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语文优秀学习习惯的培养心得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一)识字写字方面的习惯。

     1.主动识字的习惯。语文课程标准对主动识字有着明确的要求:第一、二学段,重点激发学生喜欢学习汉字的热情和学习汉字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具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从第三学段开始,要重点训练学生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使学生逐步具有独立识字能力。当然,这样的规定,并不是说主动识字的习惯和能力从第三学段才开始训练,实际上也是从学生一开始学习就应该培养的。培养主动识字的习惯,要注意建立音形义的汉字统一体,注意在运用中主动识字,注意纠正错别字。     2.良好的写字习惯。一是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包括写字时的坐姿和执笔方法;二是写字要认真仔细静心,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三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行款整齐;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逐步提高书写的速度。四是学习用毛笔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3.借助字词典等工具书识字的习惯。工具书是无声的老师,是随时可以咨询的顾问,是解疑释难的好帮手。课标要求学生会使用字典、词典,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等多种检字方法,学习独立识字。《新华字典》或《现代汉语词典》是学生必备的语文学习工具书,应该人手备上一本。要利用各种机会使用字词典等工具书,比如,读书看报时遇到的生字、新词,习作时不会写的字词等一律自行查字典、词典解决。久而久之,使之逐渐养成习惯,形成能力。     (二)阅读方面的习惯。     1.有计划、有选择阅读的习惯。读书要有计划,做到长计划,短安排。阅读哪些书籍,先读哪一本,后读哪一本,都应具体安排,不可盲人骑瞎马,心中无数。阅读教科书是为了增长知识,巩固能力,因此一天中大部分时间应用来读教科书,而且要精读,对所学知识做精细、专注、深入的学习和理解。课外书籍可以拓宽读者思路和视野,就放在学习之余阅读为好,要尽可能博览群书。不过博览群书不是没有选择地滥读,而应该有针对性地、有侧重地选择阅读对象。     2.读思结合的习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阅读的核心是思维,波瓦尔宁把思维和想像的懒惰视为“阅读的最凶恶的敌人”,并号召与之做毫不松懈的斗争。要养成读思结合的习惯,就要坚持阅读时不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要边读边思,多方质疑。读完之后,要掩卷而思,看究竟有何心得和体会。     3.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是古今中外许多学有成就者的共同经验。列宁读书,都要写详细的读书笔记,在研究帝国主义问题时,光读书笔记就写了60多万字。毛泽东同志在读《二十四史》时,作了无数的批注、评点,在空隙处密密麻麻写满了自己的看法。鲁迅写作《中国小说史略》所使用的笔记卡片就达5000多张。读书必须学会圈点勾画,学会批注和做读书笔记。读前,笔和笔记本与读物同时到位;读时,伴随着积极的思考,笔与阅读同行,该画的画,该抄的抄,该记的记,该批注的批注,随时写下自己的看法、体会;读后特别是看完课外书后要摘抄。     4.朗读与默读相结合的习惯。朗读和默读是两种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而又各有特点的阅读活动。从阅读的能力发展过程来说,朗读为默读准备了条件,默读是阅读的高级阶段,朗读技能的养成对于默读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功能来看,朗读与默读各有各的优势。朗读便于调动眼、口、耳、脑多种器官参与,发挥“有声语言”的作用,便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便于吟诵、记忆,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可帮助积累词汇、句式,为作文打下基础。与朗读比较,默读适应范围更广,它不影响别人,不受环境限制,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应用最广;默读的速度比朗读快得多,可以大量阅读,可以博览群书;默读可以默默地思考、比较、推敲、揣摩,可以自由地停顿下来重复看,反复想从而促进思考,促进理解的深人。在语文学习中,朗读和默读都是阅读能力训练的一种手段,应该养成朗读与默读相结合的习惯。     5.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的习惯。精读是一种精心细致地、逐字逐句逐段地钻研和体味,并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从文章中提取信息的阅读方法。略读则是一种运用精读得来的方法,略去或绕过文章中某些次要的方面,迅速掌握全篇的大意和纲目,抓住要领和主旨的阅读方法。精读和略读是两种不同的阅读方法,在阅读中要注意选择,并在反复应用中养成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的习惯。一般来说为了扩大知识面,增加知识积累,可采用略读的方式,而为了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以及对文章进行鉴赏,宜采用精读;分析文章宜用精读,查找资料宜用略读;课内多用精读,课外多用略读。     6.课内与课外阅读相结合的习惯。课内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主要阵地,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内阅读教学的延伸、拓宽和深化。养成课内与课外阅读相结合的习惯,有利于激发兴趣,丰富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因此,除了凭借教材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阅读能力外,还要利用各种机会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把语文课内学到的读书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浏览报刊,博览群书,使课内外阅读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7.勤于积累、背诵的习惯。积累对语文学习非常重要。语文学习是慢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点点滴滴的语文知识,就如一粒粒的黄沙,今天积一粒,明天积一粒,就会聚沙成塔。《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语言积累的基本理念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如积累字音、字形、词语、成语的意义和用法,积累文言实词等。二是语言运用规律的积累。口语交际、阅读、习作,都有自己的规律,了解这些语言规律是语言发展的内核。三是规范语言的积累,如通过教材文本的学习,记诵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积累名言、警句、典故、故事等。四是重视人文素养的积累。积累的主要途径有四个:一是摘抄,二是背诵或记忆,三是训练,四是应用。     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要扎实提高语文素养,非要养成朗读背诵的习惯不可。值得注意的是背诵的积累的一种重要方法,但积累不等于背诵。     (三)写作方面的习惯。     1.留心观察的习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察就是汲取生活源泉、获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观察是启迪思维、认识事物、增长知识最基本的途径,对语文素养的形成都有很重要的作用。自然、社会和生活都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要善于观察,仔细观察,多角度观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热爱生活,观察生活。     2.读写结合的习惯。教育家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都必须养成了习惯才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个人表达能力的强弱及写作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阅读数量的多少、程度的深浅以及读写互相运用的得体与否有关。读写结合是培养提高作文水平的一种有效途径。学生在习作训练中,必须要养成读写结合的习惯,进行长期的积累,反复的历练,从而把握写作的规律,打造习作方舟。     3.勤于练笔的习惯。学生怕写作文,主要原因是写作练习量不够,无话可说。要想提高作文水平,最根本的是要养成勤于练笔的习惯。①积累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曲不离口,拳不离口”,素材是作文的基础。素材的积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二是经常写些画家写生式的生活片断、生活场景等,积累素材和技巧。三是及时记下自己的生活感受。四是课外阅读(书籍、报刊、影视等)中发现的反映社会生活的典型材料、精彩片断、名言警句等。②善于思考。要写出思想深刻、见解独到的文章,必须对生活现象进行深入的感受、领悟、思考,对其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的精细加工,于细微处提炼出深刻的主题。③经常练笔。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自己的喜怒哀乐用文字表达出来。练笔的方式主要有:一是写日记,二是写周记,三是写信,四是自由练笔。 来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感受识字乐趣 培养识字能力    下一篇:留心观察,勤于积累
推荐资讯