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拓宽阅读领域 大胆实践探索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9-02-09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信息时代的特点决定了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必须立足于开放,即意味着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整个社会的回归。而传统的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的学习内容已显然适应不了信息社会的要求了。因此,过去单一的传统语文教学内容的框框必须打破。

  新课标也给我们提出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建议语文教学“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新课标的这一理念,告诉我们语文学习内容再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教材了,语文学习再也不能仅仅等同于语文学科学习了。
  那么,语文学习如何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呢?我想首先应该是拓宽语文课程资源,树立大语文观。心理学研究发现“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信息来呈现时,学生会学得更好”。这是非常有道理的。而拓展阅读指的是:就语文阅读教学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某一主题,搜寻更多的阅读材料加以阅读与整理,从而对该素材描述的事件所处的大背景,或者某个特定的视角形成自己的认识,进而加深课堂阅读素材的理解。
  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中,把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堂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之间融合的语文资源体系,以扩大语文学习的空间,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基于以上认识,我在教学中尝试着围绕课内教材进行拓展阅读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课前搜集信息,了解、感知课文。
  感知是认识的第一步,丰富的感性认识是深化我们对客观事物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一。对同一主题领域素材宽泛的阅读,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他们“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理解”。《邓小平爷爷植树》一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们对邓爷爷的崇敬之情,更好地体会邓爷爷严肃认真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就有必要让学生更贴近人物,对人物的生平有一定的认识。我在教学这一课前,布置学生们搜集有关邓小平的资料(图片、故事、歌曲、生平、名言等)。当这些资料汇到一处时,这些多角度的不同信息,使学生更完整地认识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领导人物的形象。在这些丰富的感知认识之后,在学生心里留下的是对人物的充满个性化的理解,留下的是更想走进人物的兴趣冲动。
  此外,有些课文还可围绕事件进行课前搜集,课前搜集让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更接近事件、人物,由此走进课堂,学生就轻松了。这也许就是心理学上认为的“心理近区”吧!
  (二)课中整合信息,深入理解课文。
  阅读的目的在于获得意义,而意义的获得有赖于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将某一阅读对象还原到当时具体的自然或社会情景中,有助于学生较为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李吉林老师的著名教例《海底世界》,就是这样选了两篇课外材料:《人类的秘密仓库》和《海底的冷灯》在课堂上进行同步学习。以课内材料为主,课外材料为辅。课内课外互相渗透,互相借鉴,不同角度的几个信息在结合教学中形成了合力。这样的教学效果非常好。这样呈现信息,锻炼了学生阅读多种信息,处理多种信息的能力。
  (三)课内带到课外,课后延伸信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不仅是吸收的过程,更是再创作的过程。从整体入手反复读,读得好,可以深切地传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小学一年级同样应让学生自读自悟,它首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来读课文,这是一种在教师引导下的独立钻研活动,更是一种较高级的自主学习活动。
  叶圣陶语:“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自己能读书,不待老师讲。”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知识”。学生会学,才能更主动地获得知识。
  其实,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接受理论早已指出:作品意义和价值只有在读者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是读者和作者共同创造的。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实际上,阅读也需要倾吐,可以说阅读是伴随着倾吐的吸收 。犹如吃饭,吃饭自然是吸收,但必须分泌唾液、消化液,伴随着倾吐消化液才能吸收食物营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进自己的教法和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广泛阅读,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
  拓展阅读的实践,这就是一种“大阅读”观的实践。近几年来,我校积极响应县教研室的号召,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传统教学活动中课堂总是习惯地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作为知识传授的“权威”者出现时,学生只有较为被动地走为一个容器似的“吸收”。而在语文拓展阅读新方法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体会到了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的深度变化。
  我想这一变化,必将培养更多的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具有一定语文素养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如何引导学生研读    下一篇:谈谈在新课程的识字教学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