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其他论文

建立信任机制 长期沟通交流

所属栏目: 其他论文  更新时间:2023-08-09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如果说“礼貌待人是架起人与人之间和谐交往的前提”,信任便是人际交往中必不可缺的基础。信任,是个人交往.团体合作中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因素。人类存在于这个世界,既是一个特定的个体,也是一种群体共存。脱离群体的生活交往,那是不健康,不正常的。信任,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国与国之间的信任可以使经济发展,世界和平;家与家之间的信任可以使社会稳定前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可以让精神物质生活高度提升。作为一名教育者,与学生建立起信任机制,是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

  我们知道,根据信任度的高低,将师生之间信任分为:初识信任.友情信任.亲情信任。这是从低到高上升的信任级别。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一个人只有低层次的需要获得满足后,高一层次的需要才会产生。以信任作为初步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可能产生交往的动机。学生厌学心理的产生,直接因素是教育者的教育水平不高。学生成长过程中,问题不断,矛盾多多,如果教育者与学生建立不起来信任机制,问题就得不到解决乃至恶化,矛盾冲突就会加深,“问题学生”现象就会加重。

  随着社会的发展,外出务工人员的日渐增多,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多。城市里的上班族们工作繁忙,快节奏的生活步伐,让他们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更无暇照顾家庭孩子,“城市留守儿童”这一新代名词的出现,也在向社会发出警告。留守儿童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越来越让人们担忧…..如何使留守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这是每个教育者都在积极探索的问题。

  我校现有学生近千人,其中留守儿童四百多人。留守儿童多,问题儿童也多是留守儿童。“任性.自私.冲动”成了留守儿童的共性。从教十一年来,接触了无数的留守儿童,在与他们的相处中,有很多现象让人深思。

  现象一:嫉妒心理的无处不在。

  刘同学今年十二岁,天资聪颖,活泼好动。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她便是班级里的佼佼者,老师的宠儿。她的妈妈是个极度要强的女人,对她的要求极其严格。刘同学在小学三年级时,曾有一度行为偏激:她对钢笔似乎有着特别的爱好。因为她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引起了其他女生的嫉妒与排斥,几乎没有可以沟通的朋友。再加上当时父母在外地,没人关心与交流。那段时间,她有了毁坏别人东西的行为。她总是趁别人不注意时,拿走别人的钢笔.书本,然后或扔掉,或毁掉。后来,我发现班里丢失的东西都或多或少与她有关系时,我找到她,并把她带回了我的家里。经过长时间的促膝长谈,以及追问引导下,她哭着承认了自己的所作所为。她说她恨那些总是排斥她的同学,她总是不由自主的想毁掉他们心爱的东西。看见他们因为丢了东西而伤心哭泣时,她特别的开心……当听完她的哭诉后,我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她的行为如果不尽快纠正,将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青少年的过激行为是指在一些情境或某些刺激下青少年的一些不当或过度行为反应称之为‘过激行为’。”

  我对她作出了相应的疏导方法:不开心或控制不住自己时,可以尝试用“撕纸”的方式加以宣泄,也可以“一二三”攥紧拳头深呼吸,或者是向老师寻求帮助。同时,联系了她远在外地的父亲,把相关情况告诉了他,并叮嘱他不要告诉孩子的妈妈,因为妈妈可能会采取极端的方式处理,这样只会适得其反。

  通过与家长的共同关爱,班里再也没有丢失东西的事件。

  成长的过程中充满着太多的未知因素。就在我为自己挽救了一个心理失衡的孩子而窃喜时,新的状况接踵而至。

  四年级下学期,班里又出现了“丢笔”事件,而且丢的最多的是何同学。似乎她就不能有好笔,因为她也是一位成绩优秀,全面发展的孩子。尤其是她的钢笔字,每次比赛都是第一名。学校奖励了她钢笔,可是第二天,笔就不翼而飞。说真的,实在不愿承认这事与刘毅有关!一位同学在日记中写道:老师,我知道刘毅是您心目中的好学生,她能力强,反应快。可是班里频繁的丢笔,您为什么不认真追查呢?而且,我亲眼所见是刘同学做的呀!

  联想到刘同学近来的表现:上课总是精神不振,学习进入不了状态。每天放学总是磨磨蹭蹭最后出门……于是,我找到了她。她不愿向我敞开心扉,只是一个劲的说她不知道。我联系上了她的妈妈。因为她的妈妈现在在家带她和弟弟,爸爸在外打工。

  与她妈妈的交谈持续了近两个小时。原来,爸爸在家时,喜怒哀乐总是与爸爸分享。爸爸很是宠爱她,从不对她大声说话。可是,爸爸出去打工后,她就像失去保护的小鸟,极度缺乏安全感。妈妈只知道要求她学习如何如何,总是拿她跟别的孩子比较什么的。再加上因为我在班级里刻意培养其他同学而忽略了她。所有的一切让她惶恐,开始进入半自闭状态。每天放学回家也是一句话不说,就把自己关在小屋里。

  与刘同学妈妈交换了她的动态后我采取了相应措施:在家,与孩子多沟通,不打骂,不损孩子的自尊心。电话联系父亲,要求每天给孩子一个电话。在班里,召开班会,名为“远离嫉妒,战胜自己”。

  首先我从网上查找了许多关于嫉妒引发的悲剧。再联系身边的真人真事与他们进行分析讨论。最后把何同学与刘同学的座位调到了一起,目的是让她们每天近距离接触,挖掘对方的闪光点。

  由于一些活动的刻意安排,她们开始有了话题。再通过一些学校组织的比赛活动,让她们各取所长:何同学擅长绘画书法,刘同学擅长朗诵写作。在比赛中她们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我又通过集体活动,让她们共同参加合唱比赛。这样一来,她们的自信心大大提高,同时又增强了集体荣誉感。

  嫉妒是人类普遍存在的社交情绪。极大多数的嫉妒心理都伴随着发泄性行为。嫉妒心理是一种损人损己的病态心理,严重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

  因此,作为教育者,有责任让自己的学生认清嫉妒,尤其是小学生。“人之初,性本善”,健全的人格是从小开始培养的。面对嫉妒,首先要摸清小学生产生嫉妒心理的直接诱因是什么,再从本源帮助学生认识,摆脱不良情绪。

  现象二.叛逆的诱因——自我保护

  就我校的留守儿童的生活来看,他们衣食无忧,但是精神上没有寄托,缺乏安全感。在他们看来,爷爷奶奶年纪大了,只知道叫他们吃饭.写作业。父母远在外地,看不见摸不着,打电话时只会询问学习情况。而只有在学校,有同学.老师的相伴。如果老师再不善于随时观察学生,不重视他们。如果学生们再歧视他们,排斥他们。那么就容易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作出自认为是对的自我保护行为。

  我曾做过小范围的调查,给学校的留守儿童们发放了一张“亲情电话记录表”。让每个留守儿童,在不给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写出通话内容。其中,百分之九十五的孩子这样写道:1,最近考试没有,学习成绩怎样。2,有没有欺负弟弟妹妹。3,在家要听话,缺什么只管提。

  调查发现,中高年级的留守儿童们,基本不愿接父母电话。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于感情的需要感迫切。而父母的关爱他们感觉不到,在留守小孩心中,他们只是学习的工具。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缺乏最基本的沟通交流。

  陈同学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被寄居在外公家。父母均在外打工,在陈涛四年级时,父母关系恶化,到了闹离婚的地步。爸爸在外有了新的对象,对方带着俩个孩子。陈同学的爸爸宁愿养新对象的孩子,也不要自己的儿子。在陈同学心里,他是被抛弃的孩子。妈妈是个低收入者,没有文化,打工也仅够养活自己。外公因为出了一场车祸后,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再加上俩个儿媳不愿养活老俩口,而且把他们撵到了茅草屋居住。老俩口带着他,生活上的困难可想而知。

  家庭环境的骤变,小小的孩子变得自卑而敏感。他从不愿在同学面前提家里的事情,为了满足小小的虚荣心,在同学心中争得一席之地,他有了偷拿外公钱的习惯。每次察觉钱少了之后,外公都会大骂一阵,再拄着拐杖打他。而陈同学呢?他根本不认错,还逞强的说:“你打呀,打呀,你能追上我吗?”说完一溜烟的跑了,事后他便离家出走般的躲到很远的亲戚家去呆个几天。

  在学校,他与同学之间的相处也是。稍不顺意就以拳头说话。每次他和同学到我面前时,不论别人怎么哭诉陈同学是如何不讲理,他都偏着个头和别人大声争论。他经常不写作业,每次都说忘家里了。

  面对这样倔强的小孩,作为班主任,打骂解决不了问题。能做的便是细致的开导,柔声的劝慰。他是在一个缺少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如果我再不给他一点安全感,他的性格只会更偏激。比如说他说作业没带时,我总是笑着对他说:“没写就没写,带来补上就可以了。但不能撒谎。”每到这时,他总是很温顺的看着我笑。

  有一次,他与刘同学打了起来。原来是因为一块钱,一个说还了,一个说没还。刘同学被陈同学挠的脖子都出血了,哭的是泣不成声。而陈同学,偏着头,冷冷的大声的和刘同学理论。我没有追问钱到底有没有还,因为依据对他们俩的判断,刘同学说的是真话。于是我对他俩说:“一元钱老师帮他还给你吧!别争了好吗?”瞬间,陈同学转向我,眼含泪花:“老师,我都还他五角了,真的不是一元钱。”

  陈同学,他自我保护欲望强烈。这样的孩子,如果不及时疏导,将来会走上歧途的!平时在班级里,我让同学们多跟他接触,与他玩耍。对于他的偏执,也告诫学生们,多让让没什么损失。而对于他的暴力解决问题的方式,我给他看了很多视频案例,并给他分析问题,目的是让他自己认识到这种方式的不妥。

  家庭的完整,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教育者,一定要让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感觉到温暖。千万不能有“朽木不可雕也”的思想。要持之以恒的去爱他,关心他,让他有被保护的感觉。多给他点时间与精力,多给他信任与理解。

  现象三:迷茫的青春期——早恋如影随形。

  留守儿童,尤其是双亲留守的,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他们的困惑会越来越多。而这些困惑是爷爷奶奶考虑不到,父母想象不到的。这时,作为教育者,就必须花时间来帮他们解惑,陪他们渡过迷茫期。

  在我看来,小学是学生打基础的。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尖子生,而是要把他们培养成全面发展的学生。因为我的格外重视,所以在班级的各项活动中,我都能挖出人才。

  周同学.黄同学.姚同学三位学生均是双亲留守。从小学二年级开始,我就刻意培养他们。她们不仅是体育健将,更是舞蹈高手。但凡学校的活动,几乎都有她们的参与。因为出色的表现,再加上自身条件的优秀。在学生心目中她们是追捧的对象。

  这学期,他们被六年级的男生喜欢上了。首先是情书的攻击,再是天天尾随,有时还跑到女孩们租住的楼下去表白。那架势,十足的受偶像剧的影响。女孩们先是惶恐,然后哭着告诉了我事情的经过。

  在一番开导,以及与六年级班主任的协调干预下,事态有所控制。可是,六年级的小小追求者们还在虎视眈眈着,我本班又出现了一小批追求者。我班的袁同学,甚至在日记中要求我把他调到他喜欢的女孩身边。

  因为信任,孩子们跟你分享了他们的情感小秘密。因为信任,必须帮助他们走出这种早恋困惑。

  对此我是这样做的:跟女孩们谈心,告诉她们有人喜欢,说明自己很出色。但不能因此而必须去喜欢别人,做好自己,明白自己最主要的任务是什么。不要去在意那些追求者的行为,但要时刻注意,不能单独行动,多跟同学一起上学放学……要自信.自强.有自我保护意识。适当的要展现自己强势的一面,不能总是给人那么柔弱的感觉。

  这几个女孩,他们没有父母的保护。如果不给他们正确的意见,他们可能会因为别人的干扰而无所适从。她们说,如果把被人追求的事情告诉父母了,父母只会认为她们小小年纪就谈恋爱了。所以与父母相比,她们更愿意与我商量。

  而对于男孩们的做法,尤其是袁同学的想法,我与袁的妈妈进行了联系。因为袁妈妈很重视儿子的学习,也很开明。袁妈妈说,只是感觉孩子近来怪怪的,爱打扮,爱穿白袜子。动不动喜欢生气,回到家一句话不说就躺床上去了,有时饭也不吃。问他怎么了,他什么都不说。

  对于青春期的少年来说,喜欢是一种很模糊的感觉。而我们作为成人,既不能“一锤定音”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他们,又不能总是认为他们小是在瞎胡闹而置之不理。这个时候,需要家长与老师配合,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积极引导孩子建立健康的男女关系。让他们明白,现在的喜欢与成人的恋爱是完全不同的。青春期的少年,更多的是寻求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家长更应该反思是不是平时给予孩子的关爱少了,从而让他们产生了新的感情寄托。

  以上几种现象,我相信不仅仅发生在我的班级里。留守儿童的问题多多,也不仅仅在于以上几种现象。作为教育者,如何关爱留守儿童,如何把关爱落在实处,这需要我们教育者以及社会家庭的共同参与。

  学校应多开展一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充满人文气息的活动。通过活动树立孩子的自信心,感受集体的温暖。外出务工的父母应转变观念,切实重视子女的问题,改进对子女的教育方式。

  总之,与留守儿童建立信任机制,不是一朝一夕就完了的事情,长期的有效沟通,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孩子走出困惑远离阴霾。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障碍分析与对策    下一篇:如何全面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