、低段课外阅读作业的形式、可读、可背、可看、可讲、可画、可写。

  (一)、“读”书

  低段的课外阅读作业的布置其实是从“读”这种形式起步的。一年级开始,孩子的识字量还不多,许多的字还不认识,阅读的书籍基本上是注音读物。阅读作业的布置从“读”开始,首先就是让孩子在读的过程中熟悉汉字的读音,通过读音来巩固字词,在每日的阅读中培养语感。另外,对于大多数的孩子来说,什么是阅读、阅读要怎样读这些他们都还没有掌握。“读”书既让孩子知道阅读就是要从认真读每一个字开始,做到眼到口道心到,也让孩子在“读”的实践中培养了读书的好习惯好方法,要读得仔细、读得认真、读得扎实,才能有所收获。像《日有所诵》、《好妈妈儿歌》、《我爱吟诵》这些儿歌、儿童诗、古诗类的书籍,起步的阅读作业一定是读。例如:端正地捧着书,大声地读给爸爸妈妈听也可以在读的时候,配上一定的动作,表演着读。我们一般先利用早自习的20分钟的时间,读读演演讲讲,学习两首儿歌,学生晚上回家就把儿歌读给爸爸妈妈。由于选择的内容风趣、幽默、贴近孩子的生活,孩子们都非常的喜欢。所以这个“读”书的作业,孩子们完成得兴趣盎然。家长听着也开心。

  (二)、“背”书

  11岁之前,是孩子记忆的黄金期。许多富有情趣的儿歌孩子读着读着就背出来了。这些诗歌短小精炼,形式活泼、文辞生动,贴近孩子的生活,往往七八字一句,几句就成一篇,简单易记,如果能够背诵出来,孩子的语文知识的积累岂不更佳。所以,我在“读”的基础上,安排了“背”的作业,考虑到孩子的差异,在背的量上留出空间,让孩子自由申请。并且利用寒暑假的时间让孩子多积累、长积累,很快就见到了成效。“背”书的作业,不仅仅是词句的积累,对孩子的识字,对孩子语言运用的能力,对孩子思考诗歌表达的角度,对孩子阅读的兴趣都有很大的帮助和提升。

  (三)、“看”书

  随着孩子识字量和阅读量的加大,“看”书,成为阅读的主要方式。看书,就是捧着书,不出声地阅读,我们的大部分成人最常用的的阅读方式。这种阅读方式要求学生有比较扎实的识字基础,阅读的内容和文字的数量都能达到一定的水平。看书的最大好处就是在阅读量加大的同时也增加了知识量,在安静中阅读也留出了更多的思考空间,促进孩子的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在起步阶段,故事类的书籍更加适合用这种作业形式。比如《成语故事》、《中国神话故事》《安徒生童话》等。

  (四)、“讲”书

  “看”书的作业,如何保证看的质量?有一次上课的时候讲到一个成语——三顾茅庐。班中的一个学生非常完整具体地把这个故事讲了出来,我很好奇,她是如何知道的,她说:“我看到过这个故事,看过了就记住了。”对呀,如果在看书的同时,能够讲讲这个故事,那阅读的质量岂非大大提高?我试着在班中布置了“讲”书的作业,请学生在晚上看的书中,选一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开始不对讲故事做太多的要求,只要求能记住多少,就讲多少,讲不出来的也可以再去看看书。再请爸爸妈妈给你评一评,讲得怎么样。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阅读作业形式!首先,他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孩子阅读的质量。这是一种有目的地看。因为要讲出来,所以,孩子在看书的时候,总是尽最大可能看得细致、认真。避免了浮光掠影地无用阅读。其次,看完就讲一讲,让孩子练习相对完整地复述出一个故事,如果是长期坚持,对孩子的记忆力提高大有帮助。另外,孩子在讲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复述,有的时候,他需要改用自己熟悉或者是更加适合的语言表达,他需要考虑怎样完整、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图,所以“讲”书也是对孩子语言组织和运用能力的锻炼。

  (五)、“画”书

  很多低段的孩子都喜欢画画,一有空,就喜欢涂涂画画。画画也是孩子的一种的表达方式,他们在画中表达、理解、感悟。在阅读《洋葱头历险记》这本书的时候,我们安排了一个给书配插图的阅读作业,孩子们都非常喜欢。他们在绘画中体悟文字描写的精妙有趣,在绘画中表达爱恨喜恶,也在绘画中深深记下了这个情节,在绘画中走入了文本。在阅读《吴姐姐讲历史故事》这本书的时候,有些同学还喜欢用简笔画把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节进行描述,“画”书让他们读得更加清晰更加明白。“画”书的作业,还能增加孩子的阅读情趣,有的孩子甚至还能够在“画”书的过程中,对原有的文本进行在创造,让孩子读书的过程有声有色、情趣盎然。

  (六)、“写”书

  这里的“写”书,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批注。批注,是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古时,文人常把阅读时的感想、疑问,随手批写在书中空白的地方,以帮助理解,深入思考。其实,“写”书是阅读者对文本的一种独特的、纵深的解读。是阅读者自身感受的笔录,有着对文本独特的感悟。直入文本、短词断句,又往往切中要义。在阅读进行过程中,学生可以“写”在有疑问处,可以“写”在不知处。也可以“写”在有心得之处。这种阅读作业方式最大的好处是能够让学生沉下心来读书,读得深,读得透,读中思考,读中自悟。还有一种“写”书的阅读作业形式,我们称之为趣味读书笔记。有的时候,这种趣味读书笔记的形式不限,内容自定,孩子们可以出几道简单的问答题,可以写写简单的人物关系表,可以把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词语摘录几个,也不做强制完成的要求,孩子们凭兴趣做,自己喜欢也可以和同学分享。孩子们在开开心心的自我交流和彼此交流中深入了文本。轻轻松松提高了阅读的质量。

  三、低段课外阅读作业的布置要做到定时、定篇、定量。

  低段课文阅读作业的布置,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在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而在阅读习惯培养的其实阶段,定时、定量、定篇的阅读对于指导学生何时读、读多少、读什么有着很好的示范和引导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定时

  我们把学生的阅读时间划分为校内和家庭两大块。校内的阅读时间主要是每天的晨读课和午间闲暇时间以及每周的阅读课,校外的阅读主要是每天放学后和周末休息时间。一是要求学生每天能够阅读半个小时以上,结合背、讲、等多种形式;二是利用早自修的时间诵读和交流阅读的书籍;三是利用午间和每周的阅读课时间同学之间交流讨论,或者其他开展生动有趣的阅读交流活动,丰富阅读的形式和内容。定时的最大作用是在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过程中,保证了固定的、长期的、有效的阅读时间,让孩子在反复的阅读过中培养了习惯,形成了能力。我们常说,一个行为重复20遍,就会变成一种习惯,孩子的阅读习惯就在每日的阅读中逐渐形成!

  (二)、定篇

  阅读作业的定篇是指教师根据低段学生的阅读特点和需要,选择内容形式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全班共读一本书。定篇便于在共同阅读的时间段内,共同的阅读内容中学习研讨。提起这些诗歌、故事、文章大家都共同读过,有共通的语言和相同的起点,也便于共同研读探讨交流。

  (三)、定量

  保持学生每天阅读的基本量。阅读量比较大的孩子可以反复阅读,让阅读走向纵深。因为我们班级的学生,家庭阅读的氛围相对要弱一些,如果没有对每日的阅读的量做一个规定,有的孩子就可能不会去看。定量阅读让阅读量的要求更加明确。对学生来说,每天读些什么都定好的,更加能够督促他去阅读。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的阅读量一般是每天两首儿歌,阅读并且背诵。儿歌读完后,进入故事的阅读,,一般是每天一个故事,读完讲给爸爸妈妈听,能讲多少讲多少。定量的还有一个好处是便于检测。每天的阅读效果都可以在第二天的检测中反馈出来。更有效地督促学生去阅读。

  四、低段课外阅读作业的检测要做到及时、有趣、有效。

  低段孩子的阅读习惯培养过程中,检测一定要跟上。要做到及时、有趣、有效。我琢磨了很多的形式:

  1、“创星达标,喜报激励”

  在《日有所诵》和《好妈妈儿歌400首》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把阅读背诵的儿歌到老师处达标过关,老师并颁发喜报鼓励。50首为一星级,100首为二星级,200首为三星级。并在每周情况小结中反馈。低段孩子就喜欢这种激励的达标机制,孩子们的达标积极性非常高。

  2、“故事大赛,讲、演结合”

  在故事类书籍的的阅读过程中,为了检测孩子们在家讲故事的成效,我们在班中采用了故事大赛的形式,由一人或多人讲故事,也可以边讲边表演。在听故事的同时,也是自己阅读的再巩固和体验。在阅读《文字的奥妙》这本书的时候,我们还专门准备了一块白板,每天请一个孩子来讲一个或两个文字的故事,并把这两个字的由来写在黑板上,请大家共同欣赏。本来这事一套知识性比较强的书籍,部分孩子在阅读的时候,对此不甚感兴趣。通过这样一种反馈的方式,孩子们既听到了听到了知识,方便了识字,又提高了阅读的兴趣,更好地开展接下来的阅读。

  3、“画画插图,班级展览”

  孩子在阅读过程中,自己画的插图我们往往通过办插图展览的形式,把孩子的图画进行张贴,并让孩子自己投票选举。展览一般为期一个星期左右,既营造了浓厚的班级阅读氛围,又让孩子在欣赏和评论的过程中更加投入到阅读过程中。比如我们举办过《洋葱头历险记》插画大赛,《中国民间故事》插画比赛。孩子们通过阅读感悟文本,把自己的感悟通过绘画进行表达,又在欣赏和品论过程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提高了阅读的质量。

  4、“知识竞赛,阅读比拼”

  二年级下半学期,我们接触到了许多知识类的书籍,如《植物世界大百科》、《动物世界大百科》、《恐龙的奥妙》、《十万个为什么》,探索自然的天性让孩子对这些书很感兴趣,如何检测呢?我们利用阅读课和班队活动的时间安排了知识竞赛,学生自己出题,小组互考,赛前认真准备,赛时自信答题,赛后继续阅读。班中出现了好些小博士。

  5、“创意画写,读书笔记”

  随着阅读量的增大,孩子的阅读也渐渐走向深入。如何让孩子读得有趣、读得深入、读得有自己的理解,孩子们做起了读书笔记。这些读书笔记不是简单的摘抄。笔记里有他们画的简笔画,有他们提的问题,有的甚至画了几个主要人物,并在旁边简要批注人物特点,还有的把重要事件的来龙去脉用网状图加以说明……这些创意笔记丰富了孩子的阅读体验,老师隔几天看一看孩子的笔记本,挑出精彩的加以展示。这样的阅读反馈孩子做着轻松,有趣,又非常实用。

  将课外阅读常态化,在日积月累的阅读中,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将课外阅读规范化,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的内容。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论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    下一篇:浅析低年级写话教学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