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锤炼语文课堂,追求有效教学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24-04-12 点击次数:
文章
来源 初中 教
师网 w w w.9 1 0
w.Ne t

  常州市雕庄中心小学朱量

  摘要:有效的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教学有效性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基础教育改革最为关键、最为彻底、也最为核心的内容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不仅意味着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学习习惯、品质等方面的改变,而且意味着学生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和存在方式的转变,更意味着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其主体力量的增强和生命价值的彰显。

  关键词:新课程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有效性

  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有一个非常显著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中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听得头昏脑涨,这样的教学,从表面上看,占满了课堂教学的所有时间,教师也感到尽心尽力了,但从学生学习的效能来看,这样的教学恰恰是低效教学。而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呢?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目前新课程倡导的新教学理念,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三种基本的学习方式。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对课堂教学有了重新认识和定位,学习方式作为新课程理念之一用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行为,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来讲,它的意义和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一课堂教学有效性以教师观念的转变为前提

  (一)必须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

  众所周知,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向活动过程。教师的教学活动,都是针对学生的,教师把已有的学识、能力传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落实,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被压抑,这是当前课堂教学最突出的问题。授给学生。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因素。作为语文教师,要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这个主体因素的积极主动性,那么必须明确这一点。教学中,必须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能更好、出色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为此,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展开,应努力体现开放性。应在教学活动中提倡探索,鼓励创新,保护学生的求知欲望。需要指出的是,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不是教师的退隐,反而需要教师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没有教师的教育创新,没有教师创造力量的充分释放,也很难谈得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过程,从本质上说是教师创造带动学生创造的过程,因此,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并通过教师的创造带动和提升学生的主体性,才是正确的道路。

  (二)注重师生的交互活动

  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通过有效地交流,促使课堂教学目标有效达成,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有效知识量。互动是课堂教学中各种矛盾关系的重要特征,合作是现代社会人的重要活动方式.以合作交流为主要内涵的互动学习是促进学生社会化进程经历和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学习方式.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要求语文学习的过程必须让学生尽可能地合作与交流.通过互动体验,有效的唤醒已有的经验,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和态度,获得自我反思和纠正的机会和体验,实现资源共享,差异互补、协同发展.倡导互动合作交流学习,要构建安全的心理环境、合理的时空环境、热情的帮助环境、真诚的激励环境,培养合作的技能、指导合作的方法、优化合作的对象、精选合作的内容、重视合作的评价.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有独立思考,在合作交流时有角色分工,在合作交流后有动态生成。这样,通过积极的互动,学生在民主平等的自由空间里表诉和倾听,在争辩与讨论的动态过程中感悟和体验,在思维的碰撞中创新,在思想的交流中扬弃,在情感的沟通中融合,在智慧的展示中互相启迪,使合作交流的互动性学习成为学生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

  (三)提高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的程度

  有专家指出:“考察语文教学效率的标准之一,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程度。在一堂课上,如果70%以上的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这就可以说是一堂高效率的课。”当代教学理论认为:尽管教学是教与学统一的过程,但是如果以为教师教的过程同时一定也是学生学的过程,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事实上,教师教的过程,学生未必在学,即使在学,很可能是被动地学,低效甚至无效地学。主体参与是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我们应当以主体参与的思想去改造传统的课堂教学。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全员参与。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教师要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出发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通过独立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参与成功带来的满足,都有所发展。

  第二,全程参与。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 内容的选择、学习过程的设计到学习方法的选择,都应让学生积极参与,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促使其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第三,有效参与。有效参与是学生发展的保证。表现为:独立学习时间多思维活跃,获得学习策略,表现机会充分,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二 课堂教学有效性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条件

  (一) 学习方式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习方式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 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个体与小组的关系

  教师除了组织正常的课堂教学,更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就学生个体及小组的学习品质、态度、方法和习惯的培养,而不是像传统教学,一切由教师包办;教师的作用也不是对个体学习、小组学习内容的重复。所以,在新教材的教学中,要实现学习方式的价值,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和方法入手,最终达到分工明确,各负其责的目的。在个体学习中疏通文意,落实字词,解决基本问题,记录疑难问题和学习感受,小组合作学习是对基本知识的检查,经验心得的交流和对个体学习存在问题的解决,并提出新的问题,然后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共同解决,使个体、小组、教师的经验认识、智慧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交流、提升。

  (2) 处理好文本与生活的关系

  生活即语文,语文教学应树立大语文观,这里有两层含义:从课文角度看,缺乏生活体验的学习只是独立于“人”之外的简单认识;从语文综合性的设计看,更加关注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到大自然里学习语文,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如阅读《漫游语文世界》、《我爱我家》。只有把语文同生活联系直来,语文才更能体现出人文价值和生命价值的意义,语文课堂方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但这一切同样需要教师的引导、培养,所以,在课堂上要加强生活意识的培养。

  (二)学习方式与教师角色定位的关系

  在有效性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白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将对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教学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第一,教师角色:由“传授型”向“研究型”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教师强调“齐步走”、“一刀切”。这种教学对教师的角色定位很明确,只需要“传授”,教师的基本职能就是“照本宣科”,而事实上,学生的个性是有差异的。这样的课堂教学,不利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实施,不利于因材施教。教师如果不能实行由“传授型”向“研究型”的角色转变,那么他就无法承担新课程政策下的使命,也就无从做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二,教学方式:由“传授型”向“师生互动型”转变。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我讲你听,耳口相传,是我国语文教育沿袭已久的主要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无视学习是主体的活动过程,它也与当代的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实相去甚远。今后的语文教学方式必然需要发生相应的变革,即把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这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必然的趋势。

  所以,在新课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真正起到教师的组织、引导、学习参与的作用,教师必须自然地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小组和班级中去,在教学环节和细节中找到适合新课程学习方式新理念的形式和方法。在课程改革中,从学习方式的转变来看,明显突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来看,教学不再被看成是由教师决定而是取决于双方。从师生关系来看提倡一种健康的、富有创建性的、既能体现教师权威与纪律,又能体现平等与关爱的师生关系。只有把握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不断加强对学生、教材的研究,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做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进行学习方式的有效性研究,方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新课程才能焕发出无限生机。

  三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一)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要求是准确和明确。在一篇课文中,在一节课上,哪些知识只要一般了解,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并会运用,要着重训练听说读写中哪一项能力,应达到什么程度等等,都应尽量细化,明确到位。同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目标,也应作出确切的规定。毫无疑问,只有高度明确的教学目标才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其次,是要有一定的层次。即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的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在班级教学中学生间获得同样知识所需的时间存在较大差异,要在同一时空中按划一目标发展,部分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十分明显。在实践中,如能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并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递进教学目标,教学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

  (二)教学调控的有效性

  一位教师尽管教一门课,面对的也是同一批学生,但是每一节课的具体情况却是各不相同的。而且,学生总是处在不停的变化中,所以教师必须对不断变化的师生状态进行及时的调整,以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体地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课前气氛的渲染:每堂语文课的预备铃响过之后进行一些小型的全班性活动。可以进行词语接龙,背背古诗、儿歌,出个谜语让大家猜猜,或者向大家介绍一本自己看过的好书。这段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它既是一种知识的积累,又可以让学生很自然地进入上课的准备状态。这些活动开展的同时,教师要注意用亲切的目光、微笑的表情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使学生和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气氛融洽。往往这样的活动开展完后,整个教室里充满了浓浓的语文气氛,等正式铃声一响,学生就能够很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突发问题的机智调控:课堂上究竟会发生些什么情况,这是任何一位教师都无法在备课时预测到的。比如,上多媒体课时突然停电,挂着的黑板突然掉了下来,有位同学提出了个怪问题,打乱了教师的教学计划,等等,诸如此类的可能性不胜枚举。这些活动情境就是在向教师的智慧和应变调控能力提出挑战。面对课堂教学中突发的问题,教师应当先衡量一下这是什么类型或什么性质的问题,是否需要花时间去解决,如果需要解决,那么是否可以机智地将其与自己的教学计划、教学步骤相联系、组合,在经过重组后一定要敢于放下自己拟定的计划,把问题解决到位。如果没有在课堂上浪费时间解决的必要,那么可以用比较自然简练的话语一笔带过。

  把握好课堂的三“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学速度、难度的调控,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的高低。主要表现为:其一是课堂教学的速度。它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教学任务的一定量,教学速度的快慢意味着在恒定的单位时间里接受信息量的多少。其二是课堂教学的密度。它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一定质教学任务的程度。课堂教学传授新知识越多,其教学密度就越大。如果一堂课松松垮垮,没有足够的思维密度,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学生思维肤浅,不善于动脑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的智能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提高思维密度即设法让学生在一堂课上有较长的有意注意时间,积极主动充分地开展思维活动。教改实验表明,课堂教学中采用学生实验、问题讨论、表扬激励等方法,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进行学习,使各种感官受到刺激,能够改变大脑的兴奋点,促使大脑对各种感官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形成概念,这样的课堂教学的思维密度是比较高的。其三是课堂教学的难度。它是指教授和学习者在教学时感到表达、理解、运用等的难易程度,这里主要是指学生学习时的难易程度。过难,学生不理解,是浪费;过易,既降低了教学要求,又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更是浪费。其四是课堂教学的时间。有的教师对一堂课的时间缺乏精打细算,使课堂教学效率下降。为了减少时间的损耗,建议在教学中应做到:课前做好准备;准时上课;提炼和浓缩教学语言;精简板书;提高提问技巧等等。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让我们真正走进新课程,树立为学生多方面主动发展服务的教学立足点,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实现有效的、多向的和高质量的互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

  [2]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袁振国.《教育新理念教育》[J]. 2002年3月版

文章
来源 初中 教
师网 w w w.9 1 0
w.Ne t
上一篇:素养立意的小学语文阅读能力进阶测评研究    下一篇:给点 “时间”就灿烂--课前三分钟的精彩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