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作文评改策略举隅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新课程背景下作文评改策略举隅

贾 鑫 1   穆静2

(1,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2,延安市第一中学  陕西  延安  716000

要:在新课程背景下,新的评价理念强调发挥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和教师的潜在引导意识,重视描述和探究,重视评价情境的营造,关注学习记录的鼓励性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笔者列举了几种作文评改策略,期待能够通过这样的作文评改策略,适时地引导使学生在不断的“同化”与“顺应”中,探究评改的方法,完成作文评改能力的自我建构,体验写作的乐趣,促使学生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并学会在开放的极具人文关怀的评价情境中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关键词:新课程  作文评改策略  导评 自我评价

 

就作文评价教学,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级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评价。”这种开放性的作文评价理念,无疑是在提醒受传统作文评改方式(教师必须全批全改,精批细改)束缚的语文教师们在作文评改的教学过程中应当“该放手时就放手”。我们说新课程背景下作文评改需要教师“放手”,绝不是夸大和鼓吹学生的能力而否定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绝不是主张让学生自由放任式地随心所欲地去批改,相反,这种新课程背景下的作文评改策略必须通过语文教师精妙适时地引导使学生在不断的“同化”与“顺应”中完成作文评改能力的自我建构。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体会,列举以下七种作文评改策略:

1   问题式导评与表格式导评

新课程背景下的作文评改策略如果缺少语文教师的有效的作文评改策略的引导会很难实施,因为建构主义学习论强调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必须建立在其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没有相当的原有经验的累积,是无法让学生构建自我评价的策略的。问题式导评策略可以通过一系列相关问题,提示和引导学生逐渐掌握作文评改的规律,构建一定的作文评改的策略性知识,又不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和思想。下面笔者例示几个导评的问题:你看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何在?它在文章中是如何表现与传达出来的?从这篇文章的阅读与评改中你学到了那些写作知识、生活常识?体会到了怎样的情绪与思想?与作者上篇文章相比,这篇文章在哪些方面有新的突破和进展?这篇文章最出彩的地方是什么?最大的缺憾是什么?如果让你再写一次这样的同题作文,你会如何去写?

从以上例示的问题可以得出结论:语文教师在实施问题式导评策略时,切忌提一些单一的、封闭的、死板的,缺少启思因素和生活气息的问题,否则非但达不到问题导评的目的,还会将“放手”式的作文评改变成“强迫性” 、“定任务”式的作文评改,这与新课程中所倡导的评价理念是相悖的。

表格式导评策略即结合特定的专题作文,制定特定的评价标准和相应的评分标准,以表格的形式出示给学生,借此提示和引导学生逐渐掌握作文评改的规律,构建一定的作文评改的策略性知识,例如笔者在以“凸显人物个性”为专题的作文评改课上根据写作目的列出如下表格:

评改时间:__年__月__日     评改人姓名____

(注:满分50分,括号内为各项满分,请您在其后方框内给分)

文    题

 

作 者 姓 名

 

书面书写(5分)

 

错别字出现率(5分)

 

个 性 化 的

人 物 描 写

(10分)

是否用各类个性化人物描写塑造人物(4分)

   

具 体 建 议

是否以细节描写表现人物(3分)

 

 

描写语言是否精确形象传神贴切(3分)

 

典 型 环 境

的 营 造

(10分)

有无自然环境的营造(3分)

 

具 体 建 议

有无社会人文环境的营造(3分)

 

 

环境描写与表现人物是否相宜(4分)

 

文      章

语      言

(10分)

表达方式是否灵活多样(4分)

 

具 体 建 议

叙述语言是否具有表现力、感染力(3分)

 

 

人物语言是否精炼,具有个性(3分)

 

作者对评改人

的评价(10分)

是否公正、准确、有可取性(5分)

 

建议是否切合本次作文训练的具体要求(5分)

 

 

评改人感言

 

 

 

需要强调的是导评表格的形式和内容相对开放,其中各项目的设计可以由教师制定,也可以与学生共同讨论完成;评改表格可由评改者单独完成,也可由师生或者评改人与作者交互完成,但其各项目的设计以及填写形式都应与本次写作教学的目标相符。

2   心灵的对白与延续性后记

“心灵的对白”是一种自我监控式的评价,即通过对话体的书面表达,让学生设想自己的文章具有了生命力,以促膝交谈的形式与自己的作品深入对话,重新经历其作品中所描述的生活,重新感受其写作时的态度和情感,在与自己内心世界反复对话的过程中反思自己的心路历程和写作技法,进一步挖掘自己文章中的亮点与瑕疵,给自己和自己的文章做一个人格化的“反观”与“透视”。作文是学生抒写心灵的沃土,如果能够设置一定的情境,让作者与自己的作品产生心灵的碰撞,那么这种作文评改非但建评改体验放手给学生,而且会散发一种人性的魅力,让作文评改给学生一种洗尽铅华、超越自我的精神享受。

“延续性后记”属于形成性的评价方法。即让学生就自己本次文章与前几次文章进行纵向的比较性的评价,来发现自己写作上的得与失、优与劣,之后以后记的形式呈交给老师或与同学交流。这种作文评改的“自我建构策略”是与学生认知、情感、信念、品质相关联的,它如同写“日志”一般具有连续性、过程性和立体性。新课程要求教学评价应是一个不断延伸学生需要的过程,在这样的评价过程中,教学不再以某一领域的目标为着眼点,最终学习的结果也不是预设的行为目标的达成或规定知识的掌握,更不再在意于对知识的复制与积累,而是走向多个领域的目标整合、走向真诚、走向综合、建构自我、建构人格。“延续性后记”的评价方式正是着意于学生写作心理的连续性自我剖析,写作策略的连续性自我监控,写作内容的连续性自我完善,写作过程的连续性自我跟踪,写作知识的连续性自我积累,是一种开放性、生态性、综合性的、形成性的作文评改能力的自我建构方式,且易于实施,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值得一试。

3   病检报告单与活动式评价

“病检报告单”是一种诊断式的评价方法,即用开病检报告单的形式来评价他人的作文,让学生以“诊断医师”的角色来评改同学的文章,具体指出其中潜藏的问题,修正的措施及其他方面的一些建议。学生可以模仿医院“病检报告单”的形式列出“病症” 、“病理” 、“病理分析” 、“病情诊断” 、“诊治措施” 、“处方” 、“医嘱”等项目评改他人的文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独特体会进行独创,例如:可以对病理和病情进行“几何证明式”的分析评价,有理有据的提出自己的评改建议等。这种“放手”式作文评改的“自我建构策略”的方式既是对学生评价技能的提升,又可以弥补传统作文评改内容空洞、套语滥调式的评价,让学生在“诊断” 、“治疗”他人文章的同时建构一套自己的评价策略,明确自己今后写作的方向,其实效性是不言而喻的。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体验。“活动式评价”旨在让学生在活泼的评价活动中构建一定的评价策略。它由学生小组商议评改活动,教师预览活动和学生成果展示活动三个步骤组成。即先由学生进行小组组合并对习作进行讨论评改,评选出不同等级的文章并给予书面评价,之后收交由教师预览并给出相关的评改建议,最后下发由小组继续讨论,组织与所评文章相宜的活动在课堂上展示,与全班同学共同分享。例如:笔者运用这种作文评改方式,借鉴中央二套《鉴宝》节目,组织了一堂作文版的《鉴宝》课,通过“榜上有名”(列出各小组推荐的本组最优秀的文章篇名与作者姓名)、“夸宝论价”(小组展示最优秀的文章,并自行组织相应活动对此文进行评价,给出分值并申明打这个分值的理由)、“亮点同鉴”(小组对本组其他文章的亮点例示)、“白玉有瑕”(小组对本组所评文章的问题进行实例性点评)、“专家忠告”(教师列举与本次写作训练相关的权威人士的写作心得给学生指导)五个板块进行活动式评价,最后评出“金牌宝探”和“最佳习作”给活动中的评价者和写作者以激励。在这样的评价过程中,学生始终是积极主动的、活动的,其教学价值可见一斑。

总之,现代评价强调评价的多维度,即从原来的陈述性知识的单一关注向陈述性、程序性、策略性知识多维关注扩散。新课程评价理念建基于现代评价观之上,要求语文教师在作文评改过程中弱化单一的、强硬的、命令式、规则式的教师评改,强调发挥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和教师的潜在引导意识,重视描述和探究,重视评价情境的营造,关注学习记录的鼓励性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笔者在前文所列举的作文评改策略并非各自独立,而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在作文评改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因人因文因时因势而异,始终把握作文评改的开放性理念进行教学,发挥其灵活性、开放性、过程性、多维度的特色,去激活学生的写作激情和创造欲望,实现评价主体的自主化、多元化和活动化,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与评价能力,让学生在新的作文评改策略的实施中收获知识、健全情思、实现自我、构建人格。

 

注释:

. 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124

. 李志厚. 学习论与新课程学习理念研究 [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204

参考文献:

.肖川. 教师:与新课程共成长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周庆元. 语文教育研究概论 [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张大均. 教与学的策略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李景阳. 语文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叶圣陶.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高考作文拟题技法刍议    下一篇:浅谈语文教学中关注生命的教育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